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禮拜是台灣能源週活動(2021 Energy Taiwan, 12/8-10),最近也因為四大公投,相信大家也都注意到能源的議題。從淨零排碳的角度來看,依照Ellen Macathur Foundation提出的碳排比例,能源相關造成的碳排佔整體碳排的55%,依經濟部台灣2019年的數據,電力排放造成的碳排佔整體的56.4%,皆為超過一半的佔比。而台灣能源有98%仰賴進口,這也說明為什麼能源政策對台灣這麼重要。
那思考淨零排碳下的能源,我們有什麼選擇呢?
除了石化能源外,再生能源是其能量來源是可以再生,目前有太陽(光/熱)能、風力能、地熱能、生質能、水力能、海洋能等,簡述如下:
太陽光能: 分地面型與屋頂型,以地面型較多。目前發電效率約為20.x%,所以需要用面積換電量。另外,當沒有太陽光時,就無法發電;太陽能板報廢後不易回收,因為其本身的矽晶原材與表面的玻璃,還有中間的銅銀導線等,不容易分解處理。 (可愛的太陽,我只能感受您五分之一的愛)
風力能: 分成陸域風電與離岸風電。風力是離地面越高、越不受大樓影響則風力越強,所以岸邊所見的風機都相當高聳,如台灣第一座離岸風場-苗栗竹南龍鳳漁港風場。風機所產生的發電量端視風力強弱,如遇颱風則需暫停避免發電機組燒毀,這同樣也反應風力的大小不穩定所產生的能源也不穩定的屬性。(脆弱的心,風大風小都不行)
地熱能: 探勘地熱如同探勘原油,雖然知道哪裡有溫泉,但卻不一定抓到哪裡可建地熱電廠。目前台灣有九大案場,其建置與運轉還是要看開發結果,同時因地熱多在保護區,所以也須兼顧森林環境與原住民相關權益。(找尋地下的寶,可別破壞地上的美)
生質能: 丹麥利用畜牧業產生的糞尿做沼氣發電,並目標在2030年取代天然氣的使用。丹麥國土面積與台灣接近,有180座沼氣發電廠,台灣養豬、養牛等畜牧業或廚餘等生質材料回收進行發電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也可減少廢棄物的問題。(屎尿也是寶,發電轉成金)
水力能與海洋能: 台灣河川短急,但因水情影響,所以水力發電比例偏低。但四面環海,或許當海洋能發電的技術更成熟,可以跟離岸風電一起,產生出一定比例的基礎電力配置。(溫柔的水,也有滿滿的能量)
2020年的發電量佔比,其中火力發電量占比達82.2%,包括燃煤44.9%、燃油1.6%、燃氣35.7%等,再生能源占比為5.5%(含水力及汽電共生中之垃圾及沼氣),抽蓄水力1.1%,核能為11.2%。
除了發電外,電從發電廠到使用端,這中間需要靠電網,而效率的提升就會減少不必要的浪費與碳排,電網距離越長、中間電壓轉換越多,則造成的效率越低。供需的平準,尖峰與離峰使用、再生能源的有或無,也會需要儲能技術的協助。
到了用戶端,如何減少使用、用電設備提升用電效能,這些也都有助於減少不必要的碳排。
在發電、用電的過程中,不管是汽電共生、魚電共生等,都是將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副產品作為另外的資源來使用,所以這種系統性合作將資源循環利用也能有效降低碳排。
這些減碳的過程中,仍然還是會有碳排的產生。因此,負碳技術或森林、土壤吸碳的做法,在政府國土規劃時,納入考量也將會對達到淨零排碳或碳中和有著舉足的重要性。
而資金投入、技術開發、營運人才等方面更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佔有約55%碳排放量的能源,我們其實也是有很多選擇,並非只有同意與不同意的選項,下圖為能源架構圖可供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