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電電池壽命能多久?

筆電電池壽命能多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二十年前的筆電,能用個一個多小時已經是極限了,加上充電器高達三、四公斤的重量,在外面使用一下子就必須要找插頭充電,不然就會變成出門時的累贅,拿在手上各種尷尬。這對比現今科技進步的狀態下,根本很難想像怎麼會那麼快就沒電,現在筆電在科技的進步下,續航力超過6-10小時早已不在話下了,這樣的續航時間,也讓我們在出門時,經常不太需要攜帶充電器。

  早期的筆電電池是鎳氫電池,想必很多人連聽都沒聽過,或是早已忘了,但這種電池的特色或許還深刻的記在我們身上,像是拿到新筆電需要好好充電8-12小時,讓電池真的充飽這種,需要進行「電池校正」。或是電池有很強的「記憶效應」,在經過多次充電後會導致電池容量減少的現象,在電池多次沒有完全放電的情況下又充滿電的時候就會產生記憶效應。所以早期為了解決電池記憶效應的辦法就是完全放電後再重新充電,雖然不論電池是否有記憶效應,電池容量本身也會隨著使用時間越長久,充放電次數越多而逐漸下降。

  而現在的電池普遍都改為貍電池,基本上新筆電不太需要把電時先充到飽才能用。貍電池也沒有記憶效應,雖然正確來說是記憶效應很不明顯到可以忽略,所以使用貍電池時可以放心地使用。而且也可以在電池

  但另外的問題才應運而生,若你是用蘋果的筆電就一定會知道一個東西叫做「電池循環次數」,不管是從電量多少充到100%,累積到下一次的充電,若有加起來達到100%,則會計算一次電池循環次數,需要更換電池的指標就是看這部分。

當電池電量放電達到100%時,便完成了一次充電循環

當電池電量放電達到100%時,便完成了一次充電循環

  身處科技不斷進步的現代,「電池管理」早已不是甚麼外星科技,甚至早在十年前,就有像是Lernovo的 Energy Management、或是DELL的Power Manager等,這類的智慧充放電系統,都可以直接將電池的充電,鎖定在固定的數值,讓筆電的充電沒有真正的充進去。如果長期將筆電插在插座充電,也能藉由系統去控制不要充電進去筆電的電池中。

DELL的電池管理軟體

DELL的電池管理軟體


若是主要都插著電源使用,那可以選用「主要使用交流電」

若是主要都插著電源使用,那可以選用「主要使用交流電」

或是直接自訂,將電池的充電級距限制好

或是直接自訂,將電池的充電級距限制好

  長期這樣充著電,卻沒有增加電池循環次數,的確可以有效增加電池的壽命,與使用時間。不過用了三四年的筆電電池,經常性需要充滿電帶出門,在充飽電再帶出門,續航力真的還會下降很多。像我今年年初把我用了四年的筆電電池做更換時,發現電池用久了落差真的很懸殊,電池原本容量是84Wh(83995 mWh),但當時再更換前測的狀態卻是16Wh(15914 mWh),由此便可以略知一二。

用了四年的筆電電池,在經常充電放電下,電池容量嚴重消耗,少了超過2/3的容量

用了四年的筆電電池,在經常充電放電下,電池容量嚴重消耗,少了超過2/3的容量

換了新電池後就變成嶄新的世界

換了新電池後就變成嶄新的世界



avatar-img
秦郅煜的沙龍
10會員
38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秦郅煜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記得第一次拿起數位單眼的那天,所留下拍下的照片中的第一張,模糊、沒有對到焦,不知道在拍些甚麼(笑)但記得很清楚的一件事,就是那時候的學長,拿了他的CANON 40D借我,說隔天他畢業交給我拍,前一晚先練習一下~ 隔天一整天的畢業禮拜、晚會,大概拍了上千張吧,應該算是拿起數位單眼相機拍照的開端。
親子的互動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尤其是在要一起經歷一段冒險的時候。 親子攀樹不是第一次的經驗了,但每次都覺得很精彩,在過程中不斷讓孩子與家人有更多的互動機會,是然後一起得到那樣的共同經驗~ 這次全人療育系統的「家庭享攀樹」試圖想要談論家庭議題,試圖融入更多的元素,我印象滿深刻的一段,就是當期昇帶著參與
  我個人很喜歡的一個概念: 「若今天的我被石頭絆倒,我就要抓起地上的砂石,看到底是誰讓我跌倒,而明天我能把這件事變成故事分享給別人並警惕自己」   犯錯不可恥,而是不斷歷經向前跌倒的狀態下,讓自己短時間內可以強壯起來,這也是我能有感而發: 「過往在學校當老師,還真的很安逸~」 #中華職培會
記得第一次拿起數位單眼的那天,所留下拍下的照片中的第一張,模糊、沒有對到焦,不知道在拍些甚麼(笑)但記得很清楚的一件事,就是那時候的學長,拿了他的CANON 40D借我,說隔天他畢業交給我拍,前一晚先練習一下~ 隔天一整天的畢業禮拜、晚會,大概拍了上千張吧,應該算是拿起數位單眼相機拍照的開端。
親子的互動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尤其是在要一起經歷一段冒險的時候。 親子攀樹不是第一次的經驗了,但每次都覺得很精彩,在過程中不斷讓孩子與家人有更多的互動機會,是然後一起得到那樣的共同經驗~ 這次全人療育系統的「家庭享攀樹」試圖想要談論家庭議題,試圖融入更多的元素,我印象滿深刻的一段,就是當期昇帶著參與
  我個人很喜歡的一個概念: 「若今天的我被石頭絆倒,我就要抓起地上的砂石,看到底是誰讓我跌倒,而明天我能把這件事變成故事分享給別人並警惕自己」   犯錯不可恥,而是不斷歷經向前跌倒的狀態下,讓自己短時間內可以強壯起來,這也是我能有感而發: 「過往在學校當老師,還真的很安逸~」 #中華職培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