防疫的分工與合作:確診故事多#3/程天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從企業經營管理的角度,來回顧自己這次確診的經歷,我可以斷定許多問題出在政府的組織架構、和其分工合作上。政府組織架構和企業的不同,造成了在防疫過程中不同單位間的整合問題。

編按:由於內容管理時間與人力分配的緣故,我們即將結束在主站以外的文章刊登;如果您以後希望繼續閱讀《吐納商業評論》的文章,請前往主站繼續訂閱,謝謝!
在上篇文章《外加恐懼的兩面刃》中提到,PCR檢測當天晚上九點,我接到新北市警察局的電話疫調。除了對警察工作繁重的敬佩之外,我也確認了這通電話,並不是對於PCR檢測結果的正式通知。
當我躺下準備再進入夢鄉的時候,手機又響了。
「喂?」
「程天縱先生嗎?你的身分證字號是否Axxxxxxxxx?今天上午做PCR測試?」一個女聲問到。
「是的,我是。請問您是哪裡?」
「我這裡是醫院的關懷中心。」
「噢,是耕莘醫院嗎?是來通知我確診的嗎?」
「不是,我們這裡是慈濟醫院的關懷中心,來瞭解你是否已經在防疫旅館隔離。」
「都沒有人正式通知我已經確診了,半個小時前我接到新北市警察局的疫調電話,也不是正式通知;所以我還在家裡自我隔離當中。」
「我們從電腦系統中得知你已經確診,根據政府規定,滿70歲的確診者應該要到防疫旅館去進行10天的隔離。」
從以上的對話,我發現「疫調」和「關懷」兩通電話都告訴我,已經確診無誤。但是,都不是正式的通知。於是繼續⋯⋯
「我自己一人一戶,從兩天前有類似感冒症狀,就開始自我隔離了。況且,距離我滿70歲生日,才過了10天,我是否可以居家隔離,不必去防疫旅館?」
「這確實是一個很尷尬的時間點,那麼我就在系統裡面輸入,你居家隔離。」
「非常感謝。」
「我們關懷中心打這通電話,主要是確定你已經開始隔離了。另外,你要盡快下載新北iCare健康雲的App,每天早中晚三次,自己測量體溫、脈搏、血氧、收縮壓和舒張壓。並且要每日填寫問卷,回報症狀。我們會儘快送手機短訊給你,依照指示點選連結註冊安裝App。」
「但是我家只有體溫計,沒有辦法測量血氧、血壓和脈博。」
「你很快會收到一個新北市政府寄送的關懷箱,裡面有各種檢測儀。」
「好的,我會盡快下載App,謝謝。」
約莫半小時後,我果然收到了手機短訊,內容如下:
大德您好請點選連結註冊安裝新北iCare  APPhttps://bit.ly/******   (點我前往)通行碼C77登入新北 iCare並每日三次早中晚回報健康狀況如有醫療需求請撥24小時專線02-6628-114602-6628-1147── 台北慈濟醫院居家照護中心
依照指示,下載了App,才安然入睡。從這段對話中,我發現政府的規定或指引,並非鐵板一塊,而是可以商量的;我的確診資料已經輸入電腦系統,而且連線到新北市警察局和慈濟醫院關懷中心。
居家隔離期間,對於防疫新聞特別關心,也特別注意到電視新聞報導的確診個案,都有提到該確診個案的Ct值。
接下來的三天,又陸續接到幾通電話,都是來「關懷」的,包括衛生局、衛生所、區公所、里長辦公室。還有同一個單位來電第二次的,可是不知道前一次有人打過電話。
於是,對於每一通關懷電話,我都會問兩個問題,有趣的是,沒有任何一通電話,可以回答我這兩個問題。
1. 「關懷箱」何時會收到?
只有區公所來電者回答了「關懷箱」的問題,確認是由區公所寄送給隔離中的確診者。即使是同一單位,來電者只負責「關懷」,至於「關懷箱」何時寄到,他請我打(02)2911-2281 轉分機14xx—14xx 去查詢。
我試了幾次,一直在通話中,打不通,我就放棄了。結果在4天後,我幾乎康復了,才收到快遞寄來的「關懷箱」,除了食物飲料之外,只有快篩劑和體溫計,還是無法測量血壓和血氧。
所以,在十天居家隔離期間,我每天三次只測量體溫和脈搏,然後在iCare App中據實以報。我真的很懷疑,究竟有沒有人在看我的App報告?
2. 我的「Ct值」是多少?
幾乎每通電話都有標準的回答,「我們系統中只顯示,你已經確診、居家隔離中,並沒有顯示你的 Ct 值,所以我們也不知道。」
關懷電話接的越多,我的耐心就越來越少,明顯感覺自己的口氣不耐煩,開始抱怨起來。終於在最後一通電話,來電關懷者才告訴我,「只有去詢問幫你做PCR檢測醫院的檢驗科,才能夠知道你的Ct 值。」
基於強烈的好奇心,我打電話到耕莘醫院的檢驗科;並且在對方接電話後,快速將確診過程敘述一篇,然後請她將我的Ct值告訴我。
只聽接電話的人,將情況請示身旁的人,約莫半分鐘的討論,然後告訴我說「很抱歉,我們不能告訴你Ct值。」
「那麼為什麼新聞媒體報導的那些名人,在確診後都知道自己的Ct值呢?我已經把我的個資都告訴你了,為什麼就不能告訴我呢?」
「根據規定,你必須本人到醫院來填申請表,然後我們才把檢驗結果告訴你,包含你的Ct值。」
「可是我正在居家隔離中,沒有辦法去醫院申請。」
「那麼請你在居隔完畢之後,再到醫院來申請。」
在我10+7的居家隔離與自主健康管理之後,已經沒有興趣,也沒有意義,去跑一趟醫院申請我的PCR檢驗報告。
最後一個小插曲:我在4月21日PCR確診,開始居家隔離,在4月28日,也就是隔離結束的前兩天,接到了衛生所掛號寄來的居家隔離通知書。
通知書請我在4月14日至4月24日期間,進行居家隔離。原本已經不在意這個通知書,但是看到第四條:
違反上述自主健康管理規定者,將依傳染病防治法第67條裁處新台幣六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鍰。
牽涉到巨額罰款,就不能等閒視之。因為我4月21日才確診,開始隔離。透過實名制辦法,很容易查到我在4月14日至4月20日之間的行蹤,到時候依通知書的日期來罰我款的話,怎麼辦?
趕忙打衛生所電話,試了幾次都在忙線中,怎麼都打不通,只好放棄去電澄清,聽天由命了。
結語
平常對政府機關和公務體系接觸不多,這次確診經驗讓我親身體會到其複雜性。
除了各種失誤和錯誤之外,至今我仍然不清楚:
  1. 究竟是哪個單位負責,正式通知我PCR檢測結果是確診?
  2. 關懷箱中沒有檢測儀,居隔者如何測量,然後在app上報血氧和血壓?
  3. 為何電視上報導的名人,在確診之後都知道自己的Ct值?而作為小老百姓的我,卻無從得知?
從企業經營管理的角度,來回顧這次確診的經歷,我可以斷定許多問題出在政府的組織架構和其分工合作上。
政府的組織架構和企業的有所不同,也造成了防疫過程中不同單位間的整合問題。
至於怎麼解決呢?我將在下一篇文章中分享我的看法。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K會員
2.0K內容數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疫情之中,「恐懼製造鏈」充斥每個角落;不管有意或無意、善意或惡意,每天都有人製造恐懼。但恐懼在傳播之後往往會失控,造成可怕的後果。所以每個人都必須瞭解散佈恐懼之後可能造成的惡果、謹慎發言,避免自己遭到反噬。
恐懼深植在我們的大腦和神經系統中,而恐懼又分為「內生」的和「外加」兩種;「內生的恐懼」來自相對正常的事物,「外加的恐懼」則來自外在的事物。然而「恐懼」不見得都是壞的,如果善用「恐懼」,反而可以產生正面的力量,達到善良的結果。 對於這些朋友的低調和心情,我非常瞭解。因為我們在確診時,都曾經惶恐不安。
最近日本一份呼籲大家「該重新開始約會了吧?」的文案,是在疫情期間一個大膽的嘗試。它除了鼓勵透過「約會」見面之外,等於也宣告了「不必再以防疫為目的而限制行動」,甚至建議日本應該進入「後疫情時代」。
1934成立的老牌玩具商「樂高」成立以來,經歷了多次起伏、甚至曾經差點倒閉;但在找到產品方向、調整設計理念之後,再度迎向下一個高峰,以及將耕耘虛擬世界。雖然這次的發展有著明確目標,但也將會面對嚴峻的挑戰。下個世代的小孩會繼續玩樂高嗎?掛著樂高品牌的數位遊戲內容對小孩還有吸引力嗎?​ 疫情期間創新高
如果想讓消費者願意以遠高於成本的價格來購買產品,就要重視影響「感知價值」的三個因素:當生產者能為目標客戶創造上述這三種價值時,就有機會採用「價值導向的定價」模式,在滿足顧客之餘,也提高自身的獲利。
在metaverse(一般譯為「元宇宙」)與其他所謂「Web 3.0」技術與運用持續發展的現在,有能力在這個領域創新技術、擴展影響力的企業,無不磨刀霍霍、希望能夠在未來佔有一席之地、甚至透過專利佈局來鞏固地位、創造商機。本文就帶大家來看看迪士尼在這方面的進展。
在疫情之中,「恐懼製造鏈」充斥每個角落;不管有意或無意、善意或惡意,每天都有人製造恐懼。但恐懼在傳播之後往往會失控,造成可怕的後果。所以每個人都必須瞭解散佈恐懼之後可能造成的惡果、謹慎發言,避免自己遭到反噬。
恐懼深植在我們的大腦和神經系統中,而恐懼又分為「內生」的和「外加」兩種;「內生的恐懼」來自相對正常的事物,「外加的恐懼」則來自外在的事物。然而「恐懼」不見得都是壞的,如果善用「恐懼」,反而可以產生正面的力量,達到善良的結果。 對於這些朋友的低調和心情,我非常瞭解。因為我們在確診時,都曾經惶恐不安。
最近日本一份呼籲大家「該重新開始約會了吧?」的文案,是在疫情期間一個大膽的嘗試。它除了鼓勵透過「約會」見面之外,等於也宣告了「不必再以防疫為目的而限制行動」,甚至建議日本應該進入「後疫情時代」。
1934成立的老牌玩具商「樂高」成立以來,經歷了多次起伏、甚至曾經差點倒閉;但在找到產品方向、調整設計理念之後,再度迎向下一個高峰,以及將耕耘虛擬世界。雖然這次的發展有著明確目標,但也將會面對嚴峻的挑戰。下個世代的小孩會繼續玩樂高嗎?掛著樂高品牌的數位遊戲內容對小孩還有吸引力嗎?​ 疫情期間創新高
如果想讓消費者願意以遠高於成本的價格來購買產品,就要重視影響「感知價值」的三個因素:當生產者能為目標客戶創造上述這三種價值時,就有機會採用「價值導向的定價」模式,在滿足顧客之餘,也提高自身的獲利。
在metaverse(一般譯為「元宇宙」)與其他所謂「Web 3.0」技術與運用持續發展的現在,有能力在這個領域創新技術、擴展影響力的企業,無不磨刀霍霍、希望能夠在未來佔有一席之地、甚至透過專利佈局來鞏固地位、創造商機。本文就帶大家來看看迪士尼在這方面的進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夢見我是護理師,在公司幫員工做定期健康檢查,維護大家的健康。 我被主管叫進辦公室,他偷偷地跟我說,說我的細菌檢測是陽性,他們要幫我治療。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疾病,但需要把我的座位移到特別的角落去辦公。 因為我是護士,我還需要繼續幫病人做檢驗,覺得有點沮喪。我明明是去維護人家的健康,結果我自己卻感染
Thumbnail
昨天(2024年6月19日)陪老婆去慈濟醫院看病.看完病.要離開醫院時.突然手機響起.接到一通陌生電話. 對方是年輕男子聲音.他說他是大台中數位(第四台)人員.我的費用已經過期未繳.他又說.現在已經改成簡訊通知繳費.不寄紙本繳費單了. 他還用簡訊傳來訊息.上面有網址.
就在忙碌的工作,似乎是病人告訴我們這個假日是端午節 就在6/4這天,連續三個一起離開了。COVID-19期間 第一個阿嬤,就在家屬前來時,詢問我:請問可以進去看嗎?家屬眼神似乎期待我說好,但依照規定我拒絕了。不過病人病房位於電梯口旁,透過窗戶可以看見,我便帶著家屬前往時,我轉身訊間,聽到啜泣聲。
他和她,是半夜被疾控中心的人帶上車的。 為了這一天,他們等了8天了。   他還記得,那天他接到電話的時候人是懵的,他從來沒想過這樣的事情會落到自己身上,自從這個城市有了疫情以來,他一直在她的的叮囑下努力的做著各種防護,在他看來他們的防疫是做的比較好的,但是先是她然後作為密接者的他都確定為陽
Thumbnail
新冠疫情趨緩後,醫院出現護理荒,許多醫院面臨關病床危機。為鼓勵護理人員投入醫院臨床工作,衛福部推出護理獎勵新制。沒想到卻讓地區醫院集體炸鍋,甚至可能引發倒閉危機!為什麼會如此?  台灣的地區醫院,最近出現這樣的怪現狀:空蕩蕩的病房,房內堆滿醫療器材,病床甚至成為衛生紙堆疊處,病房淪為雜物儲藏室。一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分享了自己在加護病房的睡眠困難、對中藥的需求等內容,對加護病房的醫護人員有所期待與建議。
Thumbnail
  5/11全國二級警戒→5/16雙北三級警戒→5/19全國三級警戒→5/24 A公所爆出主管確診、本局實施異地辦公(分第一、二辦公室)→6/2 B公所爆出員工確診→6/14本局實施分流居家辦公(135或24居家,隔周輪流)→7/12微解封→7/20本局1名員工確診,全局PCR→列入7/21
Thumbnail
是的,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候,大家確成一片防疫隔離假請好請滿的時候,我拖著不去打疫苗直到大家都打到第三劑我才去打第一劑的時候,我都沒確診過covid,我們家除了塔爸確過,其他人皆是天選之人 塔爸、塔弟兩個加上我打完疫苗也都沒什麼副作用,只有我左手痠痛連我最期待的發燒都沒有,就在昨天早上我一起床還以
Thumbnail
在照顧服務產業久了,總會看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事 有位曾經由照顧服務員服務過的家屬來電要該位照顧服務員的電話, 我:不好意思,我們不能將服務員的電話給家屬,不然請你將你的電話給我,我請他與你連絡。 客:他應該不會打給我了。 我:不會喇,也許服務員在忙,沒有辦法馬上打給你,但有空應該會打。
Thumbnail
在照顧服務產業久了,總會看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事 前面談了照服員,現在來說家屬。 在面談完照服員後接到一通要聘照服員的電話, 通常我們接應業務電話的都會先問服務地點 後問病情及相關事宜。 但家屬對我問的問題都不回應,只是一直強調, 我們的病人很好顧,看護來這裡沒有什麼事好做, 很輕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夢見我是護理師,在公司幫員工做定期健康檢查,維護大家的健康。 我被主管叫進辦公室,他偷偷地跟我說,說我的細菌檢測是陽性,他們要幫我治療。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疾病,但需要把我的座位移到特別的角落去辦公。 因為我是護士,我還需要繼續幫病人做檢驗,覺得有點沮喪。我明明是去維護人家的健康,結果我自己卻感染
Thumbnail
昨天(2024年6月19日)陪老婆去慈濟醫院看病.看完病.要離開醫院時.突然手機響起.接到一通陌生電話. 對方是年輕男子聲音.他說他是大台中數位(第四台)人員.我的費用已經過期未繳.他又說.現在已經改成簡訊通知繳費.不寄紙本繳費單了. 他還用簡訊傳來訊息.上面有網址.
就在忙碌的工作,似乎是病人告訴我們這個假日是端午節 就在6/4這天,連續三個一起離開了。COVID-19期間 第一個阿嬤,就在家屬前來時,詢問我:請問可以進去看嗎?家屬眼神似乎期待我說好,但依照規定我拒絕了。不過病人病房位於電梯口旁,透過窗戶可以看見,我便帶著家屬前往時,我轉身訊間,聽到啜泣聲。
他和她,是半夜被疾控中心的人帶上車的。 為了這一天,他們等了8天了。   他還記得,那天他接到電話的時候人是懵的,他從來沒想過這樣的事情會落到自己身上,自從這個城市有了疫情以來,他一直在她的的叮囑下努力的做著各種防護,在他看來他們的防疫是做的比較好的,但是先是她然後作為密接者的他都確定為陽
Thumbnail
新冠疫情趨緩後,醫院出現護理荒,許多醫院面臨關病床危機。為鼓勵護理人員投入醫院臨床工作,衛福部推出護理獎勵新制。沒想到卻讓地區醫院集體炸鍋,甚至可能引發倒閉危機!為什麼會如此?  台灣的地區醫院,最近出現這樣的怪現狀:空蕩蕩的病房,房內堆滿醫療器材,病床甚至成為衛生紙堆疊處,病房淪為雜物儲藏室。一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分享了自己在加護病房的睡眠困難、對中藥的需求等內容,對加護病房的醫護人員有所期待與建議。
Thumbnail
  5/11全國二級警戒→5/16雙北三級警戒→5/19全國三級警戒→5/24 A公所爆出主管確診、本局實施異地辦公(分第一、二辦公室)→6/2 B公所爆出員工確診→6/14本局實施分流居家辦公(135或24居家,隔周輪流)→7/12微解封→7/20本局1名員工確診,全局PCR→列入7/21
Thumbnail
是的,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候,大家確成一片防疫隔離假請好請滿的時候,我拖著不去打疫苗直到大家都打到第三劑我才去打第一劑的時候,我都沒確診過covid,我們家除了塔爸確過,其他人皆是天選之人 塔爸、塔弟兩個加上我打完疫苗也都沒什麼副作用,只有我左手痠痛連我最期待的發燒都沒有,就在昨天早上我一起床還以
Thumbnail
在照顧服務產業久了,總會看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事 有位曾經由照顧服務員服務過的家屬來電要該位照顧服務員的電話, 我:不好意思,我們不能將服務員的電話給家屬,不然請你將你的電話給我,我請他與你連絡。 客:他應該不會打給我了。 我:不會喇,也許服務員在忙,沒有辦法馬上打給你,但有空應該會打。
Thumbnail
在照顧服務產業久了,總會看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事 前面談了照服員,現在來說家屬。 在面談完照服員後接到一通要聘照服員的電話, 通常我們接應業務電話的都會先問服務地點 後問病情及相關事宜。 但家屬對我問的問題都不回應,只是一直強調, 我們的病人很好顧,看護來這裡沒有什麼事好做, 很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