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莫二十年前的蠢事,到墾丁參加研討會興奮致電縣府友人:「我在屏東,你要不要順便來喝下午茶?」,朋友笑了很久才說:「我們之間的距離大約有一百公里。」。曾經「屏東」對我而言等於「墾丁」,一直到莫拉克風災後,我才慢慢認識這個美麗的地方,也因著閱讀教育來到高士、牡丹、霧台、望嘉、琉球、東勢、東興、羌園、土庫、餉潭、長榮百合等學校……,為校園守護學生的師長而感動不已。
莫拉克風災後,泰武國小二年內學校搬遷四次,無論在哪一個階段的臨時校區,大武山課程照爬、木雕課程照上、歌謠照唱、老師每週說故事照輪、知識擂台賽照玩、各類學藝競照辦;即便是沒有空間,也照樣在走廊佈置出圖書室。這樣的決心與堅持,讓學校的課程益發茁壯,伍麗華校長、查馬克 法拉屋樂、陳美珍等老師在堅困的時期,發揮了極大的能量。後來新校舍落成被譽為是最美麗的學校,師生頻頻在各項競賽中榮獲佳績,而泰武古謠傳唱也一再榮獲金曲獎的肯定。
全國第一套回應文化價值的學科教材
全國第一套小學學科原民教材是曹啟鴻縣長任內開始研發,學科原民教材,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符應課綱教學指標,需要協調的不只是學校,還有縣政府與教育部。2016年教材發佈那天,潘文忠部長坐在地磨兒國小上課一天,他的支持與相挺,現場的老師都被深深鼓舞了。教材研發過程中著力甚深的鍾佳濱委員回顧歷程的學習:「原住民族的思考是分享不是除法,數學語言呼應到價值思考才會符合文化經驗。我是在副縣長到立委的服務過程裡,從課程的開發學習到了解文化差異、尊重文化的主體性,是我們在台灣很重要的一課,也是台灣非常精彩的文化底蘊。」鍾委員認為保有屏東縣多元文化的內涵,要從國民教育的階段一步一步的去落實,他致力於推動原住民民族教育法、原住民族學校法,也是因為來自於屏東經驗,愈在地愈國際,愈多元愈豐富,不同的族群背後價值思考的脈絡是非常美好的,愈了解愈懂得欣賞,也會愈加的珍惜。
展望幸福經濟
屏東好山好水、林湯農場的芭樂、銘泉農場的鳳梨、東港的龍膽石斑、陳美惠教授推動的林下經濟、椰子園養護之家的生活自立訓練、山上海邊守護學生的動人校園、2019台灣燈會在屏東、還有演藝廳、圖書館、縣民公園等建設……很多地方都教人非常感動,也是因為這裡的人非常的努力,無論是縣府團隊、民意代表、當地居民、學校教職員甚至是學生,都發揮了自己的力量。鍾委員指出幸福是一個心理狀態,根據OECD的指標,美好的生活幸福感包括:居住條件、所得財富、社群關係、教育技能、環境品質、公民參與與政府治理、健康狀況、主觀幸福感、人身安全等等。這幾年來屏東有很強烈的光榮感,透過大型活動與建設推動,看見原來家鄉這麼美好。這些改變是外在物質條件上的帶動,未來要打造幸福經濟來延續美好。
屏東有好山好水也能回應未來先進產業的需求,滿足用水用電以及綠電循環經濟的國際趨勢,高科技產業所創造的工作機會是分享給台南、高雄、屏東的,所產生的產業聚落要靠交通建設串接這些城市。除了半導體業,屏東也是發展太空產業最合適的基地,旭海已經有科技部的科研火箭的發射基地,必要的交通設施讓來自國際的人才能夠更迅速的來到這個產業基地。從台南南科到高雄,然後到了屏東,再往北到了台東這個 v 型,就是科技產業廊道。再加強醫療與教育的服務品質,就會成為一個適合居住的城市。就業機會多、生活品質好、環境又優美,就是一個幸福經濟的基礎。高價值的產業提供更優質的工作環境,收入有更多的餘裕享受藝文、娛樂、餐飲、教育等等,又創造了更多服務業的工作機會。
打造宜居家鄉
鍾佳濱委員在屏東長大,從仁愛國小、明正國中、屏東中學的養成教育裡,感受到土地和家鄉的連結,他認為教育培養學子人格、志向、視野,連結了家鄉與世界,無論留在家鄉或在世界各地打拼,都永遠記得身上流的血、文化基因以及他的志向,並且珍愛自己的家鄉。聆聽他分享美好屏東的底蘊與幸福經濟的想望,讓我想起1998年到紐西蘭的University of Canterbury實習的往事。一出基督城機場呼吸到第一口新鮮空氣,就覺得我要移民,在汽車旅館喝到不可思議甜美生水,再到大學圖書館查資料,看見圖書館可以好到這種境界,再次堅定移民心願,然而再回到高雄時,當時的市長說:「高雄不要做世界第一的城市,高雄要做唯一的城市。」他提出了水岸花香、亞洲新灣區、世界運動會、軌道運輸……等計畫,我看見了高雄蛻變的契機,也意識到高雄是我的家鄉,如果認為還有進步的空間,市民力量再小也應該努力為城市美好盡心,要有一種氣魄,打造讓地球人都想移民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