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不存在的「存在感」啊,祢究竟在哪?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照片來源:pexels  攝影師:cottonbro
之前在《哲學之語》的線上群組對談中,聊到「刷存在感」這件事。
話題從某位夥伴的日常生活經驗談起:「當我發現自己無法融入團體談話時,會有被忽視、被冷落、沒有被認同的感覺,這讓我感到沒有存在感。」
聽起來,似乎有點感慨和失落。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多數人,特別是習慣在社交網站上貼圖按讚的我們,普偏會有的生活經驗和感受,但我覺得這次對談很有趣,便花了點時間記錄下來。
講到「刷存在感」,不得不先說說「存在」和「存在感」這兩種概念,因為這三件事好像有某種相關性。
在還沒討論這個題目前,我個人認為「存在」、「存在感」和「刷存在感」是三件不同的事情:
「存在」--是可用科學證實的物理現象,「我活在地球上,我就存在著。」
「存在感」--當事人的主觀感受。此認知來自外界投射,無關自身物理性存在與否,有點像是,「無論我是否在現場,只要沒有人發現我,注意到我,我就等同於不存在。」
「刷存在感」--為了證明自己確實存在於他人心中,所採取的一種驗證行為。
經過大伙一番討論後,我自己又想了好幾天,結論非常有趣,整理如下:
你「存在」嗎?
「存在」是一種客觀的物理現象,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我在這個地球上,我就存在著;我置身於現場,我就存在著。」不會因為沒有人看見我,我就不存在了。冥王星在1930年被發現前就已經存在了;當然,也不是透過五官無法辨識的東西就不存在,我們只是「還沒發現」它存在而已。
因此看起來「存在」與否,這種一翻兩瞪眼的事,應該跟上述感慨、失落......等等內在情緒沒有太直接的關聯才是。
你有「存在感」嗎?
「存在感」--當事人心理上的主觀感受,此感覺來自本身對於外界回饋產生的認知,譬如說:「當我覺得被需要、被認同、被肯定、被重視時,我就會有存在感。而這個『被』,可以來自於他人,有時也來自於自己。」
意思是,一個人往往需要靠外人看待他的方式,來感知自己的存在,這有點照鏡子。也就是說,我們對自身的定義(包括肯定和否定),有很大一部分是依據鏡中投映出來的回應與評價,也可以說是被他人眼光所形塑而成。有句話說:「我不是我眼中的我,也不是別人眼中的我,我是我以為別人眼中的我。」大概有點類似的意思。
這其中當然也有一部分肯定或否定的評價,來自於自我本身。而這個自我賦權的行為(「我覺得」自己很棒或很爛),更甚於他人對於我個人存在的價值認定。
「存在感」這個詞,一般人好像比較習慣用在正向價值的形容上。過街老鼠肯定也有存在感,只是過街老鼠絕不會說:「因為大家討厭我,所以我很有存在感。」而會說:「雖然大家討厭我,但拿我沒轍,這個特殊性讓我有存在感。」意思是,存在感必定跟自我內在的正向感受有關,但不一定反應出他人的實際好惡,所以我們也常聽人用不屑的口吻說:「這個人自我感覺良好。」顯示存在感確實是很主觀的自我感受,與其他人的觀感無關。
換句話說,一個人「覺得」自己有存在價值,或許表示這個人對自身的評價偏向正向且有自信。而「覺得」自己沒有存在感的人,則可能對自我的存在價值仍帶有質疑,甚至於否定。
弔詭的是,當某人說:「我感到沒有存在感」時,會不會本質上這人是知道自己存在的--任何一件事,當我們說:「沒有」,表示它之前一定「原本有」,或者「應該有」,譬如:我沒有錢;我沒有男朋友;我還沒有吃午餐;我沒有存在感......。「沒有」,只是表達當下並未符合那個「有」的狀態,於是我們才會說:「沒有......」。
這讓我聯想到佛家的「空」:無的相對詞是有,「空」既非「無」,也不是沒「有」,它本身就是一種存在(現象)。我想表達的是--人既然客觀存在,就「應該」有存在感才對啊!怎麼會像「空」或「虛」一樣,既不是「無」,也似乎沒「有」呢?
講到這裡,突然想到國外做過的一個心理實驗:化粧師在受試者臉部畫上類似燒燙傷的傷疤粧,然後要求受試者到大街上走一圈,並記錄下行人看到燒燙傷者,會露出什麼表情。實驗結果,受試者普偏感受到,「行人會露出『驚訝』、『厭惡』、『害怕』、『閃避』等等不友善眼神......。」
有趣的是,其實化粧師在化粧快結束前,已乘機將受試者臉上燒燙傷的粧擦掉了。受試者最終是以自己原本的面貌示人,卻因為心中「以為」別人會怎麼看我,感受到那些根本不存在的回應--照理說,路人與相貌平常的人擦肩而過時,是不可能露出驚訝、厭惡、害怕、閃避眼神和表情的。
而另一個實驗,則是請大學生穿上某名牌T恤走進教室,並事前問他們,「你認為會有多少人注意到你?」穿T恤的學生估計會有大約一半的同學注意到他,而事後詢問,真正留意到的人不到四分之一。
心理學上,把這現象稱之為「焦點效應」,也就是人們常常會高估周遭人對自己外表和行為關注度的一種表現。
但就受試者而言,這個經過「自我實現」所形成的「存在感」,卻又是那麼的真實且無法忽略!這是否表示了,相較於「存在」這個客觀事實,虛無飄渺且可無限放大縮小的「存在感」,才是真正導致我們產生感慨、失落情緒的「困境」呢?
事後,我在跟老婆聊天時提及此事,她聽完露出一臉不解的表情問我:「無法融入團體談話,應該只是沒有『參與感』吧?怎麼會嚴重到沒有『存在感』呢?」--哈!這真是一個很好的提問,連我當下也有種突然豁然開朗的感覺。
你在「刷存在感」嗎?
如果,「刷存在感」是為了證實自己確實存在於他人心中,所採取的一種驗證行為。那麼會不會我們一直都在無意識地「做」刷存在感的事情呢?而只因為「沒有存在感」這個詞帶有相當程度的貶意,因此我們不能跟人家「說」--「我這麼做其實是在刷存在感」嗎?
譬如:在臉書上貼滿美美的自拍照片;不斷分享美食、旅遊、歡聚時光;留言按讚;貼早安圖;介意留言及點閱人數多寡;對已讀未回的訊息感到沮喪......。而在日常生活中,不放過任何好友聚會;有課必上;期待收到生日祝福;在乎網友是否表達關切......。
常接觸人群的人,或許因為不缺乏「存在感」,私底下反倒不希望受到太多人關注,自然不會積極「刷存在感」;而過去在家庭、職場上極受重視者,退休或孩子長大後,突然失去眾人目光,會不會特別對此有感呢?
刷,或不刷存在感,都有某種內在需求等待被滿足,而我們正處於哪一種狀態呢?或許這是值得每個人找時間仔細想想的。
你究竟喜歡什麼樣的「存在」?
最後,我想提一下夥伴隨口說出的另一個重點。或許那也是大家平日很常遇到的狀況:
上述那位夥伴,在表達沒有存在感的想法後,很快就自我解讀:「會有這種感覺,可能與自己年輕時內向個性有關。譬如:自卑、沒有自信,所以比較沒有辦法融入他人談話當中。」--我倒覺得,也許我們不需要那麼快就用星座血型、命盤個性,或「我從小就是這樣、人家都這樣說我...... 」等等說詞,為自己行為套上某個「合理的解釋」。而是静下心來用心想想,真正的問題癥節可能發生在哪裡?
對此表述,我個人的好奇是:「在一個團體中感覺沒有存在感(或參與感),是因為我不喜歡這群人的『個性』(因為當事人提到自己跟其他人個性不同)?這些人目前的『三觀』已與我有極大差異?還是我不喜歡這群人當下談論的『話題』呢?」
如果是「我不喜歡,或無法接受這群人的『個性』、『三觀』!」那麼,為什麼我依然「持續」待在這個沒有存在感(參與感)的團體當中,而沒有選擇離開呢?--我到底在猶豫什麼?離開,有什麼不好?
再來,若是「我不喜歡這群人當下談論的『話題』!」那麼,什麼樣的話題是我喜歡的呢?這群人會願意跟我談我喜歡的那些話題嗎?還有哪些人會期待跟我談那些我喜歡的話題呢?--我是否該另尋同好,好讓自己重拾存在感呢?
這一連串的提問,我並未與當事人逐一核對,但覺得十分重要,於是決定一併記錄下來。以上,就是我針對「刷存在感」這個議題,討論後引發的聯想。
最後,寫一個半夢半醒間得到的靈感:
存在感,是需要被證明才會有的自在。
而自在,是一種無需證明的究竟存在。
    5會員
    9內容數
    紫微諮詢師。本身經驗過NLP、催眠、敘事、哲學諮商……等相關歷程,出版過2本書,並於各大企業授課超過700場次。《從紫微斗數看懂人心平常》是透過分享來談者所遭遇的各種人生百態,回看自我人生際遇中的巧合與必然,進而認識自己,理解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所遇隨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朋友在網上問我:對於《捕風捉影/真相捕捉》(The Capture)這類影片是否喜歡?我說:「對於非主流觀點的論述,都很值得看看。」 客觀拍攝下的相片或影像,真的就能還原「真實」或「真相」嗎?對應劇中對白:「移花接木」會不會不是偽造證據,而只是重演我希望你看到的現實呢?
    前一篇文章中提到,跟朋友討論「固執」和「堅持」時,連帶對「擇善固執」這個形容詞的定義產生好奇。 意思是--「一個人只要宣稱自己的選擇為『善』,別人就得接受這人對此行為的固執嗎?」 世界上如果只有一個人,還有好人壞人、善行惡行、對與錯之分嗎? 這實在,是一件值得細思的有趣啊!
    最近跟朋友談到星座個性,我說:「星座專家都說某某星座的人很固執、嚴肅。」,朋友問我:「那你認為自己是固執的人嗎?」 一個人究竟是「固執」己見,還是「堅持」己見?人會用「固執」一詞來形容自己嗎?「堅持」、「執著」、「固執」......到底有什麼不同? 為什麼我解釋了半天,卻始終說不出「是」或「不是」?
    朋友在網上問我:對於《捕風捉影/真相捕捉》(The Capture)這類影片是否喜歡?我說:「對於非主流觀點的論述,都很值得看看。」 客觀拍攝下的相片或影像,真的就能還原「真實」或「真相」嗎?對應劇中對白:「移花接木」會不會不是偽造證據,而只是重演我希望你看到的現實呢?
    前一篇文章中提到,跟朋友討論「固執」和「堅持」時,連帶對「擇善固執」這個形容詞的定義產生好奇。 意思是--「一個人只要宣稱自己的選擇為『善』,別人就得接受這人對此行為的固執嗎?」 世界上如果只有一個人,還有好人壞人、善行惡行、對與錯之分嗎? 這實在,是一件值得細思的有趣啊!
    最近跟朋友談到星座個性,我說:「星座專家都說某某星座的人很固執、嚴肅。」,朋友問我:「那你認為自己是固執的人嗎?」 一個人究竟是「固執」己見,還是「堅持」己見?人會用「固執」一詞來形容自己嗎?「堅持」、「執著」、「固執」......到底有什麼不同? 為什麼我解釋了半天,卻始終說不出「是」或「不是」?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八十-二十法則提到,在多數生活的現象中,約80%的效果是來自於20%的原因,除了經濟學、學習理論外,這個法則同樣也可以應用在生活中的幸福感上。 我們需要認知到擁有的越多不一定會越快樂,反而有可能會因為無法專注在少數事物上而產生空虛、迷茫的感覺。「極簡」精神最重要的一點在於放下對於「多」的執著,將有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書名和書腰上的兩行字,都讓我有強烈的認同感: 「讓過去被錯待的痛苦,成為未來不傷害任何人的溫柔。」  我之所以對書名以及書腰上的字有著強烈的認同,是因為我經歷過類似的事
    Thumbnail
    為了慶祝結婚40週年,我們夫妻出國參加旅行團赴歐洲旅遊,在歡樂享受美食美景時,竟也會是一次互動學習成長的機會,也是始料未及喔!案例分享說明:男人一般傾聽能力虛弱+教導能力強盛=容易錯誤解讀妻子在感覺的分享:一般是沒有對錯+只是需要傾聽+同理喔! 若搭配給妻子的欣賞+讚美=啟動互動關係的良性循環”喔!
    Thumbnail
    一直想寫一封信給你,可是我沒有勇氣。請容許我再一次介紹自己,就像回到原點一般,沒有爭執、誤解,最好的開始。
    Thumbnail
    其實就是不喜歡了,不適合了,覺得接下來的人生就算自己一個人過都比較逍遙。 對方如果覺得他的人生有需要妳,那他不會去推開妳,既然他選擇推開了,就尊重他的選擇。 就接受對方目前就是不喜歡了,這也不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 對方不喜歡妳,不代表是妳不好,可能只是他的需求變了,就像妳也會有這種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本文為2021年秋天藝術節《神不在的小鎮》觀後感,請不介意劇透者再閱讀。
    Thumbnail
    「我最難過的是⋯⋯他們說我很髒!不是因為我沒有把環境整理乾淨,而是他們認為我這個人是髒的!他不喜歡的是我這個人!」— 新手媽,在照顧新生兒和整理家務裡兩頭燒,邊哭邊說。
    Thumbnail
    看展的過程中我總會一邊感受自己的呼吸。像是要用整個身體去理解一樣,感受展覽的細節,感受空間布置、燈光;甚至包含身邊走動的人們,我也去感受他們的專注。展覽很完整地介紹了鹽田千春的創作歷程,從原本畫畫,到後來的行為藝術,再後來收集許多舊物;彷彿和她一起一層層撥開知覺的關卡,聆聽她如何分享對「存在」的體悟
    Thumbnail
    貧窮、沒有好成績、融入不了人群,不是兒時最令人難以忍受的事。不停在這世界上感覺「你根本就不應該存在這個世界」卻又死不了,才是讓人生難以前進的痛苦。那些夜裡我都想像自己將要死去,身旁有誰會替我掉幾滴淚,希望我快點醒來!但等著我醒來的都是難以下嚥的人生。
    Thumbnail
    一位年輕的日本男子(瑛太 飾)接獲姑姑松子(中谷美紀 飾)死訊,被派去整理她身前最後住的房子。對於姑姑的記憶幾乎是零,老舊公寓裡厚厚的灰塵和一包包黑色垃圾袋,姑姑到底怎麼死的?或是,她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呢?
    Thumbnail
    八十-二十法則提到,在多數生活的現象中,約80%的效果是來自於20%的原因,除了經濟學、學習理論外,這個法則同樣也可以應用在生活中的幸福感上。 我們需要認知到擁有的越多不一定會越快樂,反而有可能會因為無法專注在少數事物上而產生空虛、迷茫的感覺。「極簡」精神最重要的一點在於放下對於「多」的執著,將有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書名和書腰上的兩行字,都讓我有強烈的認同感: 「讓過去被錯待的痛苦,成為未來不傷害任何人的溫柔。」  我之所以對書名以及書腰上的字有著強烈的認同,是因為我經歷過類似的事
    Thumbnail
    為了慶祝結婚40週年,我們夫妻出國參加旅行團赴歐洲旅遊,在歡樂享受美食美景時,竟也會是一次互動學習成長的機會,也是始料未及喔!案例分享說明:男人一般傾聽能力虛弱+教導能力強盛=容易錯誤解讀妻子在感覺的分享:一般是沒有對錯+只是需要傾聽+同理喔! 若搭配給妻子的欣賞+讚美=啟動互動關係的良性循環”喔!
    Thumbnail
    一直想寫一封信給你,可是我沒有勇氣。請容許我再一次介紹自己,就像回到原點一般,沒有爭執、誤解,最好的開始。
    Thumbnail
    其實就是不喜歡了,不適合了,覺得接下來的人生就算自己一個人過都比較逍遙。 對方如果覺得他的人生有需要妳,那他不會去推開妳,既然他選擇推開了,就尊重他的選擇。 就接受對方目前就是不喜歡了,這也不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 對方不喜歡妳,不代表是妳不好,可能只是他的需求變了,就像妳也會有這種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本文為2021年秋天藝術節《神不在的小鎮》觀後感,請不介意劇透者再閱讀。
    Thumbnail
    「我最難過的是⋯⋯他們說我很髒!不是因為我沒有把環境整理乾淨,而是他們認為我這個人是髒的!他不喜歡的是我這個人!」— 新手媽,在照顧新生兒和整理家務裡兩頭燒,邊哭邊說。
    Thumbnail
    看展的過程中我總會一邊感受自己的呼吸。像是要用整個身體去理解一樣,感受展覽的細節,感受空間布置、燈光;甚至包含身邊走動的人們,我也去感受他們的專注。展覽很完整地介紹了鹽田千春的創作歷程,從原本畫畫,到後來的行為藝術,再後來收集許多舊物;彷彿和她一起一層層撥開知覺的關卡,聆聽她如何分享對「存在」的體悟
    Thumbnail
    貧窮、沒有好成績、融入不了人群,不是兒時最令人難以忍受的事。不停在這世界上感覺「你根本就不應該存在這個世界」卻又死不了,才是讓人生難以前進的痛苦。那些夜裡我都想像自己將要死去,身旁有誰會替我掉幾滴淚,希望我快點醒來!但等著我醒來的都是難以下嚥的人生。
    Thumbnail
    一位年輕的日本男子(瑛太 飾)接獲姑姑松子(中谷美紀 飾)死訊,被派去整理她身前最後住的房子。對於姑姑的記憶幾乎是零,老舊公寓裡厚厚的灰塵和一包包黑色垃圾袋,姑姑到底怎麼死的?或是,她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