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個人品牌-下篇】沒有地方能讓你策展?該如何自己創造體驗場域?

【如何打造個人品牌-下篇】沒有地方能讓你策展?該如何自己創造體驗場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策展聽起來很美妙,但一提到展覽需要「展示空間」,其實就讓人很頭大了。
raw-image

很抱歉,距離上篇竟然也超過了半年...
這段時間,因為持續在發行地方刊物《新莊騷》,同時也開始舉辦實體活動,認識了很多前輩,也認識了許多想接觸策展或地方創生的年輕人。

所以一直在思考,應該如何分享更實際的經驗層面,讓大家不會太過抱持夢幻、但又擁有願景的職涯發展建議。

所以這篇的重點,一樣是以打造個人品牌為基礎,接續前篇希望大家能找到自己的天份、強調優勢、尋求適合的領域、大稱累積話語權。

接下來,就是策展人最需要的:找到呈現內容價值的「場域」。


所謂展覽,最直觀需要的就是空間,但這絕對不是一般人能夠負擔的。

像華山、松菸、駁二這類大型場地,尤其是博物館和美術館,都是動輒破百萬的經費,往往得由政府機關或大型品牌集團才有可能執行這種企劃,而你個人也必須在策展或活動公關公司上班,才有機會接觸到這種專案。

那麼如果我們想要打造個人品牌,從自由工作者或小型工作室做起,到底該如何找到「空間/場域」呢?

raw-image

我的建議是:「拆解展覽的體驗元素,然後找到類似的體驗媒介。」

展覽可以帶給人們獨特的體驗感與儀式感,在這個過程中,觀眾會好好地感受空間中燈光的明暗、動線的長短、尺度的壓縮、物件的比例,無論是動態或靜態,都是你當下最實際的感官沉浸。

而這些體驗,絕對不是透過手機和電腦屏幕能夠呈現的。

也因此,我在兩年半前思考著,該如何利用自己的策展與行銷專業來發展地方品牌時,所聯想到的是「紙本雜誌」

因為閱讀體驗其實是很類似觀展的。

尤其是雜誌的版面較大,風格較活潑,每期還可以有不同的主題企劃;人們在看刊物時,多半也會把手機放下,靜心沉浸;感受著編輯企劃的單元,文字閱讀的節奏,視覺翻閱的驚喜。

短短的幾十分鐘內,就像是看了場迷你的紙上策展。

再加上我希望以「探索地方新舊事物」為內容,自然可以有源源不絕的主題,不必等待主管或業主給予資料,自己就能發展出策展脈絡。

所以紙本刊物可以從展覽裡的圖文說明板拆解出來,成為另一個「體驗媒介」,一種屬於視覺上的感官場域。

raw-image

所以,你還能想到什麼觀展體驗呢?其實策展的「空間/場域」不必那麼侷限,不只是死板板四堵牆,更可以拆解成各式體驗的「感官媒介」。

無論是視覺、聽覺、觸覺,甚至是嗅覺?如國內外都舉辦過的「無光晚餐」,就是一個很好的創意案例。還有近年出現的實境解謎,也可以視為「被動變主動」的一種新型態觀展行為。

另外,如基隆正濱漁港的「永晝美術館」,還有從飯店客房到大安街區的「13個房間創作藝術節」等,也都是跳脫傳統單一展示空間,轉而結合街區或店家的串聯呈現。

更不用說近年許多地方創生的青年企劃,如市場攤位、地景藝術、老宅市集、音樂活動等,更帶來眾多結合地方特色的策展媒介創意。


展覽說穿了就是一種內容價值的呈現。

而且是經過精煉、梳理、轉化後的呈現,它的風格或手法,它的體驗或媒介,都具備有無限可能。

不要再被「空間」這兩個字給框住了,就讓我們創造出自己的策展場域,創造更多元有趣的觀展體驗吧!


avatar-img
梁子Liangz的沙龍
150會員
101內容數
從策展企劃到知識跨界的職人筆記,偶而聊聊古生物博物館的冷門經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梁子Liangz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目前策展人的工作職缺好找嗎? 以我自己定義來看,實際上應該「有人想要請你或你的團隊來策展」,才能成為理想中的策展人。 那麼,如果未來想成為這樣子的人,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以下有幾個執行層面可以跟大家分享。
有了展品內容與展示單元後,空間配置往往是最難啟動的第一步。如果你有過展覽專案的經驗,應該會知道,前期工作主要是確認「展示內容」,像是展陳大綱為何?展品有幾件?展示單元有幾個...等。但到了中期,需開始安排單元與空間的配置、考量動線的關係,又是另一門學問了...
這系列終於從單元、動線規劃,要談到手法設計了,希望能提供初心者完整的基礎觀念。
動線,顧名思義,就是觀展群眾移動的行進方向。說起來很簡單,不就照著設定好的單元順序規劃下去嗎?頂多再依據單元尺寸來規畫過道的大小?但其實,好的動線可不是一條腸子直直走到底就行。就像是一本小說,隨著章節鋪陳故事,很重要的是閱讀的節奏與韻律感...
近年來策展已成顯學,但不同的主題類型,還是有挺多實務上的差異。
目前策展人的工作職缺好找嗎? 以我自己定義來看,實際上應該「有人想要請你或你的團隊來策展」,才能成為理想中的策展人。 那麼,如果未來想成為這樣子的人,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以下有幾個執行層面可以跟大家分享。
有了展品內容與展示單元後,空間配置往往是最難啟動的第一步。如果你有過展覽專案的經驗,應該會知道,前期工作主要是確認「展示內容」,像是展陳大綱為何?展品有幾件?展示單元有幾個...等。但到了中期,需開始安排單元與空間的配置、考量動線的關係,又是另一門學問了...
這系列終於從單元、動線規劃,要談到手法設計了,希望能提供初心者完整的基礎觀念。
動線,顧名思義,就是觀展群眾移動的行進方向。說起來很簡單,不就照著設定好的單元順序規劃下去嗎?頂多再依據單元尺寸來規畫過道的大小?但其實,好的動線可不是一條腸子直直走到底就行。就像是一本小說,隨著章節鋪陳故事,很重要的是閱讀的節奏與韻律感...
近年來策展已成顯學,但不同的主題類型,還是有挺多實務上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