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星期一就吸飽了滿滿的負能量~
跟著業務去作新產品介紹,業務例行公事式的唸著稿子,客戶也有一搭沒一搭的聽著。
簡報結束後,也問了幾個無關痛癢的問題,好代表自已剛剛有在聽喔,不是在發呆,也不是在睡覺,只是閉目養神而已。講完兩年之後才會上市,但是不知道何時會交貨,也不知道價格的產品,客戶問了問該怎麼下單後,什麼規格搭配啦,性能啦,全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是能不能拿到貨。
仔細想一想,這真的是很奇妙的商業運作模式。
面對這瘋狂的市場,客戶能作的好像也只是一直追問我們的產能有沒有增加,我們有沒有計劃擴產。
嗯,其實都有啊,不然前三季的銷售成長是怎麼來的?
不就是各個工廠沒日沒夜的加班趕出貨嗎?
你們不能因為沒拿到貨,就在抱怨我們沒擴產;面對過份灌水的訂單(##因為每個人都認為我可以拿到貨,缺櫃、缺料不會發生在我身上,那是別人倒霉),我們希望客戶依照實際的需求來調整,有人在聽的嘛?
嘛,客戶最大,總之我們也只能概括承受,然後對客戶的酸言酸話最好的應對方式就是道歉。
因為其實真的也作不了什麼。
但是這時候我卻一直想到為了作報告而讀到的一篇報導,那是World Shipping Council的CEO在接受採訪,提到關於目前Container shortage的情況。
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問題在那。
武漢肺炎造成全球供應鏈大亂,川普為了拼選舉,提供優惠的補助給受疫情影響美國人,然後美國人就開始狂買東西啦。
Demand exceeds supply
在這之前,沒人想到所謂的全球化供應鏈是那麼的脆弱,畢竟他讓全世界,應該說是美國人為主,能用亞洲低廉的成本,生產品質優良的產品,並銷售到西方世界,來讓商人們得到豐厚的利潤,並支撐著各個產業。
而疫情所造成的各種“短缺”,不管是缺工、缺料、缺櫃,就是讓整體的製造成本不斷的上漲。
但是這樣子瘋狂的購買行為是持續到何時呢?

我個人是認為等到產品漲價到消費者認為它不值花這個價格購買為止。
現在的情況,至少在我們這個業界,應該還是在X軸偏左的地方,但是我認為只要萬物齊漲的情況不變,如果不是生活必需品的話,需求曲線應該會更快的趨近水平,這代表消費者剩餘將會歸零。
到時候,就等著看過度擴張的品牌,製造商整併、求售囉。
這個好像在2014~2015年有上演過一次,更早之前應該是2010~2012左右。
嘛,更早之前的事,我是沒經歷過啦。
我還很菜啊。
但是通膨可不是開玩笑的啊。
反正聯準會現在還是說允許“暫時性通膨”(那就是承認通膨已經是現在進行式啦)
那麼,我想“暫時性升息”也不會是什麼令人意外的事,有誰規定“暫時”是多久嗎?
一來一往之間,自然會有一雙看不見的手出來調節市場。
##對了,現在美國的CPI指數預期可是在會2023初達到歷史高點喔。

不是生活必需品的東西,不買也無所謂,舊的先用再說嘛。

##2022 Q1與2021 Q1相比成長了52%,跟2020 Q1相比則是成長了143%,好喔,一下子車子貨到那麼多,有多少車店撐得住?只好趕快打折變現囉。20~30%打到骨折的那種打法。其實這時候國外的店家應該是很高興中國有封城二個多月,因為可以暫時性的紓緩資金壓力。


##很多品牌都出來說話了,大家預期今年底的庫存就會滿了,然後需求也會正常化…接下來就是該砍單了。
老外砍訂單可不會手軟的,反正話都他們說了算。
而且我直覺這也快了,甚至於比我想像中的還要快。
##事實上,年後調整的不多,真正的大砍是最近這一、兩個月才開始…
大概就是農曆年後吧
明年此時,檯面上還會有多少人在呢?
##我希望大家都在啦,反正也是這些人,然後換張名片而已。
總之,身為專業的職業經理人(## AKA 打工仔),就是作好高層下達的指示,時間到了,薪水入帳。
一代新人換舊人,只要市場還在,那就只是換人玩而已。
要我切腹謝罪,抱歉,我的影響力沒那麼大啦。
##還有人說要告我們…

要我土下座道歉,其實我領的薪水也沒有高到我願意這樣子出賣我的尊嚴。月薪再加個1w我可能會考慮考慮看看XDD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