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流程設計中「不拉馬的兵」:確診故事多#4

2022/07/0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管理者」設計流程的真正重點,在於:流程越簡單越不會出錯、沒有作用的動作不要做、尤其是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讓別人產生期待。

編按:由於內容管理時間與人力分配的緣故,我們即將結束在主站以外的文章刊登;如果您以後希望繼續閱讀《吐納商業評論》的文章,請前往主站繼續訂閱,謝謝!
在上一篇文章〈防疫的分工與合作:確診故事多#3〉的結語中提到:
除了各種失誤和錯誤之外,至今我仍然不清楚:
  • 究竟是哪個單位負責,正式通知我PCR檢測結果是確診?
  • 關懷箱中沒有檢測儀,居隔者如何測量,然後在app上報血氧和血壓?
  • 為何電視上報導的名人,在確診之後都知道自己的Ct值?而作為小老百姓的我,卻無從得知?
其實即使得到這3個問題的答案,對於確診隔離患者來說,也沒有什麼意義。我之所以提出來,只想指出:
1. 組織中的流程,應該越簡單越好,不要「疊床架屋」或是增加「審查」步驟。
既然確診資料已經進入電腦系統中,任何單位去電都可以是「正式通知」;不必再增加一個步驟,由專責單位來「正式通知」。
2. 確診居隔的主要目的在於「隔離」。
期間有任何嚴重症狀出現,居隔者或其家人就必須採取行動就醫,而不是只靠網路app的紀錄。
尤其當確診人數爆衝、政府資源匱乏時,網路app的紀錄根本沒有人看。所以說,iCare和關懷箱都是「不拉馬的兵」,既花錢又沒有作用。
3. Ct值只有對進行「疫調」的專業人員有用,知不知道Ct值,對確診者毫無意義。
所以,對於「管理者」真正的重點在於:
  • 流程越簡單越不會出錯;
  • 沒有作用的動作不要做;尤其是……
  • 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讓別人產生期待。
我的三個問題都是「被告知」的,做PCR檢測時,被告知會有電話正式通知;關懷中心告訴我會有「關懷箱」,內有各種測量體徵的儀器;電視媒體報導的名人確診案例,確診者都提到自己的Ct值。
所以我認為,在以「清零」為目標的疫情初期,中重症和致死率雖然比較高,但是確診者為數不多的情況下,有些事情稍微「矯枉過正」(over kill)仍然還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疫情進入「共存」階段時,「實用和簡化」就成為關鍵。這時,快篩取代PCR,新北iCare健康雲的app、關懷箱,甚至於「居隔通知書」、「疫調」等等,都可以不要做了。
新聞媒體都在報導,疫情遲早會轉向流感化或是感冒化,政府處理流感和感冒,有那麼複雜嗎?
這篇文章先談談這幾個簡單的管理觀念,至於組織橫向合作的障礙,下一篇再討論。
參考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吐納商業評論
吐納商業評論
專業、深入、提供最佳閱讀體驗的商業評論網站。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