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劃實務】該如何做好一個「知識型」策展?(後篇-展示手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這系列終於從單元、動線規劃,要談到手法設計了,希望能提供初心者完整的基礎觀念。
在撰寫之前中篇的時候,肺炎疫情正面臨升溫情勢,而我居住的新北市也進入了高度警戒。
當時還以為在六月中就能解封,但目前看來為了要強化管控,可能真得延到七月去了...
如此狀況也不禁讓人思考,接下來幾年的實體展覽/大型主題活動,是不是會面臨退衰期?相關從業人員或公司,可能也必須認真開拓出另一條「線上」之路?
所以,近日自己也正在企劃Podcast/網路廣播。
第一是比起影片在時間成本上相對較低,第二則是覺得用聲音形式,或許能觸及到不同的知識需求群眾。所以也敬請期待吧!
好啦閒話不多說,就讓我們進入第三篇章「知識型」策展後期:展示手法的語彙轉譯,與虛實情境的體驗塑造!

為何展示手法要擺在最後討論?

在十年來的策展過程中,無論是夥伴、廠商甚至是業主,我都遇過類似的問題:「欸!你覺得用這種手法好不好?」
其實曾經有篇【展覽該選AR.VR還是什麼R?小心多媒體應用「是福也是禍」!】就有提過,我個人強烈建議,「展示手法」或「多媒體應用」在策展過程中,應該要到後期才被討論。
因為一開始就預設「設計手法」會有個壞處,就是容易糾結於視覺效果,而忽略了真正應該賦予的體驗內涵。
畢竟,知識型策展不同於純粹娛樂型的活動,若太流於華麗炫技,雖然表象拍照起來很美,內容卻更容易過目即忘。
就像以前比喻的,策展人就像一名好導演,如果想要使觀眾感受到主角那哀傷卻又內斂的情緒;那麼你應該會先依據劇本發展、構思情境氛圍,決定相對應的構圖、光線和拍攝角度,再配合角色的演技與台詞情緒呈現。
而不是直接請演員以浮誇的表達來告訴觀眾:喔~我好悲傷、我好憂鬱啊~因為那將變成類似X立、或X視的通俗肥皂劇...
但也並不是說這樣做不行,只是,會缺少許多美感與層次感。
因此,這就是為什麼這系列的實務分享,會有「單元、動線、手法」這樣的先後順序。
每一個規劃出來的展示單元,都沒有「一定」要使用的手法,而是前期要多加討論,還有沒有「更適合」的手法。
而手法設計當然不僅著重於體驗效果,身為一名統籌者,還有必須納入預算成本、製作時程、整體流程等的多方考量,所以更得放在後面才做出決定。
不要把手法當目的,不要又只是一個讓人拍過即忘的炫炮場景而已。
這邊來舉例個專案作品,為2015年擔任重慶自然史博物館-展陳顧問時,針對恐龍廳《化石研究區》的入口單元設計:
其實這個單元的內容很單純,就是一些老照片,加上幾個化石發掘的重要事件;動線上也只有約4米的單側牆面,一般作法,就會以時間軸加上照片圖框呈現。
而經討論後,我們歸納出此展示單元的三個體驗目標:
  1. 強化六個重要事件的視覺印象。
  2. 除六個主要事件以外,其他照片可大可小,也可刪減,不必全放。
  3. 希望牆面有趣些,不要只是一片死板板的照片牆,但要正經不能太活潑。
於是最終的設計定案,就是用六個燈箱凸顯重要事件,並以前、中、後形式營造層次感,呈現一面有強弱差異視覺感的照片牆
另外,其實原本燈箱設計是想以鋼索懸吊,但施工實務面考慮到觸碰會晃動,以及燈箱整體的體積重量,最後改以細鐵方管支撐出預設的懸空感。
於是,就算只是小小的單元入口/引言牆面,也經歷過如此深慮的規劃過程。

創造令人難以預測的視覺端景!

回想一下,當你在看電視劇/影集、欣賞電影時,最容易感到無趣、甚至有些失落的時候,是不是那些太容易猜到的劇情發展?
尤其是劇情片,那些懸疑推理且峰迴路轉的驚喜連連(狂發便當也算?),都會帶來一股引人入勝、想繼續探索的慾望。
所以在一兩個小時的觀展過程中,除了動線規劃是否讓人一眼看穿,展示手法也應該試著營造出「期待感」。
尤其早期博物館的展示設計,大多為傳統的玻璃櫥窗或展台,看久了就容易疲乏,雖然有些展件可能很稀有很厲害,但在空間手法上還是較為保守。
而現代社會因為大家看的夠多元,所需要的視覺刺激也更多,身為策展人就得構思更加豐富的體驗感。
這裡提供五個技巧心法,來創造難以預測的視覺端景:
  1. 運用「動線轉角」製造視覺差,避免太常直接看到下個單元。
  2. 較小單元可利用暗房、獨立展間,或是一次僅供少數人窺探的封閉展櫃,製造可稍作停留的互動形式。
  3. 較大單元可利用過程中的尺度變化、空間縮放,製造出「豁然開朗」的視覺驚喜,也記得在單元旁預留腹地,讓人驚呼之餘還能拍張大場景。
  4. 亮點單元可顛覆一般常態手法,製造認知反差。比如通常是放著的展件被高空懸掛,一般鎖在玻璃櫃的卻如同裝置藝術擺設,或以特殊材質取代展示架/說明板等。
  5. 虛擬軟件(如多媒體)內容,避免全都是一樣的螢幕影片撥放。可改為即時運算的簡單互動,如以肢體動作、光線與聲音感知等觸發動作,或以AR實境結合觀眾人像融入。
以下用2017年高雄科工館《霸王龍特展》的「創作者簡介」單元舉例。
過往在中國展示此單元時,就是以「創作者用過的書桌場景」為手法設計,算是很直觀、很安全牌的做法,但就少了一種驚喜感。
在中國展出時的創作者介紹單元
後來台灣的展出我們便決定顛覆這種手法。
首先是單元入口壓縮成小隧道,讓你先欣賞一段短影片,再彷彿進入創作者的藝術世界。
除了摒棄傳統櫃子、重新訂製弧形展桌,也營造一條蜿蜒動線,讓人一邊欣賞創作者用過顏料、做過的草模、操壞的筆電等,中央還串接懸掛了他們曾經研讀的眾多論文。
於是,「創作者簡介」變得如此印象深刻,也更加擁有藝術感,帶入後續展區對於科普與知識跨界的質感提升。
前往《創作者介紹單元》的端景順序
前往《創作者介紹單元》的端景順序
《創作者介紹單元》的展示手法設計
《創作者介紹單元》的展示手法設計
《創作者介紹單元》的展示手法設計
《創作者介紹單元》的展示手法設計
《創作者介紹單元》的展示手法設計

展示手法與預算分配的比例關係!

話說展示手法在構思設計時,雖然天馬行空,但也不要以為只考慮創意或效果就足夠,因為事實上,預算考量往往是最大的決策因素。
但是就算你再有錢,也不應該每個單元都是亮點端景,呈現一堆目不暇給的手法。
記得觀展體驗就像在看一本小說或一部電影,起承轉合最好都有。而如果塞滿緊湊刺激的武戲,沒有緩和思考的文戲,那終究也是過猶不及。
而且你一定得面對這個攸關條件:預算。
若以一個博物館臨展廳大約四百坪的面積來說, 可能會有6大主題、共30小單元。
其中亮點手法建議約9-10個,不超過總單元的1/3的數量。而其他單元,就可多以一般手法呈現來降低成本。

這邊也舉個實例,2016年在上海的《三角龍博物館》。
因為這是位於百貨商場內、只有10個月的短期展覽,所以在預算分配上就格外重要。
而其中的「頭骨結構」主題區,因為已挑選兩個單元作為亮點手法,用立體結構、較高費用來製作,所以剩餘的幾個單元,便以一般圖文板/影像牆呈現。
《三角龍頭骨單元》的重點手法設計
《三角龍頭骨單元》的重點手法設計
《三角龍頭骨單元》的一般手法設計
《三角龍頭骨單元》的一般手法設計
《三角龍頭骨單元》的一般手法設計
策展人在構思手法時,也像在料理出餐時決定要以什麼擺盤?是簡單的淋醬裝飾?還是要動到乾冰甚至噴火?
但重點絕對還是食材要新鮮、味道要好吃,而不是視覺浮誇或花俏刀工,最後本末倒置。
近年有些展覽總是主打多媒體、高科技的酷炫手法,個人覺得或許一開始能吸引話題,但等到新鮮度降低、視覺疲乏了,可能也顯得換湯不換藥。
尤其是知識型的策展,更要多加省思。
【企劃實務】該如何做好一個「知識型」策展的這系列三篇文章,希望有幫助大家解惑。
如有任何的策展實務問題,都可到我的FB粉專互動聊聊喔!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7會員
101內容數
從策展企劃到知識跨界的職人筆記,偶而聊聊古生物博物館的冷門經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梁子Liangz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老闆們談完了大事,在策展初期尚未邁入企劃之際,當然要先「擬合約」啦!但是,會擬定「佈展合約」的企劃人其實很少,因為通常交由法務或財務接手...
其實不管你唸什麼,仍然得先確定自己適合做什麼才是。
老闆們談完了大事,在策展初期尚未邁入企劃之際,當然要先「擬合約」啦!但是,會擬定「佈展合約」的企劃人其實很少,因為通常交由法務或財務接手...
其實不管你唸什麼,仍然得先確定自己適合做什麼才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當提到「當代」時,這個詞背後潛藏的是不得忽略之時間性。策展時,考量過往作品如何編排與整理外,還需關注現下參觀的觀眾,這就是製作展覽時間性的根源。因此,除空間之外,展覽也利用了時間。
Thumbnail
中途我突然理清楚這個展覽搞的是甚麼藝術了...「與一眾創作者的思維共建」即屬於 Collaborative curatorial practices... 參與式藝術體驗... 對於觀眾培養,從人文關懷層面培養藝術或藝團跟觀眾的需求關係所構成的社區文化,或是更深層的哲學上「觀者的存在」的影響...
神速時短的第一階段是「開示 Output」。 開示階段聚焦的是, 在進行任何形式的溝通之前, 我們應該明確地知道自己「想要表達的核心觀點」是什麼。 也就是說,我們需要不斷的思考與表達,要Output, 才能把初步的想法精煉,得到更成熟的版本。 就拿寫作來說。
Thumbnail
最近除了文字,開始試著做影片(正確來說,去年就開始了。),這次是有人在問「文案卡卡怎麼辦」,就試著以影片的方式分享。
Thumbnail
​手作和創作品牌在新創初期,除了開發新產品外,在銷售管道上也是必須仔細斟酌的,而在思考要進入那個展會/活動時,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商品屬性和客群,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銷售管道。
Thumbnail
學習演說技巧已成為自媒體時代的重要技能之一。本文將介紹如何撰寫一篇好的演講稿,進而探討演講的開頭、中間和結尾設計,以及如何加強演講內容的情感表現。
Thumbnail
《Curation策展的時代》重點內容: Social Media、興趣打卡APP和專業社群小圈子刊物更易打動目標 以加入不同app或圈子,打破資訊同溫層 在資訊爆炸年代,懂為資訊策展比產出大量內容更重要
Thumbnail
「如果不能有邏輯地以清楚的文章組織說明一個觀念,包括設計觀念,即代表著不能清楚地構思自己的設計作品;也因為國外的建築碩士同樣如此要求」。5年前如此回答,至今也仍如此相信著。
Thumbnail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展覽活動成為品牌推廣和產品展示的有效手段。然而,一場成功的展覽不僅僅需要華麗的裝潢和吸引人的展品,更需要精心策劃的規劃,這就是策展規劃的重要性。本文將深入探討策展規劃的各個階段,從展示規劃、設計到製作,解析展覽策展的藝術和科學。
寫作是一個無盡發想的過程,在各個主題下有著多樣的分享類型,然而,若欲在特定領域建立專業,持之以恆地針對特定主題進行分享是不可或缺,依此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有邏輯的建構文章主題變得至關重要。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當提到「當代」時,這個詞背後潛藏的是不得忽略之時間性。策展時,考量過往作品如何編排與整理外,還需關注現下參觀的觀眾,這就是製作展覽時間性的根源。因此,除空間之外,展覽也利用了時間。
Thumbnail
中途我突然理清楚這個展覽搞的是甚麼藝術了...「與一眾創作者的思維共建」即屬於 Collaborative curatorial practices... 參與式藝術體驗... 對於觀眾培養,從人文關懷層面培養藝術或藝團跟觀眾的需求關係所構成的社區文化,或是更深層的哲學上「觀者的存在」的影響...
神速時短的第一階段是「開示 Output」。 開示階段聚焦的是, 在進行任何形式的溝通之前, 我們應該明確地知道自己「想要表達的核心觀點」是什麼。 也就是說,我們需要不斷的思考與表達,要Output, 才能把初步的想法精煉,得到更成熟的版本。 就拿寫作來說。
Thumbnail
最近除了文字,開始試著做影片(正確來說,去年就開始了。),這次是有人在問「文案卡卡怎麼辦」,就試著以影片的方式分享。
Thumbnail
​手作和創作品牌在新創初期,除了開發新產品外,在銷售管道上也是必須仔細斟酌的,而在思考要進入那個展會/活動時,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商品屬性和客群,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銷售管道。
Thumbnail
學習演說技巧已成為自媒體時代的重要技能之一。本文將介紹如何撰寫一篇好的演講稿,進而探討演講的開頭、中間和結尾設計,以及如何加強演講內容的情感表現。
Thumbnail
《Curation策展的時代》重點內容: Social Media、興趣打卡APP和專業社群小圈子刊物更易打動目標 以加入不同app或圈子,打破資訊同溫層 在資訊爆炸年代,懂為資訊策展比產出大量內容更重要
Thumbnail
「如果不能有邏輯地以清楚的文章組織說明一個觀念,包括設計觀念,即代表著不能清楚地構思自己的設計作品;也因為國外的建築碩士同樣如此要求」。5年前如此回答,至今也仍如此相信著。
Thumbnail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展覽活動成為品牌推廣和產品展示的有效手段。然而,一場成功的展覽不僅僅需要華麗的裝潢和吸引人的展品,更需要精心策劃的規劃,這就是策展規劃的重要性。本文將深入探討策展規劃的各個階段,從展示規劃、設計到製作,解析展覽策展的藝術和科學。
寫作是一個無盡發想的過程,在各個主題下有著多樣的分享類型,然而,若欲在特定領域建立專業,持之以恆地針對特定主題進行分享是不可或缺,依此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有邏輯的建構文章主題變得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