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皮膚科醫師的第二雙眼睛,醫療影像學

2021/12/1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以前常常聽到有人說皮膚科醫師需要一眼定江山,只要靠眼睛就可以打天下。但自己當皮膚科醫師十幾年來才發現,其實光是靠眼睛看很容易遇到瓶頸,而且能夠詮釋的資訊量也相對不足。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如果可以搭配一些適當的光學器材,不僅能夠大大提升診斷正確率,也方便疾病後續紀錄與追蹤,甚至對於醫美治療也有提升效果,於是造就了這幾年來「醫療影像學」在皮膚科的重視。
為了讓大家可以更了解,以下就對於相關類別做簡單的介紹:

放大鏡

一般來說觀察比較細微的病灶或是在做精細處理時就需要放大鏡,放大倍率從幾十倍到百來倍都有,有些是眼鏡式的、有些是手持式的、有些需要有外部光源、有些則有自帶光源。現在也有數位機型可以直接把影像傳輸到螢幕或是藉由無線傳輸在平板或手機上觀察。此外有時候處理精細治療時就需要在頭燈上設置放大鏡,這樣治療效果會更精準也比較不會傷眼力。

皮膚鏡

簡單來說皮膚鏡是成像比較細緻的偏光放大鏡,方便將皮膚淺層的細節放大觀察,並可以依照不同的病灶表現加以分類,在很多皮膚疾病的診斷上都有幫忙。一般手持式的可以直接觀察,也可以利用轉接頭將機器接在手機或相機上方便拍照記錄,甚至也有數位式的可以上傳影像後續再利用AI分析來判讀。皮膚鏡可以拿來看皮膚,也可以看頭皮或頭髮甚至指甲也可以,可以算是皮膚科醫師的好幫手。

數位影像檢測分析儀

這類型通常是桌上型的機器,先利用高解析度照相取得影像後,再藉由特殊軟體進行影像分析,進而得到皮膚外觀相關數值,像是細紋、皺紋、紅斑、淺層班、深層斑、毛孔數量、伍氏燈照射甚至膚質與表情參數…等等,對臨床醫師來說,針對皮膚狀態的基本了解以及後續追蹤很有幫忙。在自己診所也有利用這樣的機器來輔助前後對照相片使用,當患者治癒後就可以進行比對了解進步程度。

照相機

這應該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影像紀錄方式,除了傳統的照相機之外,這幾年還多了 3D 照相機,可以分析局部的立體結構或是臉部甚至是身體的立體結構,對於醫美微整的解說與追蹤很有幫忙。3D 照相機主要是藉由光學成像原理紀錄皮膚表面起伏狀況,但對於細節的解析度還是傳統照相機效果較好。

皮膚毛髮生理檢測儀

這部分就是利用接觸型的相關檢測器具,利用物理、光學或化學方式,了解皮膚生理特性,包括顏色、溫度、色差、酸鹼度、皮脂分泌程度、水分散失程度以及皮膚表面構型…等,甚至這幾年有不少機器是針對頭皮與毛髮的觀察。由於這些機器使用需要有一定的環境要求以及學習曲線,後續數據判讀也需要專業知識,建議經過訓練後再操作會比較適合。

超音波

如果想要看到皮膚比較深層的表現,超音波算是比較容易取得的機器。一般來說依照超音波頻率高低可以決定觀察的深度,不同的品牌與機型也有不同的解析度,有手持式的也有平台式,不同機器間的功能與價差也很大。整體來說對於觀察真皮與肌肉層的表現很有幫忙,在醫療與醫美市場也多有應用。

顯微鏡

這部分很適合觀察肉眼不易觀察的細微東西,像是毛囊螨蟲、疥蟲、黴菌菌絲、病理切片或是細胞型態,通常在 100 倍到 400 倍放大倍率的觀察最常見。如果要進行特殊染色,就可以利用螢光顯微鏡。如果要有超高放大倍率,就需要借助電子顯微鏡(SEM或TEM),但機器價格高昂操作也不易,一般在醫學中心或研究室比較容易有。

特殊儀器

這幾年在皮膚科有兩種較高階的影像觀察設備,一是 RCM 另一種是 OCT。兩者都是非侵入式的光學影像技術,利用光線掃描,可以即時呈現皮膚組織的斷層結構影像。前者可以觀察到細胞層級解析度高,但觀察範圍很小;後者觀察範圍可以較深一點,但影像就比較模糊。近年來還有介於兩者中間的「細胞等級解析度全域式OCT」,在醫療診斷與追蹤上已經有所應用,如果之後可以更平價,機器可以更小型的話,在臨床上使用就會更方便要普及也會更容易。

總結

從以上介紹可以得知,傳統上皮膚觀察只靠雙眼已經有所不足,在未來皮膚診斷治療學上面,除了肉眼觀察之外,輔助適當的儀器一定是有需要的。
一方面能讓診斷效率提高、方便效果追蹤,另一方面也可以減少病理切片數量,更可以減少為了疾病判斷而造成疤痕的狀況。雖然短期在推廣上還需要更多的配套措施與政策鼓勵,但我確信在不久的將來,相關皮膚影像輔助分析儀器的使用一定會越來越廣泛,更希望皮膚科醫師都能夠更儘早認識與應用,一定可以在臨床上幫助更多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在「邱品齊醫師的幸福美肌學院」付費訂閱專題中,我將持續發表有關肌膚養護、疾病治療、化妝保養品評測、新聞剖析以及熱門話題等精彩文章。加入專題訂閱會員,不僅可暢讀所有付費限定文章,更可享加購付費提問諮詢等,各種額外福利。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