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多月擾攘,台灣四大公投終在12月18日當晚,以超出各方預料票數,畫下難堪句點。
回顧投票前夕的各方民調,大致可分為「三好一壞」、「兩好兩壞」、「一好三壞」,其中穩定勝出的便是「反萊豬進口」案,民調的同意比例高度領先不同意;敗象明顯的則是「重啟核四」,幾乎在選前幾周便被確認必輸無疑;其餘的「公投綁大選」、「珍愛藻礁」持續浮動,故而會有上述結果排列組合。
然而民意實況顯然遠在上述預測外,公投結果不僅四案皆未通過,不同意票數更是領先一段距離:重啟核四為426萬對上380萬,反萊豬進口為413萬對上396萬,公投綁大選是412萬對上395萬,珍愛藻礁則是416萬對上390萬,差距皆在15萬票以上。即便前民進黨立委郭正亮曾大膽預言,公投結果恐會「四項都不過」,其訴諸主因也是「技術問題」,即四案至少會是同意超越不同意,但因票數皆未達495萬門檻,最終也只能功敗垂成,而非這般「不同意完勝」的驚人發展。
可想而知,如此結果必在政壇掀起驚濤駭浪,權力的鞏固與瓦解悄然醞釀,有人可為「晉升儲君」累積實力,有人淪為「慘敗戰犯」滿街喊打。風雲變幻,藍綠皆然。
藍營:狩獵戰犯加速泡沫化
首先,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爛的國民黨。此次慘敗重創黨主席朱立倫、新北市長侯友宜聲量,兩位2024年的「潛在儲君」未在公投之役上合作,最終落入雙輸結局,全黨士氣由此重挫,只有媒體人趙少康勉強成為敗局下的意外勝者。
平心而論,公投四案皆敗,雖與選民響應「抗中保台」的荒謬議程相關,國民黨的戰略錯誤亦是難辭其咎。公投的動員號角吹響時,朱立倫共有兩種選擇,一是主打勝率最高的反萊豬議題,以此帶動其餘三案,如此即便只有反萊豬進口案通過,國民黨仍能保有勝利光環,為2022年的九合一大選動員黨內士氣;二是主打「四個同意」,並以此對撞民進黨的「四個不同意」,好將公投操作成「非正式倒閣」,如若勝出,必將重挫綠營聲望。
而就國民黨當今實力、重啟核四的爭議度觀之,主打反萊豬一案應為相對安全的務實路線,貿然操作「四個同意」,將有極大機率被民進黨「火燒連環船」。但朱立倫選擇劍走偏鋒,在意圖擴大黨主席權威、仗著2022年大選樂觀等心態下,操作「四個同意」這步險棋,從而開始一連串自尋死路的荒腔走板。
首先,朱立倫向來專擅一方、剛愎自用,「四個同意」路線未與14位藍營執政縣市首長商議便貿然出台,自會引發後續表態與動員問題。而有別於民進黨上下心腦合一、紀律嚴明,國民黨儼然就是山頭林立的一盤散沙,朱立倫喊完「四個同意」便自認盡到黨主席責任,既不與全黨政要商量後續戰術,也不知善用2022年九合一大選契機,出台「公投結合助選」的動員機制,眼中只見己身榮辱、而無全黨存續。
在此氛圍下,地方反應自然冷淡,既不願與黨中央共辦大型造勢活動,北部政要也極少下鄉為公投議題宣講。朱立倫更是立場反覆,一見情勢不對便切割「國民黨只有提兩案」、「核四重啟非國民黨所提」,遭批軟弱後又重回「四個不同意」,實乃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全黨性命。
其二,此次選戰誘發藍營儲君之爭。本為黨內政治明星的侯友宜,因核四議題相對敏感,選擇了低調不響應,既不鼓勵選民於12月18日出門投票,也不為朱立倫的「四個不同意」背書,堪稱此次藍營地方政要典型。然若國民黨真為2024年總統大選考慮,應傾全黨之力保護「儲君光環」,即由中央主打「四個不同意」,地方政要或可聚焦「反萊豬進口」,如此一來既有曝光、又能減少爭議風波。
但國民黨顯然反其道而行,不僅未替低調的地方政要找台階,還縱容部分勢力在投票前夕發起「戰犯整肅」,將炮火全面瞄準民調最高的侯友宜,稱其為「第二個李登輝」,恐嚇祭出黨紀處分。四面楚歌下,侯友宜發出「歲月靜好」的文青宣言,導致了政治上的嚴重失分,藍營內部不僅未幫止血,還見獵心喜持續圍毆,導致公投頹勢難晚,更將影響2022年與2024年兩場大選。
一陣混亂中,趙少康帶領的「戰鬥藍」成為罕見贏家,比起朱立倫只出一張嘴,趙少康在公投的選戰投入更加務實。以公投前日的「自由廣場守夜活動」為例,藍營黨中央喊出口號後,便無後續統籌規劃,各部互踢皮球,最後出面商借場地的還是趙少康;12月17日,國民黨議員謝龍介於號稱「最艱困選區」的台南市啟動掃街催票,一路陪同的也只有趙少康。
要而論之,國民黨分明肢體不協調、還非要挑戰高難度動作,已為公投拉升風險,後續又沉迷戰犯追究的狩獵遊戲,即便敗選仍不罷休,全黨的泡沫化注定無可避免。
綠營:成為亞洲另一個自民黨
而在民進黨這方,其發起高強度動員,搭配各式戰略,打出一場「教科書」級選戰,成功逆轉四案風向。台灣副總統賴清德當為最大贏家,蔡英文、台行政院長蘇貞昌亦有收穫,人稱「綠營大阿哥」的桃園市長鄭文燦則成最大輸家。
公投成案後,民進黨遭受疫情失控、官員宴飲、家暴醜聞波及,民調一度由「四個同意」壓倒勝出;10月23日立委陳柏惟罷免案通過,更讓全黨嗅到2008年敗選氣味,開始了掘地三尺的臥薪嘗膽。有別於國民黨喊出「四個同意」後便全黨內戰,民進黨在「四個不同意」後集體總動員,舉辦超過千場造勢活動,蔡英文、蘇貞昌、賴清德亦不計「行政不中立」罵名,帶頭下鄉宣講,歪理硬說也要爭取選票。
12月10日,民進黨中央祭出「1218公投黨公職催票獎勵方案」,依據2020年區域立委選區中,該區的民進黨「政黨票得票率」與國民黨的得票率差距做為基準,再與這次公投「不同意票」中得票率最低項目與同項的「同意票」相比較,分為A+「優勢區大贏」、A「優勢區維持領先」、B「非優勢區竟翻轉」及B+「非優勢區有進步」等4級;縣市議員、鄉鎮市長及縣市黨部則以公投宣講場次、出席人次、看板數、路口及掃街數、宣傳車、電話催票及簡訊數等,作為評分標準。選後得分評比恐將影響2022年提名排序,賞罰嚴明下,自然人人奮勇殺敵。動員層次之深廣,過往總統選戰都未得見,可見綠營之認真嚴肅。
相較之下,國民黨直到12月15日才東施效顰,發文鼓勵黨內各級民代與有志參選同志積極參與公投活動,「績效將作為未來選舉提名參考」,不僅內容模糊不清,語氣同樣溫吞散漫,彷彿這是一場個人主義心靈之旅,而非弱肉強食的選戰叢林。
在此過程中,長期遭蔡英文打壓冷凍的賴清德,因全黨總動員需要,解開了束縛於身的封印鎖鍊,並於頻繁公投宣講下,鞏固政治能量,開啟「升任儲君」的機會之門。據其於臉書(Facebook)自述,宣講期間,其不僅深入台灣各地,更遠赴澎湖、金門、馬祖等外島,參加106場公投說明會,高居全黨之冠;相較之下,朱立倫是否出席超過50場,都令人懷疑。
借此氣勢,賴清德預估能在選後坐穩一方江山,成為2024年綠營儲君大熱門;蔡英文與蘇貞昌則因打贏選戰、逆轉風向有功,得以鞏固「蔡蘇體系」,蔡英文本將在2022年九合一大選後跛腳,如今氣勢如虹,應可持續掌權至2024年總統大選前夕;蘇貞昌本被認為將在敗選後辭去行政院長一職,如今亦是危機得解。
然而桃園市長鄭文燦便失分不少。就此次公投結果觀之,民進黨於北部並未勝出,但台南等深綠縣市的「南票北送」,堪為此次勝選關鍵。柯文哲執政的台北市,在公投四案上皆是同意勝過不同意;侯友宜執政的新北市,除了核四重啟一案失守外,其餘皆是同意勝出;然而鄭文燦執政的桃園市,竟也是被「四個同意」一竿打翻,自會成為綠營事後檢討的眾矢之的。
而細究此般結果成因,大抵與桃園本身深藍板塊穩固有關。鄭文燦雖在此執政,也幾乎不操作意識形態話題,以免在藍綠對決後失分,取而代之的,是用資源大量疏通、收編地方人脈,壯大個人威望,培植在黨內的政治能量,由此崛起為各方口中的「綠營大阿哥」。但此法面對「藍綠對決」、「不看個人」的公投議題,便難以發揮成效。
鄭文燦若欲展望2024年總統大選,眼下至少有兩重大山要過,一是「封印解除」的賴清德,二是穩居高位的蘇貞昌。前者本就在政治聲量上贏過鄭文燦,如今又有公投戰功加身,年齡更多出鄭文燦8歲,勢必會為2024儲君之戰奮力一搏;蘇貞昌若無黨的特殊政治安排,應不會輕易讓出閣揆之位,鄭文燦若要問鼎2024,必要有行政院相關歷練「鍍金加持」,但眼下蘇貞昌可能卡死這般機會,讓其無法心想事成。
然而儘管民進黨內鬥山雨欲來,其在台的長期執政已成定局。如此進程本在2000年政黨輪替後便已注定,但陳水扁的貪腐醜聞迫其中斷,後於「馬王政爭」下意外復燃,如今已有燎原之勢、無法逆轉。民進黨有著列寧式政黨的動員機制,國民黨不堪一擊;台灣選民又多數接受「抗中保台」動員,為綠營親手雕琢不敗神主牌。
長此以往,民進黨將成亞洲另一自民黨,獨踞政壇、正反力量皆在黨內;至於黨外各色蝦兵蟹將,雖有舞台,也注定只能撿其吃剩的殘羹冷致,並在無數內戰後自我消融,成為台灣政治史上曾經輝煌、卻難久留的一頁風景。
原文發表於2021/12/19《多維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