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日本寺院系列||東大寺-邊走邊看篇(中)

2021/11/06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我想用聽的之~podcast說書版
在上一次看完了南大門之後,這次我們就在鹿群的陪伴之下,繼續往前朝著大佛殿邁進吧。
(註:邊走邊看篇的內容主要是NANA濕婦出團時,帶著團員們邊走邊看的解說內容筆記。還沒去過的人,建議可以先看看內容,將來在實際造訪時,可以隨身攜帶此篇,邊走邊聽邊看;又,已經去過的人,此篇也能用來當作旅遊回味享用,風味更佳。)
東大寺境內地圖

東大寺境內散策

走在前往大佛殿的路上,你會發現右手邊有一個名為「鏡池」的池塘,而左手邊則有東大寺博物館。其實,在東大寺初建時期,我們剛剛穿過的南大門兩側,是有迴廊將整個境內包圍起來的,因此這一大塊都算是東大寺的境內,而左右兩側的空地上,也各別矗立著一座七重塔。等等大家逛完大佛殿,回程的時候建議大家回到南大門時,不用再上石造基座(基壇)了,反而可以刻意繞到南大門的兩側看看。你會發現兩側門邊都會有呈現梯形的木板,這就是以前門與迴廊的連接處,雖然迴廊已經不在了,但這從兩片梯形木板大概就能知道以前的迴廊高度與厚度喔。
初版東大寺模型/照片來源:網頁資訊
東大寺南大門兩側的迴廊遺跡

不斷被改版的中門

緊接著迎面而來的就是常常會讓人誤以為已經是大佛殿的「中門」,這個曾經被毀過也重建過好幾次,所以門的樣式也不斷地改變。在奈良時代的佛寺,他們對於中門的重視程度,比我們剛剛經過外面的南大門還要高,因此,在初建時期這個門的屋頂是有兩層的,且那個年代的寺院中,金剛力士像也多被放在中門的兩側。然而,後來到了東大寺第一次重建時(鎌倉時期),日本人的概念慢慢轉為重視最外頭的門,以東大寺來說就是南大門了。所以,在鎌倉時期重建時,中門的規模曾經縮小過,只剩一層屋頂。還好,我們現在看到的中門,是第二次重建(江戶時代)時所做的版本,中門又依照最初版重建回兩層屋頂的模樣。不過這個門平時是不開放的,只有在天皇來的時候,以及每年的除夕夜到元旦時才會開放,同時,裡頭大佛殿上的窗戶(観相窓)也會打開,讓前來新年參拜與祈福的民眾,可以從中門外就能直接看見坐在大佛殿裡的大佛。而我們平常時間前來參拜的話,就得沿著迴廊往左邊走到盡頭的入口買票進去嘍。
大佛殿觀相窓/照片來源:網頁資訊
買完票之後,我們會踩在重要文化財(迴廊)上再走回到中門的另一面,在這邊大家就可以點個香參拜,然後學日本人一樣把香爐飄上來煙猛往自己的身上揮啦。如果你是在賞櫻季來的話,就在中門的旁邊,會有一棵很美的櫻花樹,從中門這裡以櫻花為前景而拍過去的大佛殿會非常美喔。
走下中門的台階後,大家可以看看眼前從腳底下一路延伸到大佛殿的各種顏色的石板。據說,最中間呈現深灰色的石板,是由印度進口石材砌成;接著慢慢往兩側變成暗粉紅色的石材,則是由中國進口的,最後面積最大的米黃色石材,則是韓國與日本的。藉由這樣的排列,象徵著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再傳到韓國與日本的順序。

美魔女燈籠:金銅八角燈籠(國寶)

沿著深灰色的石板往前走,正中央你會看到一堆日本人圍著一座燈籠猛拍。原來這座金銅八角燈籠(國寶)是東大寺創建時期所製作的,她奇蹟似逃過所有災難而存活至今,不僅是整個東大寺裡,更是日本全國最元老級、最高大的金銅製燈籠。當然,畢竟這座燈籠已經是1200多歲的美魔女了,這一輩子她都站在大佛殿前吹風淋雨的,也難免在過許多戰爭與天災中,留下許多歲月的痕跡,甚至其中有一面的雕刻還在近代被拆下來偷走過呢(1962年,雖然已經馬上追回來了,但也造成了破損)。還好,在過去各個世紀的日本人的呵護與修補,以及現代人幫她做的護膚保護措施(防鏽措施)等等,這位美魔女燈籠到現在還站在那裏等著大家來欣賞她的美貌呢。如果時間足夠的話,大家可以靠近一點看看上面每一面的雕刻,其中有四面是在雲裡跳來飛去的獅子,另外四面則是演奏著各種樂器(横笛、尺八、鈸、笙)的菩薩浮雕,所以日本人他們稱之為「音声菩薩」,彷彿這就是一座會飄出中國古樂的燈籠一樣。(註:燈籠上某些破損比較嚴重的部分,改以複製品取代,而真品則移至他處保存或東大寺博物館中展出)
大佛殿前不同顏色的石板鋪面

銅造盧舍那佛坐像(國寶):原來大佛的世界排名競賽,比的是中指長度啊!

欣賞完美魔女燈籠之後,我們就要踏進大佛殿了,而坐在大佛殿正中央迎接著我們的主角,叫做「盧舍那佛」,也就是我們一般聽到的釋迦摩尼佛在華嚴經中的別稱。我們前面曾經提過,這尊大佛曾經被大火融掉後又重新鑄造,所以頭部跟身體各部位皆各年代不同時期的修補痕跡,但大致上身體是在第一次重建(鎌倉時期)所製造的,而頭部則是在第二次重建(江戶時代)時所製。現在我們看到的大佛,身高將近15公尺,體重將近250噸,要穩坐日本第一大銅製大佛的位置,這絕對是不容質疑的,過去,NANA一直以為這尊應該也是世界第一了吧?但後來查了資料才發現,原來他還只是第二名而已。奈良這尊大佛的手腕到中指尖端的長度,「只有」2.56公尺(已經很驚人了),但這世界上居然還有中指比他更長的大佛(恩?),就是在西藏紮什倫布寺裡的未來佛,據說他手腕到中指尖端有3.2公尺這麼長(可惡,輸了60公分啊!),所以奈良大佛只能退居世界第二大了(不知道現在有沒有又被超越了?)。好啦,當然不是只有比中指長度,當然還有將大佛選手們的身高、體重等都考慮進來,只是等等我們繞到大佛殿後方的時候,東大寺特別搞了個大佛手掌複製品放在那裏,讓大家實際感受一下到底他的中指有多長(喂~~),NANA只是想提醒大家,不要錯過了喔。

大佛洗澡澡

由於以前外面的參拜道路鋪設不如現在先進,多為泥土與砂石路,所以大佛常常會被參拜者所帶入的塵土搞得灰頭土臉。如今,雖然大佛殿裡不再經常塵土飛揚,但每年的8月7日(這日子真的很好記,對吧?),東大寺還是會固定會派出大概120位的僧侶,一起幫大佛洗澡。在幫大佛舉行淨身儀式之前,這些僧侶必須自己先去二月堂淨身後,才能進到大佛殿誦經後,才能開始幫大佛洗澡的淨身儀式。看到這麼多穿著白色衣服的僧侶,從天花板一個個地懸吊下來,專心地幫大佛刷臉梳頭的,這個畫面真的好療癒。如果有想要光明正大看大佛洗澡的朋友,記得可以特地安排8月7日的早上來喔。
大佛洗澡/照片來源:網頁資訊

繞圈圈的參拜方式

從正門進去跟大佛打完招呼之後,我們會以順時針的方式,繞著大佛走一圈來參拜。這樣的參拜方式,一開始NANA並沒有想太多,但後來自己陸陸續續去了柬埔寨、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時,某次在寺廟中學著當地人遶塔祈福時才赫然發現,這跟東大寺超像的啊。日本人過去在神社參拜時的思考模式是:把御神體(神的靈魂會依附在某個物體上)放在小房間裡,大家只能遠遠拜,但絕對不能靠近,也不能近看,因為這是很不敬的。然後,當一千多年前,佛教與寺院開始傳入日本之後,這種以大佛為中心,繞行的參拜方式,根本對日本人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文化衝擊吧?因為,怎麼可以繞到神與佛的旁邊與背面呢?所以我在猜,日本現在還能看見擁有如此參拜形式的寺廟,例如東大寺、宇治平等院等,大多是奈良時期與平安時期(也就是佛教剛傳入的時候)所建。而後面等鎌倉時代的新佛教開始之後,日本人可能開始融入了原本的神社思考模式,因此這樣繞著佛像轉的參拜方式又逐漸消失了。不過這些是NANA自己的猜測與推論,不知道大家覺得呢?

東大寺簡直就像佛教界迪士尼一樣好玩

當我們沿著大佛順時針繞行,首先出現的是兩片蓮花座花瓣,其實目前大佛屁股下坐的花瓣,很多都是奈良創建時期所留下來的。而我們眼前觸手可及的這幾片,是在某次國際型展覽會中展出的複製品,其放置的高度剛好可以讓大家仔細看看每片蓮花花瓣上的精緻雕刻。上頭的雕刻表現出的是嚴華經中出現的「蓮花藏世界」,分為上段、中段與下段,代表著嚴華經中的佛教世界觀,但在詳細的內容NANA就不是很清楚了,如果有對嚴華經有研究的朋友,非常歡迎您在底下留言與大家分享。

大佛週遭的各項遊樂設施

看完花瓣後,大家可以再度抬起頭來看看,坐在大佛身旁的虚空蔵菩薩坐像,這尊看起來金光閃閃的菩薩像與另一側的如意輪観音坐像,因為身高大約也有大佛的一半這麼高,所以大家直覺地也會以為他們是銅造的,但其實這兩尊是木造的佛像喔(江戶時期所製)。
接著,我們偶而會看到走道旁出現一些攤位,就像迪士尼樂園裡的轉角處,常常會出現爆米花攤位一樣。這些攤位當然是來賺你的錢的...恩,我是說,是來讓你做功德的。只要花一千日幣捐款(日文叫「寄進」,不知道現在漲價了沒?),就能讓你在一片瓦片上寫下祈福的話語,然後下次等東大寺屋頂大整修時,就會將這些瓦片換到屋頂上去喔。像下面這張圖裡的參拜者手上拿的瓦片,就是東大寺在昭和時代大整修時摘下來的,上頭寫的名字,就是這位參拜著的阿嬤(已故)在明治時期時寄進的屋瓦,所以東大寺要還給他們。是不是很酷呢?
你的名字瓦片/照片來源:網頁資訊
當我們做完功德以後,可以繼續遶行,在大佛的背面應該陸續會看到「廣目天(相當於千里眼)」與「多聞天(相當於順風耳)」的木造佛像、各個時代的東大寺模型、巨大的佛掌模型...等等,接著,就是整個東大寺裡最有人氣的遊樂設施「佛鼻」啦!如果你來到東大寺沒玩過這項設施,就好像去迪士尼沒看到米奇一樣,所以你會發現有好多人在一根柱子旁邊排隊,只差沒抽號碼牌了。那麼,究竟甚麼是「佛鼻」呢?因為篇幅的關係,我們就先賣個關子,下一篇再來繼續介紹這個人氣遊樂設施吧!
感謝您的閱讀, 如果想聽NANA用白話文,說說與濃縮日本的小故事,非常歡迎您投零錢到我的小貓撲滿裡,給予NANA更多的鼓勵喔。
    172會員
    167內容數
    我是NANA濕婦 熱愛日本、建築、偏鄉、心理學與貓的日本線導遊、通譯案內士 擅長在巴士上分享一堆有的沒的催眠大家 喜歡在正經的場合不正經 常常看似瘋癲卻很感性、也很哲學 在這裡 我希望能以自己的步調 從領路人的角度出發 用說故事的方式 帶著每一個對日本有興趣的你/妳 瞭解藏在景點與現象背後的趣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