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不存在的「存在感」啊,祢究竟在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之前在《哲學之語》的線上群組對談中,聊到「刷存在感」這件事。

話題從某位夥伴的日常生活經驗談起:「當我發現自己無法融入團體談話時,會有被忽視、被冷落、沒有被認同的感覺,這讓我感到沒有存在感。」

聽起來,似乎有點感慨和失落。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多數人,特別是習慣在社交網站上貼圖按讚的我們,普偏會有的生活經驗和感受,但我覺得這次對談很有趣,便花了點時間記錄下來。

講到「刷存在感」,不得不先說說「存在」和「存在感」這兩種概念,因為這三件事好像有某種相關性。

在還沒討論這個題目前,我個人認為「存在」、「存在感」和「刷存在感」是三件不同的事情:

「存在」--是可用科學證實的物理現象,「我活在地球上,我就存在著。」

「存在感」--當事人的主觀感受。此認知來自外界投射,無關自身物理性存在與否,有點像是,「無論我是否在現場,只要沒有人發現我,注意到我,我就等同於不存在。」

「刷存在感」--為了證明自己確實存在於他人心中,所採取的一種驗證行為。

經過大伙一番討論後,我自己又想了好幾天,結論非常有趣,整理如下:

你「存在」嗎?

「存在」是一種客觀的物理現象,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我在這個地球上,我就存在著;我置身於現場,我就存在著。」不會因為沒有人看見我,我就不存在了。冥王星在1930年被發現前就已經存在了;當然,也不是透過五官無法辨識的東西就不存在,我們只是「還沒發現」它存在而已。

因此看起來「存在」與否,這種一翻兩瞪眼的事,應該跟上述感慨、失落......等等內在情緒沒有太直接的關聯才是。

你有「存在感」嗎?

「存在感」--當事人心理上的主觀感受,此感覺來自本身對於外界回饋產生的認知,譬如說:「當我覺得被需要、被認同、被肯定、被重視時,我就會有存在感。而這個『被』,可以來自於他人,有時也來自於自己。」

意思是,一個人往往需要靠外人看待他的方式,來感知自己的存在,這有點照鏡子。也就是說,我們對自身的定義(包括肯定和否定),有很大一部分是依據鏡中投映出來的回應與評價,也可以說是被他人眼光所形塑而成。有句話說:「我不是我眼中的我,也不是別人眼中的我,我是我以為別人眼中的我。」大概有點類似的意思。

這其中當然也有一部分肯定或否定的評價,來自於自我本身。而這個自我賦權的行為(「我覺得」自己很棒或很爛),更甚於他人對於我個人存在的價值認定。

「存在感」這個詞,一般人好像比較習慣用在正向價值的形容上。過街老鼠肯定也有存在感,只是過街老鼠絕不會說:「因為大家討厭我,所以我很有存在感。」而會說:「雖然大家討厭我,但拿我沒轍,這個特殊性讓我有存在感。」意思是,存在感必定跟自我內在的正向感受有關,但不一定反應出他人的實際好惡,所以我們也常聽人用不屑的口吻說:「這個人自我感覺良好。」顯示存在感確實是很主觀的自我感受,與其他人的觀感無關。

換句話說,一個人「覺得」自己有存在價值,或許表示這個人對自身的評價偏向正向且有自信。而「覺得」自己沒有存在感的人,則可能對自我的存在價值仍帶有質疑,甚至於否定。

弔詭的是,當某人說:「我感到沒有存在感」時,會不會本質上這人是知道自己存在的--任何一件事,當我們說:「沒有」,表示它之前一定「原本有」,或者「應該有」,譬如:我沒有錢;我沒有男朋友;我還沒有吃午餐;我沒有存在感......。「沒有」,只是表達當下並未符合那個「有」的狀態,於是我們才會說:「沒有......」。

這讓我聯想到佛家的「空」:無的相對詞是有,「空」既非「無」,也不是沒「有」,它本身就是一種存在(現象)。我想表達的是--人既然客觀存在,就「應該」有存在感才對啊!怎麼會像「空」或「虛」一樣,既不是「無」,也似乎沒「有」呢?

講到這裡,突然想到國外做過的一個心理實驗:化粧師在受試者臉部畫上類似燒燙傷的傷疤粧,然後要求受試者到大街上走一圈,並記錄下行人看到燒燙傷者,會露出什麼表情。實驗結果,受試者普偏感受到,「行人會露出『驚訝』、『厭惡』、『害怕』、『閃避』等等不友善眼神......。」

有趣的是,其實化粧師在化粧快結束前,已乘機將受試者臉上燒燙傷的粧擦掉了。受試者最終是以自己原本的面貌示人,卻因為心中「以為」別人會怎麼看我,感受到那些根本不存在的回應--照理說,路人與相貌平常的人擦肩而過時,是不可能露出驚訝、厭惡、害怕、閃避眼神和表情的。

而另一個實驗,則是請大學生穿上某名牌T恤走進教室,並事前問他們,「你認為會有多少人注意到你?」穿T恤的學生估計會有大約一半的同學注意到他,而事後詢問,真正留意到的人不到四分之一。

心理學上,把這現象稱之為「焦點效應」,也就是人們常常會高估周遭人對自己外表和行為關注度的一種表現。

但就受試者而言,這個經過「自我實現」所形成的「存在感」,卻又是那麼的真實且無法忽略!這是否表示了,相較於「存在」這個客觀事實,虛無飄渺且可無限放大縮小的「存在感」,才是真正導致我們產生感慨、失落情緒的「困境」呢?

事後,我在跟老婆聊天時提及此事,她聽完露出一臉不解的表情問我:「無法融入團體談話,應該只是沒有『參與感』吧?怎麼會嚴重到沒有『存在感』呢?」--哈!這真是一個很好的提問,連我當下也有種突然豁然開朗的感覺。

你在「刷存在感」嗎?

如果,「刷存在感」是為了證實自己確實存在於他人心中,所採取的一種驗證行為。那麼會不會我們一直都在無意識地「做」刷存在感的事情呢?而只因為「沒有存在感」這個詞帶有相當程度的貶意,因此我們不能跟人家「說」--「我這麼做其實是在刷存在感」嗎?

譬如:在臉書上貼滿美美的自拍照片;不斷分享美食、旅遊、歡聚時光;留言按讚;貼早安圖;介意留言及點閱人數多寡;對已讀未回的訊息感到沮喪......。而在日常生活中,不放過任何好友聚會;有課必上;期待收到生日祝福;在乎網友是否表達關切......。

常接觸人群的人,或許因為不缺乏「存在感」,私底下反倒不希望受到太多人關注,自然不會積極「刷存在感」;而過去在家庭、職場上極受重視者,退休或孩子長大後,突然失去眾人目光,會不會特別對此有感呢?

刷,或不刷存在感,都有某種內在需求等待被滿足,而我們正處於哪一種狀態呢?或許這是值得每個人找時間仔細想想的。

你究竟喜歡什麼樣的「存在」?

最後,我想提一下夥伴隨口說出的另一個重點。或許那也是大家平日很常遇到的狀況:

上述那位夥伴,在表達沒有存在感的想法後,很快就自我解讀:「會有這種感覺,可能與自己年輕時內向個性有關。譬如:自卑、沒有自信,所以比較沒有辦法融入他人談話當中。」--我倒覺得,也許我們不需要那麼快就用星座血型、命盤個性,或「我從小就是這樣、人家都這樣說我...... 」等等說詞,為自己行為套上某個「合理的解釋」。而是静下心來用心想想,真正的問題癥節可能發生在哪裡?

對此表述,我個人的好奇是:「在一個團體中感覺沒有存在感(或參與感),是因為我不喜歡這群人的『個性』(因為當事人提到自己跟其他人個性不同)?這些人目前的『三觀』已與我有極大差異?還是我不喜歡這群人當下談論的『話題』呢?」

如果是「我不喜歡,或無法接受這群人的『個性』、『三觀』!」那麼,為什麼我依然「持續」待在這個沒有存在感(參與感)的團體當中,而沒有選擇離開呢?--我到底在猶豫什麼?離開,有什麼不好?

再來,若是「我不喜歡這群人當下談論的『話題』!」那麼,什麼樣的話題是我喜歡的呢?這群人會願意跟我談我喜歡的那些話題嗎?還有哪些人會期待跟我談那些我喜歡的話題呢?--我是否該另尋同好,好讓自己重拾存在感呢?

這一連串的提問,我並未與當事人逐一核對,但覺得十分重要,於是決定一併記錄下來。以上,就是我針對「刷存在感」這個議題,討論後引發的聯想。

最後,寫一個半夢半醒間得到的靈感:

存在感,是需要被證明才會有的自在。

而自在,是一種無需證明的究竟存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所遇隨心的沙龍
6會員
9內容數
紫微諮詢師。本身經驗過NLP、催眠、敘事、哲學諮商……等相關歷程,出版過2本書,並於各大企業授課超過700場次。《從紫微斗數看懂人心平常》是透過分享來談者所遭遇的各種人生百態,回看自我人生際遇中的巧合與必然,進而認識自己,理解人生。
所遇隨心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6/30
關於主動助人這件事,我這幾年有深刻感觸,我曾經寫過一段話:「每個人當盡力種自己的(福)田,而不要干涉鄰人如何耕他們的,因為那地並不歸你。」 也因此,我不會催促各位採取行動。因為若你沒來找我,表示現在過得相對還不錯,沒有迫切需要。而這樣,不就很好? 萬般剎那,所遇隨心~~人在江湖,沒事就是好事!
Thumbnail
2024/06/30
關於主動助人這件事,我這幾年有深刻感觸,我曾經寫過一段話:「每個人當盡力種自己的(福)田,而不要干涉鄰人如何耕他們的,因為那地並不歸你。」 也因此,我不會催促各位採取行動。因為若你沒來找我,表示現在過得相對還不錯,沒有迫切需要。而這樣,不就很好? 萬般剎那,所遇隨心~~人在江湖,沒事就是好事!
Thumbnail
2024/06/30
大家好,我是阿捨。 這幾年開始正式幫朋友、朋友的朋友論命盤。很多人好奇問我:「為什麼接觸了超理性的心理學和哲學諮商後,反倒又去學紫微論命了呢?」 我說自己這幾年親身經歷的諸多事件,以及因此而產生的想法……。 「這好像不是一般命理師該有的商業思維吧?」朋友滿臉疑惑看著我說。
Thumbnail
2024/06/30
大家好,我是阿捨。 這幾年開始正式幫朋友、朋友的朋友論命盤。很多人好奇問我:「為什麼接觸了超理性的心理學和哲學諮商後,反倒又去學紫微論命了呢?」 我說自己這幾年親身經歷的諸多事件,以及因此而產生的想法……。 「這好像不是一般命理師該有的商業思維吧?」朋友滿臉疑惑看著我說。
Thumbnail
2024/06/30
〈哈利波特〉電影中有座意若思鏡(The Mirror of Erised),鏡子頂端刻著一行銘文。將字母翻轉並重新排列後,會得到這樣的句子:「I show not your face but your hear.」 首先,在期待透過「紫微論盤」瞭解自己之前,有幾件事想先讓您知道一下……。
Thumbnail
2024/06/30
〈哈利波特〉電影中有座意若思鏡(The Mirror of Erised),鏡子頂端刻著一行銘文。將字母翻轉並重新排列後,會得到這樣的句子:「I show not your face but your hear.」 首先,在期待透過「紫微論盤」瞭解自己之前,有幾件事想先讓您知道一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每一個人都世上都努力的尋找自我的認同感和存在感,也許就是因為不確定自己是否存在? 放空的時候,回憶過去的時候,想著現在自己是誰,為什麼會變成現在的自己.....等等很多問題的時候,總是有一種很說不清很不明白的感覺,我存在嗎? 所有經歷的一切都是真實的嗎?那些時間裡的我都是存在的嗎?還是都是泡泡裡
Thumbnail
每一個人都世上都努力的尋找自我的認同感和存在感,也許就是因為不確定自己是否存在? 放空的時候,回憶過去的時候,想著現在自己是誰,為什麼會變成現在的自己.....等等很多問題的時候,總是有一種很說不清很不明白的感覺,我存在嗎? 所有經歷的一切都是真實的嗎?那些時間裡的我都是存在的嗎?還是都是泡泡裡
Thumbnail
有人說「存在」必然是不完美。不過,人若活得比從前好,那總算是一種接近完美的「存在」。事實上,不少世人窮一生都在追逐「存在」的意義。究竟「存在」蘊含著什麼意思?是指人生的意義?還是其他更深奧的生存價值......
Thumbnail
有人說「存在」必然是不完美。不過,人若活得比從前好,那總算是一種接近完美的「存在」。事實上,不少世人窮一生都在追逐「存在」的意義。究竟「存在」蘊含著什麼意思?是指人生的意義?還是其他更深奧的生存價值......
Thumbnail
超越自我:體驗真實與覺知之旅 在思維中,我們常常以為意識必須有一個實體存在,我們被條件化以相信某個意識的主體永遠存在且有意識。然而,直接觀察顯示這是一個謬誤。確實存在著意識,但那意識的主體並非一個「我」。因此,讓我們在此處停下來,因為要超越意識的邊緣需要我們具備安靜、寧靜的能力。當我們停在邊緣時,我
Thumbnail
超越自我:體驗真實與覺知之旅 在思維中,我們常常以為意識必須有一個實體存在,我們被條件化以相信某個意識的主體永遠存在且有意識。然而,直接觀察顯示這是一個謬誤。確實存在著意識,但那意識的主體並非一個「我」。因此,讓我們在此處停下來,因為要超越意識的邊緣需要我們具備安靜、寧靜的能力。當我們停在邊緣時,我
Thumbnail
我,一個自我意識的存在, 在這廣袤的宇宙裡漂泊, 有時踏實,有時迷惘, 卻總是嘗試著向前。 有些特質,像陰影般的存在, 時常隱匿, 卻又無處可躲, 我試著拒絕, 卻只是自欺欺人。 我是誰?我是自己的定義, 透過接納, 才能更瞭解自己, 在這不斷變化的時代中, 我只想成為一個真正的自己。
Thumbnail
我,一個自我意識的存在, 在這廣袤的宇宙裡漂泊, 有時踏實,有時迷惘, 卻總是嘗試著向前。 有些特質,像陰影般的存在, 時常隱匿, 卻又無處可躲, 我試著拒絕, 卻只是自欺欺人。 我是誰?我是自己的定義, 透過接納, 才能更瞭解自己, 在這不斷變化的時代中, 我只想成為一個真正的自己。
Thumbnail
  對我而言,存在就是目前的當前所在:寫下我的感覺,我對生活的看法,生命的了解,以及對宇宙的好奇。多半人對於存在,大概只有照片,或是當前的生活的事情所感受到的存在,才顯得有意義,手機對你而言,是一種相當的存在,你把很多資料存入你的手機,包括照片、影片、對話紀錄,任何人際之間上的資訊都證實了某一存在。
Thumbnail
  對我而言,存在就是目前的當前所在:寫下我的感覺,我對生活的看法,生命的了解,以及對宇宙的好奇。多半人對於存在,大概只有照片,或是當前的生活的事情所感受到的存在,才顯得有意義,手機對你而言,是一種相當的存在,你把很多資料存入你的手機,包括照片、影片、對話紀錄,任何人際之間上的資訊都證實了某一存在。
Thumbnail
之前跟一個朋友聊到關於「自我懷疑」這件事,他說他一直對自己有很多的懷疑,他不知道自己存在的價值是什麼,甚至他覺得自己沒有存在的價值。我跟他一樣,自我價值感的議題也是我一直探索的問題。 我心想,如果「無自我價值感」是因為「存在」而產生的一種感覺,無論過去的成因如何,它可能是被「培養出來的」?
Thumbnail
之前跟一個朋友聊到關於「自我懷疑」這件事,他說他一直對自己有很多的懷疑,他不知道自己存在的價值是什麼,甚至他覺得自己沒有存在的價值。我跟他一樣,自我價值感的議題也是我一直探索的問題。 我心想,如果「無自我價值感」是因為「存在」而產生的一種感覺,無論過去的成因如何,它可能是被「培養出來的」?
Thumbnail
存在感是种非常非常原始的脑机制,早在原始人时期就已经存在于我们的大脑潜意识里,目的是让我们“人类”有凝聚力,人多好办事,可以团结在一起来保障人类的存活率,让人类可以一起地对抗外来的“敌人”,如一同拯救大自然中的水灾火灾,如对抗野兽对人类的攻击等等…
Thumbnail
存在感是种非常非常原始的脑机制,早在原始人时期就已经存在于我们的大脑潜意识里,目的是让我们“人类”有凝聚力,人多好办事,可以团结在一起来保障人类的存活率,让人类可以一起地对抗外来的“敌人”,如一同拯救大自然中的水灾火灾,如对抗野兽对人类的攻击等等…
Thumbnail
最近常有人提到「刷存在感」這件事,私底下也有朋友無意間透露出覺得自己「沒有存在感」的沮喪。 人既然活著,就是某種形式的「存在」了,那就應該有「存在感」才對啊!為什麼明明有的東西,卻認為自己沒有,而必須不斷去「刷」出來呢? 這實在是件有趣,且值得深思的人生課題啊!
Thumbnail
最近常有人提到「刷存在感」這件事,私底下也有朋友無意間透露出覺得自己「沒有存在感」的沮喪。 人既然活著,就是某種形式的「存在」了,那就應該有「存在感」才對啊!為什麼明明有的東西,卻認為自己沒有,而必須不斷去「刷」出來呢? 這實在是件有趣,且值得深思的人生課題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