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想過申請前直接寫信給國外教授嗎?最近跟留學夥伴聊到申請經驗,常會聽到覺得自己GPA不夠好、經歷不夠完整,或是留學動機還不夠強烈⋯⋯等顧慮。
其實這是每個申請者都會面臨到的問題,也許我們永遠都沒有覺得準備好的那一天,但可以透過別人的經驗知道該如何解決!
今天邀請 Peter 分享他是如何透過「非正常」的申請策略,直接飛到美國跟教授碰面,一方面了解自己是否真的適合這所學校,也讓教授成為他的人脈資源。
一起來看看吧!
◢◤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UIUC)
UIUC 是土木領域 QS Ranking 全球第 22 名的頂尖名校
- YouTube 創辦人陳士駿輟學創業
- THE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 48
- U.S.NEWS會計及土木工程類全美 Top 3
- 李安、管中閔、呂秀蓮、林全都是校友
▼▼▼▼▼▼
▌Q1:如何克服背景經歷普普?
Peter在準備申請碩士時,是已經大五上學期(延畢一學期)、GPA<3.0、托福90幾、GRE 也是普普通通,按照正常申請流程可能被打槍的機率很高。
當時他決定認真查每一位老師的專攻領域,寄信說明自己為什麼想加入該實驗室,並直接飛到美國跟教授碰面。沒想到竟然有5間學校的教授有回信,願意跟他碰面聊聊!
▌Q2:碰面聊什麼&教授在意什麼?
到美國跟教授碰面時,Peter準備充分的PPT說明,但他發現美國教授更在意學生有沒有強烈的申請興趣和動機。像 Columbia 教授直接說學校有規定 GPA 要>3.2,但如果有教授寄信還是有可能破例錄取。
他集中火力申請真正想去讀的學校系所,不想去、不會去的學校就放棄,最後錄取哥倫比亞大學和卡內基美隆大學,決定前往電腦科學最頂尖的學校 CMU。
▌Q3:卡內基美隆大學的課程設計?
Peter當時他只想做電腦視覺及機器人相關研究,雖然當時還不是非常火紅的話題,但他就是想做這一塊,所以決定選擇 CMU (卡內基美隆大學)。
CMU 本身算是一所年輕學校,資源專注投入學術研究,修很多 Data Position Measurement、Data Mining、Robotics Institute 的課程,很硬很難畢業!研究生基本上是8點起床,在圖書館待到12點,搭半夜的校車回去。特別是 Peter 從土木跨領域到電腦科學,要比同學花更長的時間才能產出。
卡內基美隆大學在電腦工程領域赫赫有名,從計算機專業也延伸出在許多不同工程、商業領域的應用與研發機會
▌Q4:為什麼決定再攻博士班?
Peter碩班暑假曾到日本Sony實習,畢業後同時到加州找工作和申請Ph.D,當時覺得自己跨到寫程式才一年,加上指導教授當時一通電話要他6小時內決定,於是他就決定前往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再攻營建管理博士。
▌Q5:如何建立獨特專業和定位?
雖然決定要讀博士班,但發展方向還是得靠自己規劃。「要不要專攻CS?」Peter雖然曾有這樣的思考,但他認為未來A.I.不再屬於CS專有,而會更需要跨領域人才,所以他繼續在土木系專業上建立最強A.I.技能。例如他做的主題,未來可以透過無人機探勘橋樑是否有損壞?這個過程需要演算法,讓無人機能夠辨識有沒有破裂,以及其他相關資料綜合預測建物目前健康狀況。
▌Q6:Facebook 實習面試過程怎麼跑?
2019年 Peter 從 CMU 畢業後曾投履歷,美國有些企業職位非常需要Ph.D這類高度專業的學術背景。Peter建議面試前可以好好把一本書,例如《Cracking the Coding Interview》看完,再去付費找臉書的高頻題庫。
面試過程有兩關,兩關一起考,考完會有兩個Interviews,再通過的話會有Team Matching的興趣組面試,並由各組別發出Offer。
▌Q7:臉書研究科學家在做什麼呢?
我當時實習做的是貼文排序(feed ranking),讓你看到你最想看到的排序。之後轉為正職後會有六到八週的訓練營,可跟每一個你有興趣的組聊,最後再決定你要在哪一組。
在臉書工作是十分開放敞開的文化,每個組的所有 code 都公開,各組間便於新想法和互談合作,公司內部有一個 workplace 的平台,溝通風氣開放,跨領域團隊溝通問題快速暢通。
▼▼▼▼▼▼
留學申請過程中,現在覺得後悔的是..
- 年少不懂事 GPA沒顧好
- 沒有實習經驗
- 留學動機不夠強烈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