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管之於我的身體記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聲音牽動著人的記憶、記憶觸動著我們的感情,一段旋律就算沒有任何言語、回想起記憶中的當下,就可以讓人一秒回到過去。
童年時期的我,並不知道所謂的北管音樂被稱作「北管」,只聽到鑼鼓喧天、拍板、嗩吶、大鑼小鑼,聽到聲音代表要向前走了,咚咚咚! 扁扁細細的嗩吶聲拖得長長的、節奏緊湊的鼓聲、沙沙沙地鈸、加入沉穩的鑼。
習慣了陣頭的北管音樂,身體總是自然而然地想隨著音樂前進,從小我就很會找聲音,思索著聲音從何而來、又將行向叨位。
大人們呼喚著我,小時候的我需要小跑步才趕得上他們的腳步。
香爐飄來的香氣、鞭炮炸完的散煙、繽紛的神像裝飾、震耳欲聾的陣頭音樂、佔據了我童年的一大段時間。
此刻的我已經三十歲,好多記憶的片段都遙遠的讓我覺得那似乎不是我的人生,我只是在看電視而已,走在人潮湧至、車水馬龍的台北,我就像是眾多螞蟻之中的其中一隻毫不起眼的螞蟻,搬運的糧食、那糧食卻不是納入自己腹中。
「我成為了一個冷漠的大人嗎?」我時常這麼問自己,拿起口袋中的耳機、埋頭觀閱著手機裡的音樂清單,點播一首安溥的ZOEA。
在奇幻的音樂旋律裡,腦中不自覺得開始放映著那不像是我的人生但確實是我在經歷的電視幻象,內心很深很深的地方揚起了波動、濺起了波濤。
音樂中的嗩吶讓我看見了陣頭中的我、人群、還有父親,身體的記憶提醒著我要朝某個方向前進,矛盾的是音樂從耳機傳來、而我只能站在原地、跟著捷運車廂一起搖晃。
身體記憶喚起了我的感情,喚起了我對爸爸的想念,想起了那個電視幻象裡的我是我的第一人稱。這樣的人生走了多久呢?三十年...不長也不短,我遺忘了多少呢?
ZOEA的音樂影片使用毛蟹的奇幻意象,讓我想起了很小很小的時候,有時爸爸也會帶毛蟹回來、或是去吃毛蟹,灰灰醜醜得毛蟹活生生地被丟進滾燙的熱水裡至今還歷歷在目,我總是不明白毛蟹口中不停吐出的小泡泡到底是甚麼、也忘了毛蟹吃起來的味道怎樣,只是對於生命的無常,在這樣的交疊之中,深深地喚醒藏在我內心最深最深的感情、我的渴望、以及悲傷。
有時孤獨的覺得人生只有我跟我自己,有時候又覺得我跟別人難以釐清的繫緊在一起。
爸爸離開的那一年,我特別精神脆弱,那時我還在屏東教書,有次在恆春路旁停好車準備下車吃飯。對聲音敏感的我遠遠的就聽見北管演奏的旋律,身體反應告訴我要找出那個聲音的來源。
過不久,轉角的陣頭朝我這方向走來,我感受到胸口強烈的起伏,就好像此起彼落的打擊節奏,本能地想找出個甚麼,跟那童年回憶有關的東西。
我的視線跟隨著巡走的神將陣頭直到那些人群與大仙迋仔漸漸與我拉開距離,
就像父親一樣,越走越遠。我著急著想往前進,但心裡明白那前進的腳步並不會帶我去到我想去的地方、見我想見的人。
我哭了,身邊的同事安慰著我。那是我第一次在同事朋友面前落淚。
我只覺得自己無法控制,好想往前走,但我沒有辦法... 我不知道該往哪走。
如果我能為自己的人生做些甚麼、寫下些甚麼,讓自己在這無常的人生中不留遺憾。寫下這一代與上一代的故事,寫下父親與女兒的故事、寫下台灣神將文化的故事、寫下自我價值實現的故事。

安溥在這幾年的表演中演唱了 蔡藍欽的這個世界。
我很喜歡這首歌,此時此刻的時空背景下,用我的生命視角去感受這首歌的意義。

小時候的我,偶爾會在出發進香的前一晚聽見微弱的北管樂,可能是因為期待吧,期待載入陣著時候跟著熱鬧的演奏與人潮,前往一個稱之為歸屬的地方。
























































































































































































「「
傳統廟宇文化中,在陣頭繞境的場合
avatar-img
3會員
2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強倪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忘了第一次踏進新手書店是什麼時候,當時的我很有可能還沒有智慧型手機。 大概是我升大三,勤美商圈還沒有像現在動不動就擠滿人的時期,算是附近的藝文風氣漸漸興起,騎著單車經過的我一看到這間坐落在轉角空地的書店便立刻下車好奇地探頭到處打量,這樣的空間規格與小空地庭院未免也太完美了吧! 走進書
阿滿姨到家之前心情就很毛躁,因為下午打了一通電話給女兒但她沒接,於是就沒打了。搞什麼東西「每次」打電話都不接、不把媽媽放在眼裡是不是。這樣想著然後不把女兒的回覆訊息看在眼裡。 打電話給女兒為的是吩咐她要洗米煮飯,到了家裡雖然女兒已經煮了飯也準備要炒菜,但還是覺得很不順眼,一點小事就大驚小怪、像教訓媳
「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愛上層樓。 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 欲說還休,欲說還休。 卻道天涼好個秋。」—辛棄疾   我不是一個很懂文字造詣的人,高中時期能夠隨時背出來的詩只有這首,現在想想這真的很符合我的個性。25歲以前明明就沒過得比現在辛苦,卻時常愁眉苦臉、無法開懷,現在就算很痛
你們聽過七爺八爺的民間故事嗎?在民俗文化中,關於范將軍(七爺)跟謝將軍(八爺)的故事有很多個版本,我印象深刻的其中一個故事就是, 原本七爺八爺是一對感情非常要好的結拜兄弟、同在衙門當差。有一天他們奉命前往臨縣辦事,走到半路看見烏雲密集、雷電交加,七爺就叫八爺先到橋下等候躲雨,自己去附近農家借傘。過了
我喜歡看陣頭、喜歡熱鬧,喜歡鑼鼓喧天、空氣中瀰漫的香火與鞭炮的氣味,喜歡將手泡進大冰桶裡面在許多飲料啤酒當中拿出一罐開喜烏龍茶,喜歡一群人聚在一起嘻嘻鬧鬧、喜歡大家聚心會神滿懷敬意的請神入廟、喜歡廟宇文化將人們的情感與生活凝聚在一塊,喜歡在一整天的廟會結束之後吃著澎拜的流水席、看舞台上的辣妹邊唱歌邊
雖然已經出到第三篇才打得前言,還是想要跟有在追蹤 阿爸的紅褲 的朋友補充這些。 首先是謝謝您到現階段的觀賞。 阿爸的紅褲是我的生命經歷,但因為一些隱私跟未來方向,我會漸漸加入一些故事性的東西跟另外塑造角色名稱,以免未來有一天會有追究事實、或是對事情有些誤解。 當然還有故事的走向,因為人生沒有結束、但
我忘了第一次踏進新手書店是什麼時候,當時的我很有可能還沒有智慧型手機。 大概是我升大三,勤美商圈還沒有像現在動不動就擠滿人的時期,算是附近的藝文風氣漸漸興起,騎著單車經過的我一看到這間坐落在轉角空地的書店便立刻下車好奇地探頭到處打量,這樣的空間規格與小空地庭院未免也太完美了吧! 走進書
阿滿姨到家之前心情就很毛躁,因為下午打了一通電話給女兒但她沒接,於是就沒打了。搞什麼東西「每次」打電話都不接、不把媽媽放在眼裡是不是。這樣想著然後不把女兒的回覆訊息看在眼裡。 打電話給女兒為的是吩咐她要洗米煮飯,到了家裡雖然女兒已經煮了飯也準備要炒菜,但還是覺得很不順眼,一點小事就大驚小怪、像教訓媳
「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愛上層樓。 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 欲說還休,欲說還休。 卻道天涼好個秋。」—辛棄疾   我不是一個很懂文字造詣的人,高中時期能夠隨時背出來的詩只有這首,現在想想這真的很符合我的個性。25歲以前明明就沒過得比現在辛苦,卻時常愁眉苦臉、無法開懷,現在就算很痛
你們聽過七爺八爺的民間故事嗎?在民俗文化中,關於范將軍(七爺)跟謝將軍(八爺)的故事有很多個版本,我印象深刻的其中一個故事就是, 原本七爺八爺是一對感情非常要好的結拜兄弟、同在衙門當差。有一天他們奉命前往臨縣辦事,走到半路看見烏雲密集、雷電交加,七爺就叫八爺先到橋下等候躲雨,自己去附近農家借傘。過了
我喜歡看陣頭、喜歡熱鬧,喜歡鑼鼓喧天、空氣中瀰漫的香火與鞭炮的氣味,喜歡將手泡進大冰桶裡面在許多飲料啤酒當中拿出一罐開喜烏龍茶,喜歡一群人聚在一起嘻嘻鬧鬧、喜歡大家聚心會神滿懷敬意的請神入廟、喜歡廟宇文化將人們的情感與生活凝聚在一塊,喜歡在一整天的廟會結束之後吃著澎拜的流水席、看舞台上的辣妹邊唱歌邊
雖然已經出到第三篇才打得前言,還是想要跟有在追蹤 阿爸的紅褲 的朋友補充這些。 首先是謝謝您到現階段的觀賞。 阿爸的紅褲是我的生命經歷,但因為一些隱私跟未來方向,我會漸漸加入一些故事性的東西跟另外塑造角色名稱,以免未來有一天會有追究事實、或是對事情有些誤解。 當然還有故事的走向,因為人生沒有結束、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臺北新生活雜記
Thumbnail
《戰鬥之城.終》是藝術家張立人歷時十四年的心血結晶。此次展覽為這個系列的最終展,展覽內容包含場景模型、角色人偶、手稿,以及最重要的《戰鬥之城》三部曲--「第一部:台灣之光」、「第二部:經濟奇蹟」、「第三部:福爾摩沙」。建議參觀者提前在線上預約,免購票
Thumbnail
《戰鬥之城》是藝術家張立人歷時了十四年的創作旅程。而本次北師美術館的作夢計畫「戰鬥之城.終」,便是這十四年來三部曲的第一次完整展出。跟著她藍從劇情理念:影射台灣社會現場的企圖心、動畫技巧:十四年來場景建置上的血汗功夫、展覽呈現:可讀性高及完整的敘事邏輯,一起看展。
Thumbnail
在南管之鄉、在南管世家成長的王心心說,她睜眼、閉眼間,盡是悠悠南管在耳邊響起。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離開故鄉後,對故鄉的思念和對未來的期許。作者分享了他離開臺灣15年後回到臺灣的心情,以及某首歌曲對他的情感觸動。文章通過個人故事和歌詞表達了對平凡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作者的情感為讀者締造了共鳴的可能。
  接觸〈多桑〉這首歌時,我才不過中學生爾爾。印象中,當時的我覺得這首歌十分契合父親給我的感覺,或許因此在腦海中刻下了深刻印記。多年後為了要寫小說,這首歌突然從記憶之海中竄出,我才發覺這首歌描述了以前台灣社會的父親(或稱男人)「形象」。
Thumbnail
臺灣人不說「北漂」,他們會用更多正向性的夢幻字眼,形容那些奔赴台北大都會的年輕人。 是啊,所以他們後來到底是怎麼走散的呢? 在只是個不紅的綜藝咖時,有回在捷運上,她習慣性戴著耳機,耳邊傳來懷舊女郎 的纏綿曲目,讓她一時鬼迷心竅地想起這個問題,忍不住摀著口罩染濕眼眶。
Thumbnail
​ 觀音菩薩是佛教中重要的菩薩之一。隨著近千年的時間推移,她在佛教與民間信仰中的地位已經超越了原本的身份,成為了台灣民間最為尊崇的神祇。放眼台灣各地都有許觀音廟宇、觀音菩薩信仰在台灣信仰程度,造就許多規模宏偉與金碧輝煌廟宇存在。新北市林口區竹林山觀音寺更是一間有規模與組織觀音菩薩信仰廟宇。 竹林
Thumbnail
花輪小學校創立於明治六(1873)年,現存建築建於昭和六(1931)年,2001年廢校,稍後被登錄為日本的有形文化財,2003年成立紀念館。因為是木造建築,走踏在長廊上仍會喀喀作響,還保有當年的氣氛,並有展示從明治時代以來的小學營養午餐演變。
臺北新生活雜記
Thumbnail
《戰鬥之城.終》是藝術家張立人歷時十四年的心血結晶。此次展覽為這個系列的最終展,展覽內容包含場景模型、角色人偶、手稿,以及最重要的《戰鬥之城》三部曲--「第一部:台灣之光」、「第二部:經濟奇蹟」、「第三部:福爾摩沙」。建議參觀者提前在線上預約,免購票
Thumbnail
《戰鬥之城》是藝術家張立人歷時了十四年的創作旅程。而本次北師美術館的作夢計畫「戰鬥之城.終」,便是這十四年來三部曲的第一次完整展出。跟著她藍從劇情理念:影射台灣社會現場的企圖心、動畫技巧:十四年來場景建置上的血汗功夫、展覽呈現:可讀性高及完整的敘事邏輯,一起看展。
Thumbnail
在南管之鄉、在南管世家成長的王心心說,她睜眼、閉眼間,盡是悠悠南管在耳邊響起。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離開故鄉後,對故鄉的思念和對未來的期許。作者分享了他離開臺灣15年後回到臺灣的心情,以及某首歌曲對他的情感觸動。文章通過個人故事和歌詞表達了對平凡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作者的情感為讀者締造了共鳴的可能。
  接觸〈多桑〉這首歌時,我才不過中學生爾爾。印象中,當時的我覺得這首歌十分契合父親給我的感覺,或許因此在腦海中刻下了深刻印記。多年後為了要寫小說,這首歌突然從記憶之海中竄出,我才發覺這首歌描述了以前台灣社會的父親(或稱男人)「形象」。
Thumbnail
臺灣人不說「北漂」,他們會用更多正向性的夢幻字眼,形容那些奔赴台北大都會的年輕人。 是啊,所以他們後來到底是怎麼走散的呢? 在只是個不紅的綜藝咖時,有回在捷運上,她習慣性戴著耳機,耳邊傳來懷舊女郎 的纏綿曲目,讓她一時鬼迷心竅地想起這個問題,忍不住摀著口罩染濕眼眶。
Thumbnail
​ 觀音菩薩是佛教中重要的菩薩之一。隨著近千年的時間推移,她在佛教與民間信仰中的地位已經超越了原本的身份,成為了台灣民間最為尊崇的神祇。放眼台灣各地都有許觀音廟宇、觀音菩薩信仰在台灣信仰程度,造就許多規模宏偉與金碧輝煌廟宇存在。新北市林口區竹林山觀音寺更是一間有規模與組織觀音菩薩信仰廟宇。 竹林
Thumbnail
花輪小學校創立於明治六(1873)年,現存建築建於昭和六(1931)年,2001年廢校,稍後被登錄為日本的有形文化財,2003年成立紀念館。因為是木造建築,走踏在長廊上仍會喀喀作響,還保有當年的氣氛,並有展示從明治時代以來的小學營養午餐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