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個人品牌-上篇】不是去找策展人的職缺?而是要讓人想請你去策展?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策展人頭銜不是自己給的,有人願意找你策展才是真的。
raw-image

目前策展人的工作職缺好找嗎?

我的答案會是:好找,但其實不好找。(被毆)

之前幾篇都提過,近十年來因為娛樂類展覽成為主流,空間場地如華山、松菸、駁二特區等剛好跟上,所以相關活動也逐漸增加。

而許多原本不屬於「策展定義」的職缺,如活動企劃、展場設計,甚至是專案管理,因為稍微涉略或性質類似,所以常被統稱為策展人。

當然,隨著時代演變,很多工作內容本來就會跟著調整。

所以策展人的職缺數量確實越來越多。

但是,公司跟你說你叫策展人,你就是策展人了嗎?

你自己片上的頭銜寫做策展人,你就是策展人了嗎?

以我自己定義來看,實際上應該「有人想要請你或你的團隊來策展」,才能成為理想中的策展人。

就像我之前任職的古生物科普品牌,嚴格說起來,是我的老闆被邀聘策展,所以我們團隊才能做到這些案子。

所以策展人其實是我老闆,他才是這個領域被公認、被認可的專業代表。

那麼,如果未來想成為這樣子的人,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以下有幾個執行層面可以跟大家分享。

raw-image

自我檢視,強化自己天生的優勢。

首先,在累積自己的專業之前,你能事先確定的,就是所謂的「條件優勢」。

像是身高很高所以適合打籃球,個性外向比較適合當業務,長相親切比較容易被信任...等。

這些條件是你比別人更容易上手、更快自我成長的優勢。

所以你有機會比別人省去更多的時間,過程事半功倍。

但卻不代表你可以減少付出,因為只要有人更願意努力,時間都可以追平一切。

優勢,是你很幸運站在比較前方的起跑點。

好好地運用它,強化它,找到適合它的產業特質或職務,絕對是開始的第一步。


不斷嘗試,找到自己擅長的領域。

沒有人天生就知道自己擅長什麼,所以要不斷勇敢地嘗試。

這個跟上面的條件優勢不太一樣,必須更加深層去挖掘、去發現自己的內心深處。

比如發現自己很會寫作文、很懂分析流行服飾穿搭、機械原理非常擅長理解、對於色彩材質或視覺風格很敏感...等。

隔行如隔山,每個學校科系的領域也相差十萬八千里。

所以只有多加嘗試和學習體驗,才有機會了解自己原來擅長這個東西。

就像你叫一條魚去爬樹,請一隻猴子去游泳,都是浪費他們原本的長項技能。

找到擅長的領域,就能進一步累積屬於自我定位的專業。

raw-image

分析評估,進入自己適合的環境。

我很喜歡講一句話,其實也算座右銘之一,就是「寧為雞首,不為牛後」。

想想看,假如你天生絕對音感,擅長打擊樂器也善於溝通,然後加入了一個每位成員都跟你不相上下的國際演奏樂團。

你能成為首席或團長的機會有多少?

但如果你換成在代理國際音樂的經紀公司,負責展演企劃與音樂家洽談,你能成為主管或知名經紀人的機會有多少?

我年輕時曾待KHS功學社音樂中心,做了約四年的音教企劃,發現很多從國外知名音樂學院留歸的人,都只覺得自己能當音樂老師。

但遇上少子化,市場供過於求,就算你再厲害也只能當家教領領時薪。

然後,我記得曾聽某位行銷主管說過:「履歷裡一堆音樂家,公司卻找不到一個懂音樂的行銷PM」。

所以,當你找到了優勢或專長,記得也要找到適合發揮的地方。

而且盡量進入開創藍海的環境,而不是紅海廝殺的雷區。


持續發聲,累積自己的話語權。

擁有某個領域或專業的話語權,絕對是成為策展人的強大基礎。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一定要透過數位媒體或社群平台,累積屬於你個人的作品聲量。

無論你覺得自己是否夠格,讓更多人能接觸到你的意見想法,獲得你的經驗分享,絕對是打造話語權的不二法門。

當然,有人會認同你,也有人不喜歡你,這都很正常。

但有膽,才會大聲。

在這個KOL為王的行銷世道,只有成為某個領域的意見領袖,才有機會在市場需要專業顧問或企劃的時候,第一個被聯想到。

就像我開頭所說的老闆,就是因為在古生物領域累積數十年的投入,還燒錢開了民營博物館,才能獲得產官學界的認同,也成為日後需要策展時的首要人選。

只要你持續產出內容,不停磨練精進,秉持熱情與大家分享所長。

總有機會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為某些人的無形導師。

raw-image

這篇希望大家能理解,擁有「話語權」的重要性。

下一篇,則會分享更多「打造個人品牌」的概念與經驗喔!

能夠找到策展人的職缺是好事。
但讓自己變成擁有話語權的策展人,絕對是職涯規劃的長久大計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梁子Liangz的沙龍
153會員
101內容數
從策展企劃到知識跨界的職人筆記,偶而聊聊古生物博物館的冷門經歷。
梁子Liangz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9/13
策展聽起來很美妙,但一提到展覽需要「展示空間」,其實就讓人很頭大了。 很抱歉,距離上篇竟然也超過了半年... 這段時間,因為持續在發行地方刊物《新莊騷》,同時也開始舉辦實體活動,認識了很多前輩,也認識了許多想接觸策展或地方創生的年輕人。 接下來,就是策展人最需要的:找到呈現內容價值的「場域」。
Thumbnail
2022/09/13
策展聽起來很美妙,但一提到展覽需要「展示空間」,其實就讓人很頭大了。 很抱歉,距離上篇竟然也超過了半年... 這段時間,因為持續在發行地方刊物《新莊騷》,同時也開始舉辦實體活動,認識了很多前輩,也認識了許多想接觸策展或地方創生的年輕人。 接下來,就是策展人最需要的:找到呈現內容價值的「場域」。
Thumbnail
2021/07/09
有了展品內容與展示單元後,空間配置往往是最難啟動的第一步。如果你有過展覽專案的經驗,應該會知道,前期工作主要是確認「展示內容」,像是展陳大綱為何?展品有幾件?展示單元有幾個...等。但到了中期,需開始安排單元與空間的配置、考量動線的關係,又是另一門學問了...
Thumbnail
2021/07/09
有了展品內容與展示單元後,空間配置往往是最難啟動的第一步。如果你有過展覽專案的經驗,應該會知道,前期工作主要是確認「展示內容」,像是展陳大綱為何?展品有幾件?展示單元有幾個...等。但到了中期,需開始安排單元與空間的配置、考量動線的關係,又是另一門學問了...
Thumbnail
2021/06/06
這系列終於從單元、動線規劃,要談到手法設計了,希望能提供初心者完整的基礎觀念。
Thumbnail
2021/06/06
這系列終於從單元、動線規劃,要談到手法設計了,希望能提供初心者完整的基礎觀念。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是英國設計委員會的雙鑽流程,將設計思考流程分為四個時期: 探索/研究:對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理解(發散) 定義/合成:定義核心專註點(收斂) 開發/構思:找到潛在的解決方法(發散) 交付/實現:得到最終結果(收斂) 以下所列的五個事項也可以勉強用上述法則做歸類 1.清點資源 2.找出興趣
Thumbnail
這是英國設計委員會的雙鑽流程,將設計思考流程分為四個時期: 探索/研究:對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理解(發散) 定義/合成:定義核心專註點(收斂) 開發/構思:找到潛在的解決方法(發散) 交付/實現:得到最終結果(收斂) 以下所列的五個事項也可以勉強用上述法則做歸類 1.清點資源 2.找出興趣
Thumbnail
這兩年招募新血時,我發現越來越多人跳產業、跳專業,「跨行」成為顯學。錯誤的人與環境,有時消耗的不只時間,更是健康的身心。如果你消耗的是後者,影響可能很長。這篇文章裡我想引用自己跳行的經驗,分享跨產業求職時可以事先做好的準備。
Thumbnail
這兩年招募新血時,我發現越來越多人跳產業、跳專業,「跨行」成為顯學。錯誤的人與環境,有時消耗的不只時間,更是健康的身心。如果你消耗的是後者,影響可能很長。這篇文章裡我想引用自己跳行的經驗,分享跨產業求職時可以事先做好的準備。
Thumbnail
目前策展人的工作職缺好找嗎? 以我自己定義來看,實際上應該「有人想要請你或你的團隊來策展」,才能成為理想中的策展人。 那麼,如果未來想成為這樣子的人,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以下有幾個執行層面可以跟大家分享。
Thumbnail
目前策展人的工作職缺好找嗎? 以我自己定義來看,實際上應該「有人想要請你或你的團隊來策展」,才能成為理想中的策展人。 那麼,如果未來想成為這樣子的人,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以下有幾個執行層面可以跟大家分享。
Thumbnail
大缺工時代,人人都很容易找到工作。但求職者該如何善用大缺工時代,為自己的職涯建立有意義的經驗呢?該如何做出好選擇,讓每次異動都不只是薪酬進階,更是職涯進階呢? 身為招募者,也身為三不五十就會被獵頭找來問意願的受僱者,我想分享一點自己的觀察。
Thumbnail
大缺工時代,人人都很容易找到工作。但求職者該如何善用大缺工時代,為自己的職涯建立有意義的經驗呢?該如何做出好選擇,讓每次異動都不只是薪酬進階,更是職涯進階呢? 身為招募者,也身為三不五十就會被獵頭找來問意願的受僱者,我想分享一點自己的觀察。
Thumbnail
在求職的過程中,除了一般的線上投遞職缺履歷外,另一個有機會讓你脫穎而出的就是求職博覽會了。而許多層面上,如果有好的方法,在徵才博覽會中,你更有機會被招募夥伴看見。但很可惜的是,許多青年都是走馬看花,錯失了良機。
Thumbnail
在求職的過程中,除了一般的線上投遞職缺履歷外,另一個有機會讓你脫穎而出的就是求職博覽會了。而許多層面上,如果有好的方法,在徵才博覽會中,你更有機會被招募夥伴看見。但很可惜的是,許多青年都是走馬看花,錯失了良機。
Thumbnail
 圖卡筆記【未來職場世界只有3種人】 最近聽了古典老師16年的音頻,對我自身的職涯定位有些新啟發,我整理出閱讀心得,也分享給大家。  為什麼要「職場定位」? 近年來跨界現象已經成為常態,過去傳統行業、企業、職業的壁壘逐漸被打破,在數位科技快速發展,更讓各職位的職務能力產生變化,過去三點一線的職涯規
Thumbnail
 圖卡筆記【未來職場世界只有3種人】 最近聽了古典老師16年的音頻,對我自身的職涯定位有些新啟發,我整理出閱讀心得,也分享給大家。  為什麼要「職場定位」? 近年來跨界現象已經成為常態,過去傳統行業、企業、職業的壁壘逐漸被打破,在數位科技快速發展,更讓各職位的職務能力產生變化,過去三點一線的職涯規
Thumbnail
以前總羨慕在職場上叱吒風雲的人物,尤其是那些年紀輕輕,還沒有豐富經歷,談吐間卻能夠展現出厚實底蘊和閱歷的人。經過不斷拆解他們的特質與能力,我發現在人才濟濟的職場中,嶄露頭角的人物通常都具備「專業聲量」。擁有專業聲量,並非是透過攻讀到博士的學歷、考過多張證照的實力或、或在特定領域
Thumbnail
以前總羨慕在職場上叱吒風雲的人物,尤其是那些年紀輕輕,還沒有豐富經歷,談吐間卻能夠展現出厚實底蘊和閱歷的人。經過不斷拆解他們的特質與能力,我發現在人才濟濟的職場中,嶄露頭角的人物通常都具備「專業聲量」。擁有專業聲量,並非是透過攻讀到博士的學歷、考過多張證照的實力或、或在特定領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