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美術館《戰鬥之城.終》觀後感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展覽介紹(取自北師美術館官網)

《戰鬥之城》是藝術家張立人歷時了十四年的創作旅程。而本次北師美術館的作夢計畫「戰鬥之城.終」,便是這十四年來三部曲的第一次完整展出,包含所有拍攝使用的人偶、物件、大型模型、拍攝場景、手稿、資料……等。

藝術家|張立人,1983年生,台中一中第四屆美術班,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形研究所。

展期|2024.05.04 – 2024.07.21

地點|北師美術館(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


偶然路過北教,看到牆面上的主視覺覺得值得一看,便偕同男友先生一起去看看,下午四點半左右幾乎沒有排到隊就順利入場了,館方有做人流管制,人多的話甚至還需領號碼牌。一樓是櫃台和接待,建議大家從B1→3F→2F,可以最順暢的閱讀又避開人流。


樓層簡介

B1:戰鬥之城第一、二部動畫播放+第三部漫畫冊

2F:戰鬥之城大模型 / 個別場景模型+人物 / 配件

3F:漫畫手稿和外傳


我沒有來過北師美術館,但B1的空間營造非常有水準,一進去的右手邊即有模型展品及放映第一部《台灣之光》上集(2010-2012),左邊矮桌上有3D列印的玉山山脈和第三部《福爾摩沙》漫畫陳列,再走進去就是第二部《經濟奇蹟》的放映廳。

我非常建議第一部一定要先看,至少第二部的主角關係就對得起來,至於第三部《福爾摩沙》因為是漫畫,且第二部基本上就有一個小結局,可簡略翻閱後先去放映廳看第二部。


三部曲簡述

第一部《台灣之光》

2010-2017,片長約20分鐘

從台灣尋常學校中的情緒糾葛:告白遭拒、校園霸凌、同儕間的齟齬,在無數機緣下提升為名為「台灣之光」的核爆災難。


第二部《經濟奇蹟》

2018-2022,片長約50分鐘

台灣成了美國企業操弄的「經濟農場示範園區」,市民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成為經濟動物的一種,提供各式「服務」。最後核彈(阿榮)在爆發時卻被昔日好友志強和小明及時攔住,世界才免於毀滅。


第三部《福爾摩沙》

2020-2021,為漫畫手稿

第二部中,本應於第一部逝世的貝克上校以仿生人之姿重新出現,直到第三部《福爾摩沙》漫畫中,貝克上校成為主角,且第三部的末日科幻風格更加強烈。


因第一部及第三部來不及看,就選擇以貫穿整個主軸的第二部為主要說明。我用劇情理念、動畫技巧、展覽呈現來分述:


1劇情理念:影射台灣社會現場的企圖心

用經濟奇蹟作為片名,不難聯想就是與1950年代的台灣經濟奇蹟有關。作者幾乎在每處都加了很重的社會色彩:美帝的形象、「經濟農場示範園區」的命名、人們被虛擬貨幣奴役等,這種手法不算少見,一開始看起來也會蠻過癮,但看到後面就會開始有點疲乏,如:把信義區和地下街用富人區貧民區一刀兩段、都市人和鄉下人一刀兩段,某程度來說他們都不違背現實沒錯,但使用上略顯粗糙,幾乎是很粗魯把現實和劇情鎖住。

這會讓動畫陷入一個尷尬的狀態,因動畫有很大一部份的趣味來自媒材上「與現實之間的膜」,可往「動畫與電影的區別」聯想。而今天作者把現實跟動畫綁得這麼緊,我認為很可惜的讓人有點喘不過氣,無法享受動畫帶來的保護與距離。

我和韓先生討論時他說他一直出戲,其實在劇情方面我也是從影片中段開始呈現一種抽離,才發現這點:在「影射」的手法處理上太過頭,讓觀者不自覺提取自己現實中的認知去做聯想的比例太重。簡單來說就是可能被某個專有名詞或意象帶偏離作品,且狀況頻繁。如:阿美的形象超像蔡前總統、阿扁的政治綽號「台灣之子」等。因為我對政治沒什麼研究,所以這方面確實不是我最出戲的地方,但對政治稍有研究的可能就會跟韓先生一樣覺得很突兀,拼拼湊湊又接得不好。

從說故事的角度去看劇情整體安排,就是一個很安全的小人物轉英雄的養成式故事。有許多影視都是類似手段,因此這部分雖然不到特別出色,但也不是整體的致命傷。

讓我最出戲的部分是個人經驗的連結,我一看到「台灣之子」剛亮相的畫面,就覺得超級像新世紀福音戰士中EVA的停機棚啊……。後面又搭配末日、毀滅、主導者冷冷在大樓頂端看,不知道作者是否有意致敬,或者末日主題影視容易走向同一個模型,連最後小明的超大光明體形象都很像福音戰士裡的畫面。作為福音戰士的粉絲,到中後段我真的必須極力把自己拉回來才不至笑出來。

(影像取自北師美術館展覽紀錄片)

(影像取自北師美術館展覽紀錄片)


2動畫技巧:十四年來場景建置上的血汗功夫

一看到人物的製作手法和背景的處理,我馬上就猜想人物的處理是否有特別用意,看了官網影片和介紹後才知道角色都是用衛生紙製成的,目的就是以粗糙、概念性的方式來呈現人型。而展示的拍攝現場真的讓我忍不住讚嘆,一來是展現了戰鬥之城以台灣為模型發想的理念,二來是成果真的流露出無盡的時間軌跡。很感動。

再回到動畫。畫面美感真的是我願意把50分鐘看完的原因,從分鏡、轉場方式、視角等,他的鏡頭布局其實是很完整的。我特別喜歡第二步接近結尾的部分,原本只有志強和小明躺在草地上談論夢想,後來小明問:「阿榮,那你呢?」,然後鏡頭再帶到蔭影處的阿榮。這段不僅再次把三個主角的關係緊扣,又好像說明了他們從未離開。看到這邊我有略為泛淚。以戰鬥之城為題,不難想像會有大量的打鬥畫面,但作者處理得很精采,整體看下是有節奏的,不會一陸高亢到底或情緒不到位。看完二樓三樓的展品,再次佩服不場景的製作,除了精緻以外又隱含了一些社會議題的訊息,技術方面在動畫中明顯處理得比劇情好太多太多。

我很好奇人物移動方式想傳達的理念。與以往看過的逐格動畫不同,似乎刻意用這種類似建模去做的滑順感的動畫特性,意外的能中和掉一點過濃的現實色彩,補足了一點劇情上的用力過猛。在配音的部分,全部都由藝術家本人製作,我非常喜歡另一篇報導描述語言的觀點:「有趣的是,第一部中出現了俄文、法文、日文、中文、英文共五個語言的字幕,觀看時若將注意力集中在不同語言字幕,會發現因語言而存在歧異,這些細微差異並不影響故事發展,但會對不同地區的觀眾造成截然不同的印象,譬如前文提到對人名或特定字詞的發音,若換一個俄文母語人士來觀看,就沒辦法對這些關鍵詞產生共鳴,如此一來,這些中文和台語發音在他們耳中都是一樣的雜音。於是語言徹底退位了,可是與此同時,語言也成為最重要的元素。配音的語言需要字幕的語言來解碼才能被理解,但根據翻譯的不同,解碼出的意義會產生分歧。這種去語言化又強行語言化的作法,製造兩部動畫的獨特觀看經驗。」(資料出處)

這段詮釋很好的說明了在觀看字幕時可能遇到的困境,但我更好奇的是用大量語言字幕的用意,因為他幾乎佔據了三分之一的版面,雖然看不懂的語言會慣性忽視,但本作幾乎以視覺為主,作者到底是為了什麼而願意犧牲寶貴的畫面焦點呢。

接著是文章中提到的「噪音」。我接受也喜歡「自製語言」的設定,同人偶材質的部分,語言又往作品與現實之間切了一刀。不過男友先生似乎就很不喜歡,看來這點容易會有兩個極端值。我提取針對動畫後半段的觀察,相較前面不管哪個角色都統一用尖銳高亢的聲音,後面加入了一點人物特色和情緒就好很多,也許前面再收斂一點,整部動畫就能再提升一個聲音層次,讓觀眾不需長時間高度依賴視覺也能感受故事。稍與語言相關,在看到後來幾個重要鏡頭時,因人物罕見使用了聽得懂的如台語、英文等語言,現場一片「我終於聽懂了」的大笑。但那時劇情進入一個略微溫馨和和解的部分,照理說這樣的觀眾情緒似乎不在意料之中,我覺得有點可惜。

官網中說,第三部刻意用漫畫的方式試圖去描繪一個「浮動」(未來)的概念,看完描述後我認為這個概念若是透過人偶的材質呈現似乎會更有力道,或者能在漫畫的筆觸、風格上更大膽嘗試一點,這三部曲的連結性會更強。


3展覽呈現:可讀性高及完整的敘事邏輯

 《戰鬥之城.終》作為藝術家三部曲的集大成,本次展覽完整地展現了接近所有製作過程,因此在敘事方面絕對會是完整的。戰鬥之城系列除了主要的三部曲外,其實還有許多外傳及延伸故事,有些已曾公開露面於不同展覽中,這次看一個展就能一飽眼福,也透過這個機會去認識藝術家。

在二樓除了展示了最大的城市造景,也有一個小角落邀請民眾共同創作屬於自己的戰鬥之城人偶,且互動狀態很踴躍,雖然只是單純的彩繪上色,但頓時讓作品跟觀眾更有互動。在看展覽時我很喜歡去注意這個,因並非每個觀眾都是藝術相關產業,或甚至是還無法理解故事的小孩。好的展覽該如何與群眾對話,讓社會現場與藝術的距離用一個友善的方式呈現,值得在展覽中尋找。而我也很喜歡人物陳列的方式:裝在類似玻璃保鮮盒中一字排開。可以針對有興趣的角色多看,展場氣氛也很好。

而其他展區有許多一個一個拍攝小劇場,很耐看也很適合拍照,我特別喜歡本次展覽的動線,分散的擺設讓觀眾能較無壓力的找到自己想看的小角落並待著,不必因害怕擋到其他人而離展品得遠遠的,也可以用各種角度看展品。就算看不懂劇情、那就看模型吧!

 無論是對動畫有興趣、對社會現場有想法、或單純喜歡模型,非常推薦大家來看展覽!


後記

我們大概停留一個小時左右(因為有把第二部看完),不過依然有一些外傳動畫沒有全部看完,因此要看到兩個小時絕對是沒問題的。我在找資料時看到藝術家在訪談中說他《戰鬥之城》系列做完這檔就不做了,心裡也有種舒坦和感動,長期沉浸在一個企劃當中確實是作為藝術家的一個選項和難題,我十分喜歡藝術家作品中的力量。期待未來的更多創作。也默默把北師美術館列入清單,以後有看到有趣的展再和大家分享。


感謝大家閱讀到這,筆者終於要去吃下午茶了。

2024.6.20


延伸閱讀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張立人「戰鬥之城.終」展覽紀錄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le9DweW9_4


雖然前面碎念劇情的部分有些用力,但就藝術性而言我還是非常喜歡這個藝術家。找到了一篇張立人的訪談,可以從這裡知道更多創作理念和他的生命經驗

https://reading.udn.com/read/story/7009/7976809


這篇針對三部曲及主角有較多且詳細的著墨,想更了解故事理念的可以看看

https://medium.com/@tammy91114/%E6%88%B0%E9%AC%A5%E4%B9%8B%E5%9F%8E-%E7%B5%82-%E7%9A%84%E7%A7%91%E5%B9%BB%E5%A5%87%E8%B9%9F-065316686a74


1會員
6內容數
在純美術服役第六年。寫小說寫散文,看電影看展覽,會哭會笑,會做夢會睡不著。部落格以放完整文章文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當影片在生活中觸手可及,為什麼還需要親自到美術館看錄像作品?——鳳甲美術館、北師美術館你也曾經在情緒低落時有這種感受嗎?很想點開、觀看各種有趣的影片重新獲得能量、刺激、創意、靈感和啟發,但又覺得一直滑手機好像有點膩煩⋯⋯。如果是這樣,或許你可以去參觀小型美術館,用全身感官來體驗與欣賞與眾不同的錄像作品。
Thumbnail
avatar
Fang(方)
2023-12-06
【展覽體驗設計分支計畫┃策展觀點】從北師美術館《酷共生》看單一展品物件/元素散置的設計巧思在展覽設計中,通常會建議單一展品的多項關聯物件/元素、或是同一創作者的系列展品,都要盡可能地擺放在鄰近位置,以利呈現展品的從屬或群集關係,這樣符合直覺的設計較能夠有效引導觀展者依序觀覽。然而,這樣的大原則並非不可撼動,但什麼情況下可以被打破,又可以創造怎樣利大於弊的效益...
Thumbnail
avatar
UX.Debugger 體驗設計除錯計畫
2023-09-17
展覽開箱|北師美術館沉浸式展覽《無法離開的人》 跨越虛實走回白色恐怖、揭密VR造夢場台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特別舉辦《無法離開的人》特展,展期從即日起至7月2日,除VR放映,還邀請幕後劇組團隊、音樂家王榆鈞、木雕藝術家李佳泓和海筆子大樂隊,以及專研白色恐怖的林傳凱老師等人,共同打造出包含從史料研究、藝術發想過程到作品完成的全方位展覽,從歷史到藝術、從虛體到實體,是今年度必看的展覽。
Thumbnail
avatar
鹿刻Luke
2023-05-05
世紀末葉的攝影師「勒內‧布里」於3月18日「臺北市立美術館」藝術開展「馬格蘭攝影」注定相遇的攝影師「勒內‧布里」臺北市立美術館多年下來替觀展者典藏許許多多的美術專題,三月份留存於心的藝術專題,深愛美術的民眾想知道嗎?
Thumbnail
avatar
Fish fish
2023-03-18
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特展/北師美術館/2022.4出生在這個國家便愛這個國家,生於此土地便愛此土地,此乃人之常情。雖然說藝術無國境之別,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創作,但終究還是懷念自己出生的土地。我們臺灣是美麗之島更令人懷念。 ─ 黃土水,〈出生於臺灣〉,《東洋》,1922
Thumbnail
avatar
chinying_taipei
2022-02-24
【臺灣旅遊・台北展覽】現代驅魔師(臺北市立美術館)邀集10組藝術家呈現人類社會面臨的混沌,主題圍繞「後人類」的思想,透過混合物件、裝置、聲音、影像和臨場表演的形式,重新思考現代人類在科技召喚下的處境。 提問:何為人? 如果「科技」扮演了「驅魔師」的角色,對人類進行全面「優化」,那麼傳統意義下的「人之本質」仍會存在嗎?
Thumbnail
avatar
偶希都理
2022-02-13
生活日常:北師美術館《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因故沒能回鄉公投,恰逢《光》要在公投日開展,於是預約了早上十點的第一梯次,想說這樣人應該會比較少(實際上並沒有),不過有預約限額的情況下,觀展體感比之前好非常多,希望即便是疫情警戒降級後也可以繼續保持。(……)
Thumbnail
avatar
騙徒
2021-12-18
臺北市立美術館 —<現代驅魔師>觀展後感想觀展後發現展出概念與諸種論點揭開序幕,不僅是人文主體的崩解這麼簡單,也是預示著即將引爆的未來戰場,不禁令人聯想到真實世界發生的種種事件與科技噴發。 人類中心主義已陷入泥沼,或應該說是人類可能只是被畜牧。 這個展覽圍繞後人類思維所發生一連串現代人類困境。噢若是擁有相應的知識背景去看展,會有種毛骨悚然的
Thumbnail
avatar
虛擬浪潮的觀察
2021-12-17
北師美術館【穿越人煙罕至的小徑】展覽| 跨世代的藝術對話遭受新冠肺炎影響的2021年,許多的藝文活動也連帶受影響而停擺,前些日子好不容易於三級防疫警戒結束,趕緊抓緊時機預約了北師美術館的【穿越人煙罕至的小徑】展覽,據悉展出顏水龍、林壽宇、林明弘三位藝術家的作品,橫跨了臺灣美術史的三個世代,當天剛好碰到藝術家林明弘本人的親自導覽...
Thumbnail
avatar
Celine 寫在這裡
2021-09-17
avatar
We Are Young Family
2019-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