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樓指標
主演/星度:納豆(8.5)、施名帥(7.5)、鄭人碩(7.8)、劉冠廷(9.0)/8.2
分類/取向:劇情長片/黑色喜劇/幽默、輕鬆
普及度:8.5/10.0
適合觀眾:18歲以上直男,特別是中年男性。
推薦指數:8.7/10.0
故事大綱
添仔、罐頭、電風、閉結是從高中就結識到現在的好朋友:一個有著作不完的電影夢;一個始終情場失意,流連在風俗店的loser;一個認真生活卻總是什麼也做不好;一個心裡有很多話想說卻總是因為口吃沒人聽得懂。
男人到了四十幾歲.人生好像註定會卡住,好像什麼都做不好,做了也不知道有沒有做好,只求不要搞砸。社會價值總是以負號在遞減,但是要說到底卡在哪,卡了什麼好像也都說不上來,總歸常常只有悲哀二字,嚮往的卻又不只如此…
短評
阿堯導演說:這是一個在路上騎摩托車停在你旁邊等紅燈的人的故事。
由四個四十幾歲中年男子的短篇小說組成的小說集,飽含臺灣年長直男的俗氣、落魄與人生遭遇瓶頸的哀傷。
人生海海,自然是無法攏了解,走到不惑之年的男子除了不要跌下船以外好像也沒什麼可求的了,可荒謬與凌亂裡似乎還是殘存一點理想。
在形式上普遍被視為大佛普拉斯的續集,人生的絕望依舊,但好像多了一點能自己作決定的希望。可惜故事根本上除了同學間的身分關係,確實缺少足夠的連結性,但人生何嘗不是如此,縱使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還是自己面對一切。
閣樓觀點
以旁白的形式參與其中形成趣味橫生的對話,自然是黃信堯作品的最大特色,它打破了傳統戲劇理論裡觀眾與舞台表演之間的第四面牆,透過故事與觀眾直接產生對話。
大佛普拉斯時這樣的架構被視為橫空出世,廣受讚譽,但來到了同學麥娜絲,如此敘事手法似乎開始受到質疑,如知名影評人黃以曦便視其為一種黔驢技窮。常見的批評不出「缺乏中心主旨」、「缺乏連貫性」,並且開始出現認為電影的畫面本身並不足以傳達足夠的訊息和連結,因此必須以文字輔助的說法。
不可否認相比於大佛普拉斯,同學麥娜絲比起一部長篇小說,更像是四個短篇小說的合輯,平心而論如果去掉旁白,確實會讓部分劇情顯得突兀。
電影的根本確實是用影像說故事的功夫,但與觀眾產生互動的趣味也是重要的,阿堯導演從學歷上來看可以說是學院派,但從取材和風格上來看,鎖定的群眾普遍都是鄉土、粗枝大葉的本土觀眾,並且揉合現實的黑暗與悲哀,進行一種嘲諷式的詼諧評論,若以電影的高門檻來說,確實略有不足,但論以與觀眾的互動性,及與服務群眾之切合度,仍是上乘之作。
對於女性形像刻畫平板一說法,我認為精確但不合情理,在中年男子的生活與鄉土的脈絡之下,女性的個性與情感確實較常被忽視並被單一化,也常被視為男性的附屬,阿月的單純顧家、阿枝的吞忍退讓、麥娜絲的落魄,瓦樂莉的逢迎諂媚,確實容易被貼上物化女性的標籤,但顯然在傳統社會裡是一現實,在故事背景與主題之下,若再度套以政治正確的框架,不免有些可惜。
閣樓碎碎念
對我來說看阿堯導演的電影一直有一種聽相聲的趣味,沒有電影理論,攝影構圖基礎的支撐,去判斷鏡頭語言絕非易事,所以一向看的都是情懷、故事和台詞。雖然不知道有沒有這樣的說法但我姑且稱之為電影的文學性,電影有沒有把我帶入一個故事是很重要的,不管我原本理解或共感與否。
直男的趣味與玩笑話其實是一門學問,容易若入鄙俗不入流的圈套,不夠大膽又會顯得不到位,鄉土的語言與元素其實也是一樣的。
到現在想起罐頭吃減肥藥吃到休克,電風和添仔在風俗店外面說的風涼話,或是添仔和罐頭在拍廣告的時候關於電影理論的討論,還有電風和梅億源在辦公室裡攤牌的橋段,事實上都不會覺得「低俗」,因為阿堯的旁白與鏡頭是可以把你帶到中年人的眼睛背後去看世界的。
中年直男普遍有一種特色,當他們已經注定在某一種社會認知下低於成功的門檻,儘管外表上仍然維持著男性的自尊,事實上會抱持著深沉的自我貶抑心態,習於簡單、習於直接,有點俗氣而不加修飾,社會所說的「藝術」、「電影」都是艱澀的詞彙,他們仍有自己的一套詮釋,而那套說法裡藏著一句話:看不懂但是好像很厲害。這幾乎已經成為了一種美學,中年男子對社會有一種特定的認知與想像,而會把自己排除在那樣的想像之外,卻也同時建築著自己的理想,可能是升官與一輛車,一個女神,一棟夢幻的房子、或是一個夢,無論是不是符合社會的新興價值,他們都仍然懷抱著小小的希望,用自有的幽默與諷刺,苦笑著在生活。
中年男子之間的那份羈絆與關係並不是需要時刻緊密的,每個人都認真在討生活顧家,因此他們需要的不是再硬要攪和進彼此的人生,而是偶爾聚在一起放鬆、把生活的壓力一吐為快,如果非得像長篇小說那樣彼此牽連糾纏,對四十幾歲的男人來說不是太沉重了嗎
這一份人生滄桑可能非得經歷過才能感同身受,但我的確在這四個男人在得過且過,人生無常的悲哀背後,不過都是同樣求一份安穩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