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數字裡的真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節錄readmoo本書簡介
身處全球化、資訊爆炸的時代,
想找出問題的關鍵,並不容易,
而要從大海般的統計數字中撈出有用的資料,更是難上加難,
但我們也不可以忽視數字,因為它們所呈現的就是真實世界。

史密爾是全球百大頂尖思想家,
他發現近年的重大討論愈來愈不注重數字,
因而離現實愈來愈遠。

若想真正理解,這世界很複雜的數字,
就要結合基本的科學素養與計算能力。
聽起來很麻煩?
只要日常生活中多加練習一般人都能掌握。

從Readmoo買的書,我原本以為是解釋數字的錯誤解讀之類比較困難的書,但後來發現比較像在看你所不知道的小知識。
每一篇都不長,作者的文筆也很有趣,所以讀起來不會無聊,個人覺得讀起來輕鬆有趣。我覺得這一本書很適合各個專業問題的入門,作者對各方面的議題都給予簡單的解說,對於本身對這個議題有了解或研究的人大概會覺得太粗淺;但對不曾碰觸或不了解的人來說,會很有幫助,如果還想知道更多,也會比較有方向要去尋找哪些資料。
這本書我很喜歡的地方在於,雖然理智上知道近一兩百年的科技進步非常快速,但作者用年代列出來的時候又更覺得世界變得好快。比方說1885年才有第一棟摩天大樓,1889年才有大樓裝設電梯等等,總覺得很久以前這些東西就出現了,但看到年代又好像沒有太久遠。想想前一陣子去看展覽,小時候是家用電話,外出要用電話卡,後來出現BB call,但我還來不及用到它之前就變成行動電話了,也不過幾10年的時間,現在已經是彩色觸控式螢幕啦!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狸貓葉子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簡介來自BOOKWALKER 出版社:台灣角川 作者:中村ふみ 插畫:北沢きょう 從BW買的電子書,但忘記是為什麼買的了。看完到打這篇也過了一段時間,有些細節不太記得了......但整體而言我覺得滿好看的,以幾個小故事跟一個主線貫穿。
簡介來自BOOKWALKER 出版社:台灣角川 作者:中村ふみ 插畫:北沢きょう 從BW買的電子書,但忘記是為什麼買的了。看完到打這篇也過了一段時間,有些細節不太記得了......但整體而言我覺得滿好看的,以幾個小故事跟一個主線貫穿。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本文探討科技發展史以及與能源和資訊的相關性,討論歐洲和東方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發展。文章還比較了不同時期在能源利用和資訊技術方面的差異,從機械方法論到原子能和資訊技術的發展。此外,還提出摩爾定律對科技發展的影響,並討論了工業革命以及現今科技的發展方向。
Thumbnail
過去在學校只為了應付考試而選擇性學習十分的可惜。閱讀科技產業動態和趨勢是有趣又具有價值的,因此需要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知識背後的insight比起知識本身更為重要,閱讀歷史可以讓人從過去學習未來。本文談及科技產業的動態和趨勢,及古時期至當今的科技發展重要的大歷史框架。
Thumbnail
因為特價才買的書,因為我跟另一本「精準思考」搞混了,然後這本書算很標準的日本人科普書,也就是說,會有大量的重複內容……總之,日本科普書我通常評價不會太好…… 這本也是如此,我是說,就內文編輯或呈現方式,不過資訊內容又是另一回事,基本上這本書有其實用性,或者說,正好符合我的需要。 簡單說,因問年紀
「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是理所當然, 許多廣為商用的技術在發明之初也是無用之物。」 我在文章〈004|為什麼研究人員需要了解商業模式?〉上收到了回覆。 的確,我在28歲以前也這樣覺得。 尤其我從18-25歲這七年,分別在台大數學系,台大應用數學所,中研院統計所裡面看到的基礎研究,
Thumbnail
這本書的起源來自於疫情期間,作者以數學家的角度,在網路上發表文章,幫大眾解讀疫情的統計數字是什麼意思,我看完這本書以後不禁感嘆,如果我更早理解這些概念就好了。
Thumbnail
去年已閱讀了《底層邏輯》,整本書也是貼滿了標籤貼,值得閱讀的一本。 底層邏輯2,用了很多數學計算公式來讓我們知道萬物運作的本質,並運用於商業模式上,讓創業者在創業的路上提高成功的機率。我覺得這本書需慢慢細讀,作者劉潤的舉例也盡量很淺白易懂,因為大部分的人對數學總是害怕。雖然不需要懂其中計算方式,但
Thumbnail
關於這本書,我認為...... 《深度數位大掃除》是一本出乎意料的優質好書。 自從社群媒體、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陸續問世,對於科技如何快速進展,進而滲透人類生活的相關研究已屢見不鮮。原以為這類主題大概是敘述科技對人類生理、心理的負面影響,並提供一些老生常談的方法來杜絕。 但這本書卻提供另一個
前天看了《數值化之鬼》這本書,這本書由識學創辦人安藤廣大撰寫,深入的探討數值化的議題。 在生活與職場上,我們很常很聽到身旁人講數值化思維的重要性,但只有少數人真正理解數值化的真正含義,其中更只有微小的比例能夠真正實踐。 實際上,培養數值化思維並不需要深厚的統計基礎,數值化強調的是「用數字來思考」
Thumbnail
《底層邏輯》在【超閱讀觀點83】有介紹過,西恩之所以要把《底層邏輯2》再隔兩本介紹,主要原因在於,這本書是以許多人聞之色變的「數學」出發,把我們會遇到的「現象」用數學解釋,所以基本上,相較於《底層邏輯》的高易讀性,《底層邏輯2》顯然沒辦法讀那麼快,且更需要思考,不過能得到的收穫也更多。 《底層邏輯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本文探討科技發展史以及與能源和資訊的相關性,討論歐洲和東方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發展。文章還比較了不同時期在能源利用和資訊技術方面的差異,從機械方法論到原子能和資訊技術的發展。此外,還提出摩爾定律對科技發展的影響,並討論了工業革命以及現今科技的發展方向。
Thumbnail
過去在學校只為了應付考試而選擇性學習十分的可惜。閱讀科技產業動態和趨勢是有趣又具有價值的,因此需要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知識背後的insight比起知識本身更為重要,閱讀歷史可以讓人從過去學習未來。本文談及科技產業的動態和趨勢,及古時期至當今的科技發展重要的大歷史框架。
Thumbnail
因為特價才買的書,因為我跟另一本「精準思考」搞混了,然後這本書算很標準的日本人科普書,也就是說,會有大量的重複內容……總之,日本科普書我通常評價不會太好…… 這本也是如此,我是說,就內文編輯或呈現方式,不過資訊內容又是另一回事,基本上這本書有其實用性,或者說,正好符合我的需要。 簡單說,因問年紀
「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是理所當然, 許多廣為商用的技術在發明之初也是無用之物。」 我在文章〈004|為什麼研究人員需要了解商業模式?〉上收到了回覆。 的確,我在28歲以前也這樣覺得。 尤其我從18-25歲這七年,分別在台大數學系,台大應用數學所,中研院統計所裡面看到的基礎研究,
Thumbnail
這本書的起源來自於疫情期間,作者以數學家的角度,在網路上發表文章,幫大眾解讀疫情的統計數字是什麼意思,我看完這本書以後不禁感嘆,如果我更早理解這些概念就好了。
Thumbnail
去年已閱讀了《底層邏輯》,整本書也是貼滿了標籤貼,值得閱讀的一本。 底層邏輯2,用了很多數學計算公式來讓我們知道萬物運作的本質,並運用於商業模式上,讓創業者在創業的路上提高成功的機率。我覺得這本書需慢慢細讀,作者劉潤的舉例也盡量很淺白易懂,因為大部分的人對數學總是害怕。雖然不需要懂其中計算方式,但
Thumbnail
關於這本書,我認為...... 《深度數位大掃除》是一本出乎意料的優質好書。 自從社群媒體、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陸續問世,對於科技如何快速進展,進而滲透人類生活的相關研究已屢見不鮮。原以為這類主題大概是敘述科技對人類生理、心理的負面影響,並提供一些老生常談的方法來杜絕。 但這本書卻提供另一個
前天看了《數值化之鬼》這本書,這本書由識學創辦人安藤廣大撰寫,深入的探討數值化的議題。 在生活與職場上,我們很常很聽到身旁人講數值化思維的重要性,但只有少數人真正理解數值化的真正含義,其中更只有微小的比例能夠真正實踐。 實際上,培養數值化思維並不需要深厚的統計基礎,數值化強調的是「用數字來思考」
Thumbnail
《底層邏輯》在【超閱讀觀點83】有介紹過,西恩之所以要把《底層邏輯2》再隔兩本介紹,主要原因在於,這本書是以許多人聞之色變的「數學」出發,把我們會遇到的「現象」用數學解釋,所以基本上,相較於《底層邏輯》的高易讀性,《底層邏輯2》顯然沒辦法讀那麼快,且更需要思考,不過能得到的收穫也更多。 《底層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