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影絮語│哈利波特20週年:重返霍格華茲(上)

2022/01/2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MYSTERIOUS THING,TIME.」─阿不思‧鄧不利多
片頭的這段文字,如同鐘擺般敲進我的心中。時間是由我們存在的當下所堆疊而成,沒有人能停止時間的前行,卻有許多人試圖在流逝的時光中留下一些痕跡。
從2001年上映的〈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到2011〈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II〉完結,歷時10年左右的魔法世界,風靡許多國家,不只是孩童、就連大人也趨之若鶩,那樣的狂熱,隨著小說以及電影的完結,又一個十年也漸漸淡化,因此新生代的孩子或許只有耳聞過哈利波特,鮮少能將全套小說看完。不過〈哈利波特〉系列在我的記憶裡,卻是鮮明而耀眼的年少時光──充滿幻想與現實交錯的美好。
迎來20週年的〈哈利波特〉,藉由這次的訪談,帶我們回到熟悉的魔法世界,曾經還是稚嫩孩童的演員們,如今已是各個領域的佼佼者,當曾經的校友們再次回到這裡──霍格華茲,是帶著什麼樣的心情來看待從前的自己呢?踏上王十字車站的9又3/4月台、搭上重返霍格華茲的特快車,一起去見見你們以及過去的我們吧!

葛來芬多的孩子

觀看這次訪談後才知道,原來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總共經歷過四位導演!四位導演的風格不同,但共通點都是為JK羅琳筆下的世界所深深著迷,因此將其文字具象化,施展了名為「電影」的魔法呢!因此在那些屬於各個角色的場景中進行訪談與對話,隔著屏幕的我都感到興奮了,那演員們的心情想必更加澎湃吧!
還記得2017年和友人前往英國倫敦的哈利波特片場,當時電腦特效還未達到如今的精巧,許多場景與人物、奇獸都是實體建模後再後製,相當程度重現了小說的場面,令我相當震撼!當時走進霍格華茲大門前,聆聽了一段簡介,看著三位主要演員:丹尼爾·雷德克里夫(飾演哈利‧波特)、魯伯特·葛林特(飾演榮恩‧衛斯理)、艾瑪·華森(飾演妙麗‧格蘭傑),從童稚時期到青少年的變化,竟也有種「吾家有女(子)初長成」的欣慰感(?)
很喜歡三位坐在葛來芬多交誼廳裡談話的片段,三個人從天真懵懂的小學階段,一起走過莽撞、渾沌卻充滿理想的青少年時期,回顧那些一起拍片的日子,才知道原來當初艾瑪曾想放棄拍攝,在成長的過程中面臨的惶惶不安,以及成為炙手可熱的明星時的壓力,對於才14歲的青少年而言,如何消化與自我認同呢?艾瑪提到當時她有一本日記,想必是許多衝突與掙扎的紀錄吧?丹尼爾說:「那時的我們,還不會回過頭去問:『嘿!你還好嗎?』」或許他們每個人都曾想過,如果不續拍了,會怎麼樣吧?對於自我的懷疑,或是被限制以及定型的生活,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呢?我想,每個人的成長階段中,必經的自我價值定義,許多的茫然與憂慮,旁人的陪伴很重要,是支持的力量,然而──
那許多破繭而出前的束縛與痛苦,都需要靠著自己的力量去撕開。如此撐起的翅膀,才能有力地翱翔於天際。

那些溫暖又敬業的大人

我最喜歡衛斯理家的雙胞胎了!而能夠讓孩子如此自由成長,成為率性又靈活卻又不失體貼的人,我想是只有一個溫暖的家庭才能夠做到。JK羅琳讓衛斯理一家成為哈利的救贖,與德思禮一家帶給他的感受截然不同(但,看到後來也知道德思禮一家是想保護哈利的啦!)。溫暖的衛斯理家族,一同坐在洞穴屋的餐桌前,暢談那些過往,飾演衛斯理父母的兩位演員在片場也猶如孩子們的家長,照顧著大家。能夠營造溫馨且相互關懷的氛圍,定是在攝影鏡頭之外也能夠給予眾人關心,猶如春陽般和煦地照耀著眾人。
訪談中提到,丹尼爾對於飾演天狼星的蓋瑞·歐德曼有著深厚的孺慕之情。在自我價值認定的青少年時期,能有一位楷模成為提燈者,想必無論是對故事中的哈利或是現實中的丹尼爾,都是幸運至極的!小小演員們當時並不清楚與自己對戲的大人是赫赫有名的演員,而這些角色也成為很好的楷模,引領孩子們前進、學習。
導演能夠在片場營造出如此氛圍,甚或與孩子們相互嬉戲,讓他們不再緊張與失序,我想也是很重要的環節。訪談中提到最後一任的導演為了指導衛斯理雙子的打架劇情,60歲的年紀親自下場與雙子之一打了一架,結果被打斷了幾根肋骨,實在令人敬佩!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讀白
讀白
用生活漬字,那筆耕的日子就成珠璣。 老師是白天的稱謂,下課後就成了種在沙發裡的蔓生植物, 只想抱著貓子、讀幾本書、追動漫。 平凡的日子裡,透過文字,撿拾每一刻漫步的吉光片羽。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