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樓的天堂》觀中感

2021/11/0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除了幾個主角之外其他人都演超好 #近年攝影與音樂成就最高的台劇 #如果你因為宣傳預告片而冷掉 #不妨再給它一次機會
黃秋生最近炎上的這話,似乎正好反射回到他最近主演的這部戲,雖然我不覺得是他的錯。
老婆愛看戲,不像我,只是偶爾插花,又沒耐性。《四樓的天堂》戲裡,幾個配角都有讓人拍案叫絕或揪心拭淚的戲份,光第二集開頭那一段激烈床戲,就把我對國片扭捏的印象,一腳踹到同溫層之外;緊接的試鏡橋段也不惶多讓,四位「新生代」女演員的戲中戲,簡直就像是對整個台劇實力的30秒考試,比小時候吃的跳跳糖還要精彩刺激、驚心動魄。
只是,那些我以為的「新生代」,不全然都是新生代,而我對國片的印象,也顯然已錯過好幾次更新,仍停留在舊版iOS年代。像是摸奶的黃姵嘉,就曾經是金鐘視后(啊她就是《我的婆婆怎麼那麼可愛》裡面那位可愛媳婦啊,老婆指出),而試鏡時三秒落淚的小女生,也並非簡單角色(她以前有演過幾部戲哦,很有才華,老婆表示)。
看起來,台劇雖然不像韓劇、美劇、日劇那像,能夠穩定保持一致的水準,成為國際品牌;但本地人自尋出路的生命力,仍不時冒出驚喜的彩蛋,足以支撐觀眾看下去。
以上,對這部台劇的愚見,只適用在演技和編導部分,並不適用在音樂和攝影上。
因為這部戲的音樂攝影,絕非台劇水準...
而是好萊塢水準...
遠遠超越了韓劇、日劇;尤其是配樂部分,個人淺見,已足以和英國電影音樂同台較勁、同場競技。
在這部戲裡,音樂和畫面貫串全劇,架構起來的情緒氛圍,為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感情牽絆,賦予了不亞於超級英雄救地球的意義,和重量。
說到這,就又回到了一開始,黃秋生提出來的那個有趣命題:
為什麼,很多人一旦得了獎、出了名,就會開始碰上「除了你以外其他人都演得很好」的尷尬處境?
依照資深影評(老婆)的說法,其實說穿了,就是當你還是新人時,別人會因為你的特質而找上你,請你演出和你的特質相契合的角色;然而,一旦你因為「演自己」而獲得好評、獲得肯定,接下來,往往就像大家說好了的一樣,這些名角一個接著一個,不約而同都走上「不想被定型」、「自我挑戰」,然後「轉型失敗」,而後「沉潛」退出;或是幸運的話,重尋方向,「東山再起」的老路。
以上,是資深影評的說法。
若照我的說法,這種「得獎詛咒」,其實有點像是打電動,每回第一次打到新的關卡,必定都是戒慎恐懼,步步為營,所以通常都不會死得太快,至少能和Boss來上個幾回合;但是,一旦闖關了幾次,有了一點經驗值,自以為掌握到了訣竅,你開始鬆懈,這時候,不小心踩進一塊陌生地圖,幾隻原本你不放在眼裡的雜兵,突然間一轟而上,你就GG了...
而且還摸著頭,懷疑剛才怎麼死的。
呵。
人生哪。
戲哪。
電動哪。
像不像?
P.S. 補充一下:這部戲的宣傳影片已經爛到動搖國本的地步了,煩請公視宣傳部門檢討一下,真的不要再糟蹋人家辛苦拍出來的東西了,拜託拜託。
懇請拜託。
流星不打方向燈
流星不打方向燈
俯看人間,不吐不快,興之所致,叔言無忌,倘有得罪,您想太多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