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只有外省籍作家才會讀「紅樓夢」嗎?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raw-image

外省作家、三三書坊、張愛玲、紅樓夢

台灣一直存在省籍問題,從政黨、教育、疫苗的意見分歧就可明顯看到不同族群的壁壘分明。省籍問題在戒嚴時代的文壇尤其嚴重(不了解的讀者可以去看看已故作家余光中最具爭議的狼來了),即使解嚴後還是無法完全擺脫省籍所帶來的影響(像張大春、朱天心、駱以軍等人都是深具影響力、且標榜自己為外省後代的作家)。我的文學啟蒙時期在八零年代,剛好就是三三書坊最風行的年代,他們認知的文壇道統,就是從張愛玲、胡蘭成一路傳下來的中國文化(特別是「紅樓夢」的研究),如今在各場合都還很活躍的朱天心就是當年的旗手之一,我會開始讀張愛玲與「紅樓夢」,多多少少和他們不遺餘力的推廣紅學有密切的關係。

因為「三三書坊」對紅學的推波助瀾,所以一直到解嚴後很多年,我對於「紅樓夢」的印象還是停留在「只有外省作家才會去讀的經典作品」。直到開始認真閱讀日治時代的台灣作家之後,才赫然發現自己的無知:鍾理和在少年時看了「紅樓夢」之後,有樣學樣的寫了一篇七回的章回小說「雨夜花」;呂赫若曾經嘗試翻譯「紅樓夢」為日文;光復後葉石濤為了學白話文而把「紅樓夢」一百二十回抄了一遍…大開眼界之餘,也為自己貧弱的歷史知識感到不安,開始努力補足相關的知識。

戒嚴統治下的本省人被迫「去中國化」,讓本省人從此沒辦法對中國文化「說三道四」

在1949年後,由國民黨主導的「去中國化」,讓台籍作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傷害。因為國民黨自己定義的「中國」不包含1949年前流行於中國的文學、思想,而且對於「人民」、「反封建」這些對岸喊出的名詞很敏感,所以繼承中國五四運動批判傳統、在政治迫害下倖存的台籍作家,寫著寫著就很容易被當成對岸提倡的「工農兵文學」而惹禍上身。這個時候什麼最安全?就是像「三三書坊」這樣的文學團體,完全忘掉五四以來的思想鉅變,完全忘掉國共戰爭敗北的各種屈辱,全心讚頌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以及英明的國民黨政府。三三書坊中的「三三」意義如下(維基百科):

前面的三指的是當時中華民國政府基本國策——三民主義,後面的三則代表三位一體的真神

在忘了五四運動和國共戰爭之後,台灣成了外省族群重建民族自信的桃花源,在政治上無往不利的戒嚴統治,就轉為在文學、思想上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朱天心的作家父親朱西寧曾經很露骨的評論鄉土文學

鄉土文藝是很分明地被侷限在台灣的鄉土,這也沒有什麼不對,要留意尚在這片曾被日本占據經營了半個世紀的鄉土,其對民族文化的忠誠度與精誠度如何?

是的,本省人對於中國文化的看法就是有問題,就是「不忠誠」, 就是需要再教育,這個看法和目前中國對新疆人民的看法一致。在這種氛圍下,本省人就是要放棄原有「不純」的中國文化,要好好學習外省族群所帶來的、「純正且忠誠」的中國文化。在這樣強硬的政策下,不想被送去綠島思想改造的本省人,除了選擇沈默之外,別無他法。在強硬的國語政策下,數百年來用閩南語、客語朗讀四書五經、唐詩宋詞的文化傳統就這樣被捨棄了,而本省人經歷過這樣病態的「去中國化」之後,再也不敢再對國民黨定義的「中國文化」發表任何意見。

直到今天,因為習慣使然,會把「中國文化」掛在嘴上還是外省人,從國民黨政治人物不停的批評當今的台灣「去中國化」「逢中必反」就可得知,而本省人也以為「中國文化」是外省人帶進來的,完全忘了自己數百年來的本土文化傳統中其實蘊藏了豐富的中國文化。台灣解嚴己經超過三十年了,我們應該可以用更客觀的觀點來理解這段歷史,不要讓戒嚴時代的扭曲政治思想迷惑了我們該有的正確認知。

讓「紅樓夢」回歸為跨越台灣族群的經典

最近在日本得到芥川賞的台灣作家李琴峰,發表了「李琴峰讀《紅樓夢》(上)──與《源氏物語》的比較」以及「李琴峰讀《紅樓夢》(下)──規模洪大的酷兒小說」。這上下兩篇的「紅樓夢」導讀十分精彩,雖然對象主要是日本讀者,但是也適用於不去日本就全身不舒服的哈日台灣讀者,從源氏物語、酷兒小說來談「紅樓夢」,可說是新時代讀「紅樓夢」的全新觀點,請務必參考。

雖然台灣的戒嚴時代已結束三十幾年,但是當年扭曲的思想控制,讓我們至今在思想上仍深受其害而不自覺。其實新時代的台灣人可以用各種自由奔放的觀點讀「紅樓夢」,不必像戒嚴時代因為政治的肅殺之氣,被迫扣上「傳承中國文化」「發揚民族精神」這些煩人的大帽子。「紅樓夢」無所不包,我們至少可以從幾個方向去讀它:傳統儒釋道的精神,對於男女戀、男男戀、女女戀的寬容,中國庭園、文物、風俗的百科全書…無論從什麼觀點去讀它,都能有豐富的收穫。

最近我在方格子Premium開了一系列紅樓夢導讀,就是想用現代台灣人的觀點重新進入「紅樓夢」的世界,我所設想的情境是:如果「紅樓夢」的故事發生在現代的台灣社會,會變成怎樣的超展開?對於想讀「紅樓夢」卻被一大堆紅學專家的耳提面命嚇到不敢打開書本的人,歡迎來看我的紅樓夢導讀,保證會被我拙劣不堪的文筆笑到噴飯,然後就自然而然的打開「紅樓夢」去糾正我荒唐到不行的改寫。如此無釐頭、拋開一切成見去閱讀「紅樓夢」,或許是最適合現代台灣人的入門方式,期待「紅樓夢」能重新進入台灣人的閱讀清單,讓台灣不同族群的人,都能從閱讀「紅樓夢」得到無窮的樂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沈溺在經典閱讀中的 John Lin
21.3K會員
314內容數
除了自創內容之外,也讓我們用J Premium來打群架吧!
2025/04/27
在這個終戰八十年的2025年,隨著世界史的進展所開創的新視野,二戰帶給現代世界的意義,不再只是正義的同盟國戰勝邪惡的軸心國這種單純的軍事對抗敘事,而是更複雜的全方面衝突…
Thumbnail
2025/04/27
在這個終戰八十年的2025年,隨著世界史的進展所開創的新視野,二戰帶給現代世界的意義,不再只是正義的同盟國戰勝邪惡的軸心國這種單純的軍事對抗敘事,而是更複雜的全方面衝突…
Thumbnail
2025/04/20
為了教育我自己的寫作,就是在對抗這種把無知當有趣的反智風氣,藉由深度閱讀,不停的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並設法補足自己的不足之處。將這樣的閱讀成果化為文字,分享自己克服無知的過程,對我自己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活動。就算無法寫出爆紅文字,但是這些文字的主要目的,並不是在教訓他人,而是在教訓我自己
Thumbnail
2025/04/20
為了教育我自己的寫作,就是在對抗這種把無知當有趣的反智風氣,藉由深度閱讀,不停的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並設法補足自己的不足之處。將這樣的閱讀成果化為文字,分享自己克服無知的過程,對我自己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活動。就算無法寫出爆紅文字,但是這些文字的主要目的,並不是在教訓他人,而是在教訓我自己
Thumbnail
2025/04/12
防雷線:這個世界不存在可以討論《正常人》而不爆雷的文章,除非像書中三一學院的學生,用「抽象,欠缺文本的細節」這種不讀書卻大放厥辭的話術,才能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
Thumbnail
2025/04/12
防雷線:這個世界不存在可以討論《正常人》而不爆雷的文章,除非像書中三一學院的學生,用「抽象,欠缺文本的細節」這種不讀書卻大放厥辭的話術,才能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有些「文壇前輩」的壞話從來沒有人敢說,就由我來開口。 朱天心他們三姊妹多麼會寫文章不甘我的事,我只知道明明在台灣出生也在這島上活了半世紀,還堅持要在作者簡介上面寫「山東臨朐人」的大概都很有事。以後我如果出書想要寫自己是夏威夷人。 我從來不打算成為一個極度心胸開闊或政治正確的人:有些議題我無法贊同
Thumbnail
有些「文壇前輩」的壞話從來沒有人敢說,就由我來開口。 朱天心他們三姊妹多麼會寫文章不甘我的事,我只知道明明在台灣出生也在這島上活了半世紀,還堅持要在作者簡介上面寫「山東臨朐人」的大概都很有事。以後我如果出書想要寫自己是夏威夷人。 我從來不打算成為一個極度心胸開闊或政治正確的人:有些議題我無法贊同
Thumbnail
「難道你的記憶都不算數..... 那時候的天空藍多了, 藍得讓人老念著大海就在不遠處好想去, 那時候的人們非常單純天真, 不分黨派的往往為了單一的信念或愛人, 肯於捨身或赴死。」——朱天心《古都》 「時間是不可逆的, 生命是不可逆的, 然則書寫的時候, 一切不可逆者皆可逆。」朱天文《荒人手記》
Thumbnail
「難道你的記憶都不算數..... 那時候的天空藍多了, 藍得讓人老念著大海就在不遠處好想去, 那時候的人們非常單純天真, 不分黨派的往往為了單一的信念或愛人, 肯於捨身或赴死。」——朱天心《古都》 「時間是不可逆的, 生命是不可逆的, 然則書寫的時候, 一切不可逆者皆可逆。」朱天文《荒人手記》
Thumbnail
由小兒女的青春與愛情,反映出社會的複雜,人情世故的險惡難測。在一場接著一場,那些富貴公子小姐的吃喝聚會中,揭示出封建制度下的勢力消長,勾心鬥角。 紅樓夢字裏行間,所暗示的強大而內鬥慘烈的中國式寓言,或許可以做為台灣民眾,觀察中國大陸這個國家的一面鏡子吧!
Thumbnail
由小兒女的青春與愛情,反映出社會的複雜,人情世故的險惡難測。在一場接著一場,那些富貴公子小姐的吃喝聚會中,揭示出封建制度下的勢力消長,勾心鬥角。 紅樓夢字裏行間,所暗示的強大而內鬥慘烈的中國式寓言,或許可以做為台灣民眾,觀察中國大陸這個國家的一面鏡子吧!
Thumbnail
「紅樓夢」不是外省族群才會讀的經典嗎?當然不是,除非你的思想還停留在戒嚴時代
Thumbnail
「紅樓夢」不是外省族群才會讀的經典嗎?當然不是,除非你的思想還停留在戒嚴時代
Thumbnail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Thumbnail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Thumbnail
我還不至於以「文學之神」這般誇張字眼回應對文學的喜好,更不必然是受如神感召的悸動,因而決定鑽研這門學術。不過,朱宥勳這本著眼於台灣作家生平的新書《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以他個人學習經歷加上史料的判讀,確實讓我從中獲得不少感動與思考始點,更助益我之所以想要更深入認識台灣文學,我們的國家。
Thumbnail
我還不至於以「文學之神」這般誇張字眼回應對文學的喜好,更不必然是受如神感召的悸動,因而決定鑽研這門學術。不過,朱宥勳這本著眼於台灣作家生平的新書《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以他個人學習經歷加上史料的判讀,確實讓我從中獲得不少感動與思考始點,更助益我之所以想要更深入認識台灣文學,我們的國家。
Thumbnail
六十年代開始,除了藝術電影和文學創作,「藝術化」是最啟蒙的時候。五十年代已經有一點點跡象,像是姜貴、張愛玲的出現,姜貴的《旋風》,單單高陽就寫了五萬字的評論,胡適也相當推崇張愛玲。五十年代固然有覺醒,但是不那麼「藝術化」。
Thumbnail
六十年代開始,除了藝術電影和文學創作,「藝術化」是最啟蒙的時候。五十年代已經有一點點跡象,像是姜貴、張愛玲的出現,姜貴的《旋風》,單單高陽就寫了五萬字的評論,胡適也相當推崇張愛玲。五十年代固然有覺醒,但是不那麼「藝術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