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1976--谷公館看展小記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妳不要再讀三毛的書了,她、怪怪的...」許多年前,當我還是個剛滿十歲不久的小學生的時候,一位女性長輩如是對我說、以挾帶恫嚇的告誡口吻。在收到親戚這番示警之前,我是這麼對長輩說的: 「有個作家很有趣,她去歐洲讀書、她會講好多種外國話、她到沙漠冒險生活,太帥了,我長大後、想變成她。」女性長輩當時聽我這樣說完全不置可否,並不懷好意地用台語形容我小小內心裡的新偶像、是個「肖肖ㄟ」的女人,我也將長輩的評判置若罔聞、姑且自己(含蓄禮貌地)將長輩的批評超譯理解成「怪怪的」女人。

是的,不能否認,就算時移至今、遙看70年代時期的三毛之所作所為、也不免在佩服中感到難以想像,在那個遠渡重洋並不普及也不容易的年代,一個女子為愛走到荒遠的天涯海角、到寸草不生水土不服的沙漠、與一個姐弟戀的外籍老公一起過上物質困乏的苦日子。這樣的三毛,的確夠勇敢、但也怪--怪,是因為她的與眾不同,她的人生,與多數人期待、認定的女性典型路線顯得大相逕庭。所以才會被以為怪。為了實踐人生夢想也好、追尋真愛也罷,三毛的確奮不顧身到有些瘋狂。

raw-image

1976。45年前,一個沒有網路、網美、網紅、數位攝影的年代,而出國旅行之於多數人、是不可企及也不能想像的奢侈。當年還不到30歲的謝春德、拍了時年33的三毛, 1976年的三毛剛從海外歸來、出版了令她聲名大噪的《撒哈拉的故事》, 與準備兩款相機(一款拍外景、一款拍室內)拍她的謝春德,稱不上不認識(有此一說是,正式開工拍攝這組照片之前的兩人,初見時還有一點互看彼此不順眼),陌生的兩人就這麼地合作了、三毛被謝春德拍下數十幀個人照。

raw-image
raw-image


三毛,1976 | 謝春德攝影展》的展場不大、掛牆上的照片15幅、有大有小, 其實大概只消3分鐘就可以看完。我卻待了足足半小時,當時人少、谷公館的人員親切趨前和我解說不少謝春德對當年拍攝過程的回憶,這才知道,牆上這些影像是被硬救回來的,連攝影師自己也搞不清楚到底最後拍了多少底片、又從中洗出了多少、留下來的有多少、而沒洗出來的又被丟去哪… 。

一片模糊。記憶與影像皆然。模糊而塵封逾40年的影像,在放大輸出之前、作了各種補救甚至重新/染上色。難怪現場湊近一看,會目睹到些許惚恍不明的斑駁痕跡。「其實還有很多沒洗出來的…」所以,牆上這15張顯影,也許顯色不夠清晰完美、卻是極其可貴的失而復得

失而復得的三毛,在白沙灣或站或走或坐臥或跳躍,因為她在鏡頭前做自己的絕對自我、那強大獨特無人能複製的氣場,把白沙灣搞的如撒哈拉沙漠一樣渺遠而遼闊。如果三毛活在此刻,她一定也能是個獨領風騷,跨界文學、旅遊、音樂(作詞)、電影編劇、古物收藏、神祕學等多領域的KOL吧!?她如果有臉書或IG,打起卡來PO起圖文來,一定超豐富瘋狂的,想來、1976的三毛,算是「走得很前面」,異國姊弟戀能修出正果、還可以以散文集越洋放送在海角天涯的奇異生活見聞給出不了國門的多數台灣人看,光是這一點,每每想起、就不免要嘖嘖稱奇。

最近常覺腦袋當機記憶力不如以往好的足以自負,更為日前的幾度失物而奔波尋覓並神傷至今。現在想想,我難過的點,不只是那個丟掉了找不回的心愛之物、而是難過於自己的大意粗率及無能為力(同時又怪自己怎麼淨記住一些早就該忘捨的人事物、卻頻頻對眼前當下的丟三落四)ㄧ我找的回那個謹審精明不出差錯的自己嗎?

然後我想到謝春德、想他這一疊差點要被世間(包括他自己)遺忘毀棄的1976三毛底片,時隔45年竟可以再回魂過來、掛在牆上被我們看見。不禁微微感慨、又莫名振奮了一下。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Diane Yang的沙龍
101會員
165內容數
把親身走過路過看過的看展觀影讀書心得、旅行途中的吉光片羽、塔羅自學與實占的經驗,通通收集起來,存放、分享在這裡。 人生如舞台、世界如展場,台上台下、場內場外的種種感動及感觸,值得振筆書寫、輔以影像聲光,衷心紀錄。
Diane Ya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5/14
第四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5月11日貴賓預展日、5月12~14日開放給大眾購票參觀。主辦方為Art Assembly、「 Taipei Dangdai Art & Ideas 台北當代」是旗下首個藝博會品牌。今年一掃疫情連續干擾的陰霾,帶著90家畫廊回歸疫情前的盛況.
Thumbnail
2023/05/14
第四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5月11日貴賓預展日、5月12~14日開放給大眾購票參觀。主辦方為Art Assembly、「 Taipei Dangdai Art & Ideas 台北當代」是旗下首個藝博會品牌。今年一掃疫情連續干擾的陰霾,帶著90家畫廊回歸疫情前的盛況.
Thumbnail
2022/11/26
不跟隨、也不刻意帶頭創造流行;不去多想趨勢、沒有所謂的「過時」的概念,希望品牌生產販售出去的每一件產品,能成為顧客生命中的美好記憶、陪伴擁有與使用minä perhonen的每個人在各自的人生路上長長久久向前走,而不是過季就丟。這位自謙不完美、人生中有缺陷有遺憾;不擅長短跑、但非常有耐力及熱情好好長
Thumbnail
2022/11/26
不跟隨、也不刻意帶頭創造流行;不去多想趨勢、沒有所謂的「過時」的概念,希望品牌生產販售出去的每一件產品,能成為顧客生命中的美好記憶、陪伴擁有與使用minä perhonen的每個人在各自的人生路上長長久久向前走,而不是過季就丟。這位自謙不完美、人生中有缺陷有遺憾;不擅長短跑、但非常有耐力及熱情好好長
Thumbnail
2022/11/20
minä perhonen/皆川明 つづく開展第一天我就迫不急待去看了。時隔一個月,看展時的悸動與驚艷依然在腦海心頭久久迴盪、念念不忘... 皆川明的美好設計,現在起直到2023年2月19日,走一趟高雄市立美術館,置身涵蓋一到二樓的展間,就可以深度認識這位超過大半生醉心於設計、至今依然在崗位上兢兢業
Thumbnail
2022/11/20
minä perhonen/皆川明 つづく開展第一天我就迫不急待去看了。時隔一個月,看展時的悸動與驚艷依然在腦海心頭久久迴盪、念念不忘... 皆川明的美好設計,現在起直到2023年2月19日,走一趟高雄市立美術館,置身涵蓋一到二樓的展間,就可以深度認識這位超過大半生醉心於設計、至今依然在崗位上兢兢業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百年孤寂》的阿瑪蘭塔 《我輩孤雛》的莎拉·韓明絲 《白癡》的納斯塔霞 這三本小說的三位女性,是我永遠重要的她者。 韓明絲是那個永遠散發孤兒氣質的女性,因此所謂的「勢利」只是某種成長中慣性的,以抓取浮木來確認安全感的防禦機制;納斯塔霞是美麗的瘋子,因為早早就被當成名利場的戰利品,所以
Thumbnail
《百年孤寂》的阿瑪蘭塔 《我輩孤雛》的莎拉·韓明絲 《白癡》的納斯塔霞 這三本小說的三位女性,是我永遠重要的她者。 韓明絲是那個永遠散發孤兒氣質的女性,因此所謂的「勢利」只是某種成長中慣性的,以抓取浮木來確認安全感的防禦機制;納斯塔霞是美麗的瘋子,因為早早就被當成名利場的戰利品,所以
Thumbnail
珍靠近那張古老的照片,邊緣已經磨損,顏色因歲月而褪去。照片中的臉幾乎像幽靈一樣,模糊不清,但有一種不可否認的熟悉感。作為藝術史學家和策展人的新角色,讓她站在這個小鎮上一個被遺忘的畫廊裡,這裡似乎被時間遺忘了。她的旅程始於在一場遺產拍賣會上發現的一盒舊照片。
Thumbnail
珍靠近那張古老的照片,邊緣已經磨損,顏色因歲月而褪去。照片中的臉幾乎像幽靈一樣,模糊不清,但有一種不可否認的熟悉感。作為藝術史學家和策展人的新角色,讓她站在這個小鎮上一個被遺忘的畫廊裡,這裡似乎被時間遺忘了。她的旅程始於在一場遺產拍賣會上發現的一盒舊照片。
Thumbnail
她會羞恥會自責,使她在本質上已經與Charlie不一樣了
Thumbnail
她會羞恥會自責,使她在本質上已經與Charlie不一樣了
Thumbnail
一位作家的生活和事業都在蓬勃發展,但她選擇遠離舊朋友和熟悉的地方。她的新家在一個新開發的地區,有一個巨大的文化中心。然而,她的生活在一次意外中被打亂。
Thumbnail
一位作家的生活和事業都在蓬勃發展,但她選擇遠離舊朋友和熟悉的地方。她的新家在一個新開發的地區,有一個巨大的文化中心。然而,她的生活在一次意外中被打亂。
Thumbnail
雪兒是我很喜歡的一個旅行家,作家,被臉書推薦看到她粉專,的第一印象是她的文字,總是能穿透我的內心,後來才發現原來她也是中年離職追夢,是我夢想人生的大前輩,這邊分享書中的五大金句,以及我的心得
Thumbnail
雪兒是我很喜歡的一個旅行家,作家,被臉書推薦看到她粉專,的第一印象是她的文字,總是能穿透我的內心,後來才發現原來她也是中年離職追夢,是我夢想人生的大前輩,這邊分享書中的五大金句,以及我的心得
Thumbnail
塔莎‧杜朵在我眼中是個很傳奇的女性,忘了是從哪知道她的,好像在書店有看過介紹吧?後來在YouTube上有看到關於她的影片,這張畫,就是從上面截圖下來的。 活到九十幾歲高齡,從五十幾歲開始獨居,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可以靠畫繪本謀生賺錢(好羨慕),養牲畜,種花種菜,自己裁布縫衣,製作的還是十九世紀的樣
Thumbnail
塔莎‧杜朵在我眼中是個很傳奇的女性,忘了是從哪知道她的,好像在書店有看過介紹吧?後來在YouTube上有看到關於她的影片,這張畫,就是從上面截圖下來的。 活到九十幾歲高齡,從五十幾歲開始獨居,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可以靠畫繪本謀生賺錢(好羨慕),養牲畜,種花種菜,自己裁布縫衣,製作的還是十九世紀的樣
Thumbnail
美國小說家露意莎奧爾柯特(Louisa May Alcott)在1868年創作了半自傳《小婦人》,該經典之作在不同時期被翻拍成不同版本的電影。首次改編電影於1933年推出,之後,分別在1949、1994和2019年被翻拍成電影。2019年的最新版本更名為《她們》,加入該時代的樣貌和女性意識的認知
Thumbnail
美國小說家露意莎奧爾柯特(Louisa May Alcott)在1868年創作了半自傳《小婦人》,該經典之作在不同時期被翻拍成不同版本的電影。首次改編電影於1933年推出,之後,分別在1949、1994和2019年被翻拍成電影。2019年的最新版本更名為《她們》,加入該時代的樣貌和女性意識的認知
Thumbnail
我向來喜愛這樣的電影,它們總是如此開啟對話 ──「在我眼中,你從來 / 原來就是如何的人」── 總是如此不期然而然的表白,歷經漫長飛行停留在心尖。其實,我懷疑那些字眼根本無須向內挖掘,我們對至親的真實想法,早已懸置口中多年,只是沒說。就像背著一把傘走在綿綿雨霧,你隨時可以、但一直沒有撐開。不明何故。
Thumbnail
我向來喜愛這樣的電影,它們總是如此開啟對話 ──「在我眼中,你從來 / 原來就是如何的人」── 總是如此不期然而然的表白,歷經漫長飛行停留在心尖。其實,我懷疑那些字眼根本無須向內挖掘,我們對至親的真實想法,早已懸置口中多年,只是沒說。就像背著一把傘走在綿綿雨霧,你隨時可以、但一直沒有撐開。不明何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