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陣子右耳一直塞住,幾天不見好轉,唯有找個耳科醫生處理一下。
在銅鑼灣某商廈找過醫生應診,趁著午飯時間還沒結束,返回公司前,到了跑馬地一帶閒逛。
雖說此行是閒逛,但也非完全漫無目的,因為早前聽過文友提及,跑馬地有座法式大宅,每年都會為年青藝術家與創作者,提供短期住宿與交流的駐留計劃,就想前往一探究竟。
其實很少前往跑馬地,感覺這裡比其他港島地區還要富貴,之前幾次前來,都是因為工作關係,當體育記者時,到過香港足球會的球場,以及鄰近的跑馬地運動場;後來當文化記者,也有次上過某唐樓的工作室進行訪問。
在這裡步行的最深刻印象,是每次都總會走得汗流浹背,至少不能用「輕鬆」來形容步行過程。
而且,以一種放慢了的心情遊走跑馬地,這天應該算是第一次。
一直以來,都覺得跑馬地的另一中文名稱「快活谷」,將Happy Valley的地名翻譯得很有動感,彷彿來到這裡,人也會變得更加逍遙快活。
如果有留意本地足球的話,自然也會知道這個地方名,亦是老牌球會「愉園」的名稱。所以,單是Happy Valley這個地名,就以至少三種不同譯名呈現,頗為有趣。
這天半看著Google Map,半隨心而行,經過黃泥涌體育館時,內心有種驚訝。
之前都以為「黃泥涌」是在新界,看到這座建築物,以及「黃泥涌道」的街名,才發現自己原來將「黃泥涌」與「黃泥頭」混淆了,不禁為自己的孤陋寡聞而汗顏。
沿著毓秀街的斜路向上行,左方街口配有梯級的橫街窄巷,頗有中上環蘇豪區的特色。
看到有位脫掉上衣的外國人,坐在梯級,似乎剛用餐完畢,狀甚悠閒,也很符合這區周邊的氣息。
沿著斜路而上,想起那位同樣喜歡步行的文友,提過自己在駐留期間,覺得最舒服的時刻,就是當閒逛完銅鑼灣或灣仔一帶,返回那座法式大宅的路程,尤其伴著秋涼的晚意而行,更加好feel。
閒遊了將近半個小時,終於拐進了法式大宅所在的山村道。坦白說,如非地圖顯示,單憑筆者肉眼判斷,實在看不出眼前這幢建築物,就是文友提及的法式大宅。
這幢建於1920年代的「V54」,外表看來不算特別華麗,應該很容易會被行人過目即忘,不過這裡曾獲評為「三級歷史建築」,比起建築物的外觀,裡面才算是乾坤所在。
樓底甚高,設計典雅,就如身處豪宅,想像能在這裡短住幾個月,過一過有錢人士的癮,感覺也很不錯呢。
然而身在外圍,沒甚麼特別好看,因此也沒逗留太久就離開。
本來想從跑馬地徒步返回銅鑼灣的辦公室,可惜時間不太足夠,而且不想在炎炎夏日,回到公司滿頭大汗,就選搭了電車代步。
不時都會乘搭前往「跑馬地」總站的電車,但真正在電車總站上車,應該才是第二次。第一次嗎,就是在唐樓完成訪問的那次,與同行攝影師返回銅鑼灣搭車過海。
這天獨自一人,更加悠然自得,坐在「叮叮」上層,看著剛才步行過來的沿路風景,雖然一大早起床,但感覺倦意已經消散,以不錯的心情返回公司,繼續工作。
〈這篇為「城市步行日誌」系列試閱文章,喜歡的話,歡迎
訂閱此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