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米悖論的解答—星際航行的可實現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事實上,在1950年的那場餐會裡費米除了討論外星人在哪裡,也問到人類多久以後得以實現接近光速的移動,當時他們認為應該就只是一二十年內的事,可是各位讀者,現在已經過了七十多年,人類到底有沒有接近這個目標呢?答案應該非常明顯。

核融合能源仍遙遙無期

依照目前的科技理論,實現核融合能源某種意義上算是可行性較高的接近光速移動手段,而且在宇宙中也不缺乏核融合燃料,氫與其同位素,再者包括太陽在內的所有恆星發光的能量來源就是核融合反應。而且核反應巨大的能量來源即來自著名的質能轉換公式E = mc²,E為總能量,m為參與質能轉換的物質質量,c則為光速,這代表即便只有少量物質參與質能轉換,其釋放之能量仍極為可觀,而質能轉換主要就是以核反應,核反應主要有核分裂與核融合,前者已廣泛作為能源使用,但卻難以運用在宇宙航行中。
因此為了能在宇宙航行中補充燃料,核融合能源便十分重要了,但是核融合能源運用卻遇到許多難關,因為即便是恆星,其核心溫度也要超過一千萬(當前太陽核心為一千五百萬度)度方能點燃氫融合反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到底有什麼材料得以承受如此高溫的環境呢?再者還有反應電漿體的穩定性,以及反應當中所釋放出的多餘高能粒子要如何處理都令核融合能源的研究停滯不前。
1950年代預測再50年核融合能源就可以商轉,到如今仍然是50年後得以運用,到底還需要幾個50年?

宇宙中充滿著各式各樣的危險

即便人類有朝一日成功實現核融合能源,光是在太陽系中就有數不盡的危機,儘管相較於地球大氣太陽系空間空曠許多,但在高速航行的情況下哪怕只是小塵埃,都有可能對飛船造成致命性傷害,更何況太陽系中存在著許多未知的小行星與彗星,如何偵測並高速閃避也是一大難題。
就算克服了這些難關而得以在太陽系中自由航行,進入星際空間所面對的是個對生命體更加惡劣的環境。2018年11月,NASA的旅行者2號衛星(1977年8月20日發射)通過了日光層,成為歷史上第二個離開太陽系的人造物體。(該衛星的雙胞胎旅行者1號在2012年8月成為第一個,但是旅行者1號由於傳感器故障而無法正確分析邊界。
根據旅行者2號在星際旅行中收集的輻射數據,日光層的溫度高達31,000攝氏度,大約是以前的天文學模型預測的溫度的兩倍,這表明太陽風與宇宙風之間的碰撞更加劇烈。宇宙射線比科學家們預想的要多。
儘管厚厚的等離子日光層可以保護我們的太陽系,使其免受大多數從太空飛過的有害射線的侵害,但研究人員還發現,日光層的邊界並不像預期的那麼均勻。日光層的邊緣畢竟不是一個完美的「氣泡」,而是包含允許星際輻射在某些點泄漏的多孔孔。
旅行者2號的數據在我們的日光層一側發現了兩個這樣的洞,輻射水平的峰值遠高於正常背景水平,然後又再次下降。最終,當宇宙輻射水平飛漲並保持這種狀態,很明顯,旅行者2號已經進入了我們太陽範圍以外的新空間區域。最終研究人員發現,自從1977年發射旅行者號計劃以來,該屏蔽層阻止了大約70%的宇宙輻射進入我們的太陽系。
太陽風與宇宙射線交界示意圖
也因此太陽風就算不是人類的朋友,但仍幫助人類擋住絕大多數更有害的宇宙射線,那什麼是宇宙射線?它是來自外太空的帶電高能次原子粒子。它們可能會產生二次粒子穿透地球的大氣層和表面。射線這個名詞源自於曾被認為是電磁輻射的歷史。主要的初級宇宙射線(來自深太空與大氣層撞擊的粒子)成分在地球上一般都是穩定的粒子,像是質子、原子核、或電子。但是,有非常少的比例是穩定的反物質粒子,像是正電子或反質子,這剩餘的小部分是研究的活躍領域。
大約89%的宇宙線是單純的質子,10%是氦原子核(即α粒子),還有1%是重元素。這些原子核構成宇宙線的99%。孤獨的電子(像是β粒子,雖然來源仍不清楚),構成其餘1%的絕大部分;γ射線和超高能微中子只佔極小的一部分。
那宇宙射線又會對星際航行造成什麼影響呢?在地球,宇宙射線被地球大氣層影響,對地面的單個人的天然本底輻射僅為0.3-0.4 mSv/y。在大氣層外,每秒約有一個質子或更重的原子核穿過指甲大小的面積,總共每秒約有5000個離子貫穿太空人的身體,打斷體內的化學鍵,引起一連串電離反應。根據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估計,太空人在太陽系內的太空中每年受到250 mSv的輻射,體內約有1/3的DNA會被宇宙射線切斷。在月面是70-120mSv/y,近地軌道是100mSv/y,范艾倫輻射帶為15 Sv/y。太陽也會釋放大量質子與重原子核,以接近光速噴出,有時一小時內會逾數Sv,對沒有屏障的太空人是致死劑量。
但以上都還只是在太陽系內,倘若真正進入星際空間,宇宙射線量是太陽系中的好幾倍,屆時可能不只太空人的身體難以承受,飛航儀器也有可能因暴露在高能輻射下而損壞,讓星際航行幾乎不可能。
會不會其他的外星文明也面臨著類似的難題而令宇宙空間至今仍是空蕩蕩的,杳無生機呢?(其實截至目前為止,天文學家已發現數以千計的系外行星,當中也有不少是與太陽系類似的行星系或者是環境水器等條件與地球類似的星球,實在沒有太多理由認為外星生命與外星文明罕見)
或許整個科學界從上個世紀70年代起從外太空殖民的夢想,逐漸轉變為保護地球的務實觀點,可能與發現星際旅行並未如最初想像容易有關呢?值得所有人好好思考。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3會員
166內容數
透過經濟、科學、歷史發展的相互結合 ,以新角度詮釋人類社會從古至今發生事情的真正原因,因為傳統的學科分科有其限制在,但真實的世界卻是相互影響且混雜的,全方位的看事情才能了解全貌而不失偏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illiam Lio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德雷克公式 在和費米悖論有關的理論和定理中,聯繫最密切的是德雷克公式。 德雷克公式由法蘭克·德雷克在1960年提出,恰好是恩里科·費米引出話題的十年之後。這個公式試圖用一種系統的方法去估計外星生物的存在概率。而德雷克方程式如下: 其中 N代表銀河系內可能與人類通訊的文明數量 目前沒有其他文明
存在的可能性 誠如文章開頭所寫的認為地球之外存在生命有著很簡單的事實的支持:僅僅在銀河系中就有2000億至4000億顆恆星,而銀河系只是宇宙中超過1000億星系中的一員。據推測至少有十分之一的類似太陽的恆星具有行星系統。 可能的生存環境和形態 從生命本質來探究外星生命是否存在
綜上亞洲國家主要為前兩類,而歐美與拉丁美洲為後兩類,那是什麼原因導致如此的差異呢? 東方文化傾向合作,西方文化傾向弱肉強食 可想而知,在這樣的歷史與文化脈絡下,西方人會將自主權看得比性命還重要便不足為奇了。 長期的製造業外移令社會經濟難以承受防疫手段所帶來的衝擊
那到底是病毒太厲害,抑或者是人類科技還不到位呢? RNA病毒極為容易突變 這也就是為什麼如普通感冒、流感與腸病毒等疾病的疫苗都要年年調整預測,因為RNA病毒本身就容易突變,今年得到過不代表明年後年就不會再度感染。 生物科技遇到瓶頸
近代的生物學研究進展 在1665年,羅伯特·虎克第一次用顯微鏡發現植物細胞,但是當時細胞並沒有被認為是植物結構的基本單位。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僅僅是一個呼吸作用,就涉及到如此繁複的過程,且涉及粒線體內外的移動,況且呼吸作用只是眾多生化反應中的其中一個,生物體堪稱是一個複雜的化學工廠一點也不為過。
相較於中國從秦始皇一統天下後,除了幾個特殊時期,大部分時間都維持郡縣制的中央集權官僚統治方式,歐洲自從西羅馬帝國覆亡後基本上已經不存在大一統的環境,那是什麼因素造就兩者間的差異呢? 羅馬帝國靠地中海航運維繫 中世紀及其之後的歐洲世界 那為什麼中國做得到,歐洲卻是困難重重呢? 關鍵原因仍然出在河流上
德雷克公式 在和費米悖論有關的理論和定理中,聯繫最密切的是德雷克公式。 德雷克公式由法蘭克·德雷克在1960年提出,恰好是恩里科·費米引出話題的十年之後。這個公式試圖用一種系統的方法去估計外星生物的存在概率。而德雷克方程式如下: 其中 N代表銀河系內可能與人類通訊的文明數量 目前沒有其他文明
存在的可能性 誠如文章開頭所寫的認為地球之外存在生命有著很簡單的事實的支持:僅僅在銀河系中就有2000億至4000億顆恆星,而銀河系只是宇宙中超過1000億星系中的一員。據推測至少有十分之一的類似太陽的恆星具有行星系統。 可能的生存環境和形態 從生命本質來探究外星生命是否存在
綜上亞洲國家主要為前兩類,而歐美與拉丁美洲為後兩類,那是什麼原因導致如此的差異呢? 東方文化傾向合作,西方文化傾向弱肉強食 可想而知,在這樣的歷史與文化脈絡下,西方人會將自主權看得比性命還重要便不足為奇了。 長期的製造業外移令社會經濟難以承受防疫手段所帶來的衝擊
那到底是病毒太厲害,抑或者是人類科技還不到位呢? RNA病毒極為容易突變 這也就是為什麼如普通感冒、流感與腸病毒等疾病的疫苗都要年年調整預測,因為RNA病毒本身就容易突變,今年得到過不代表明年後年就不會再度感染。 生物科技遇到瓶頸
近代的生物學研究進展 在1665年,羅伯特·虎克第一次用顯微鏡發現植物細胞,但是當時細胞並沒有被認為是植物結構的基本單位。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僅僅是一個呼吸作用,就涉及到如此繁複的過程,且涉及粒線體內外的移動,況且呼吸作用只是眾多生化反應中的其中一個,生物體堪稱是一個複雜的化學工廠一點也不為過。
相較於中國從秦始皇一統天下後,除了幾個特殊時期,大部分時間都維持郡縣制的中央集權官僚統治方式,歐洲自從西羅馬帝國覆亡後基本上已經不存在大一統的環境,那是什麼因素造就兩者間的差異呢? 羅馬帝國靠地中海航運維繫 中世紀及其之後的歐洲世界 那為什麼中國做得到,歐洲卻是困難重重呢? 關鍵原因仍然出在河流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了光的物理學,特別是光電效應與波粒二象性之間的關係。透過分析謝育哲的文章《光之物語——光的身世之謎》,讀者能更好地理解光在物理學中的重要性及其背後的歷史與實驗過程。文章對於近代物理的理解過程以及學術界的發展也提供了簡要的評價,並引發了對波粒二象性概念的深入思考。
Thumbnail
扣掉核融合,即便今年已經聽到輸出大於輸入的好消息,走到商轉、普及,進而開始改變世界,筆者大概看不到了,依照經驗幾十年跑不掉。技術的驅動力如此,但這只是指整個系統的技術性,人性的驅動力是什麼?這個答案,叫做「市場」。
Thumbnail
太陽的能源就是這麼來的,但能用來烤麵包嗎? 核融合是人類能源需求的終極解決方案。 它是潔淨能源,可以用普通元素充當燃料,沒有任何災難性熔毀的風險。那為什麼我們在地球上不能效法太陽,而只能在實驗室做核融合實驗?
Thumbnail
  自從瞭解到不能盡信「星際揭密」諸類陰謀論網站,兄弟便想另尋方法截取外星人動向,這是為何在早些日子,他倆把天文台潮汐資料影印帶回家。你看,倘若在撇除強烈季候風和地殼微變化等因素後,依然存在異常潮汐現象,有可能是飛碟到訪時駛進月球軌道內,其曲速引擎的負質量對重力區域造成影響。   然而最先提出這個
Thumbnail
用電一直被視為是破壞環境的主因,而目前的核能發電又讓人有很多的疑慮。 核電廠是使用核分裂產生能量,即是透過將重核(如鈾、鈽等)的原子核分裂成兩個較輕的核,在過程中同時釋放大量能量來達到發電的目的。 核融合就正好相反,它會將輕元素(通常是氫同位素)的原子核合併成更重的核,藉此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來發電
太空探索一直是人類科技進步和夢想的重要驅動力之一。
Thumbnai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2YxlJjV32U一、說說射日傳說的故事 二、說說世界上如果有兩個太陽,可能會發生什麼事? 三、說說世界上如果沒有太陽,可能會發生什麼事? 四、能量溯源 五、4F思考 1.     Fact 我看到:讓世界動起來的
Thumbnail
Elon Musk介紹如何將人類送往火星的計劃的最新情況與偉大願景。內容提及有許多技術與想法是人類從未做過的,既然人類都未曾上火星,那麼做從沒做過的事才有可能成功,也是很合理的。 我將內容整理8項為飛往火星的關鍵技術,身為曾與太太一起看過UFO的人類
Thumbnail
目前地球人類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從而使地球環境推向數百萬年首見的高溫,並且也對生態系統產生長遠的影響。不過就現在碳排放的程度,雖然在未來部分區域可能因為嚴重的溫室效應而不再適合生物生存,但是大部分區域依然是適合居住的。 而隨著太陽越來越老,其體積會越來越大,最終在數十億年之後成為紅巨星並吞噬地球。在
Thumbnail
每當我們抬頭仰望星空,星星好像是鑲嵌在同一個碗蓋,蓋在地面上。這是因為星星都距離我們十分遙遠,人類雙眼的視覺立體感在此無用武之地。那麼,天文學家又是如何測量星星的距離呢?這一期的天文展品導覽來帶大家看看古早時代的天文學家用的尺是什麼。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了光的物理學,特別是光電效應與波粒二象性之間的關係。透過分析謝育哲的文章《光之物語——光的身世之謎》,讀者能更好地理解光在物理學中的重要性及其背後的歷史與實驗過程。文章對於近代物理的理解過程以及學術界的發展也提供了簡要的評價,並引發了對波粒二象性概念的深入思考。
Thumbnail
扣掉核融合,即便今年已經聽到輸出大於輸入的好消息,走到商轉、普及,進而開始改變世界,筆者大概看不到了,依照經驗幾十年跑不掉。技術的驅動力如此,但這只是指整個系統的技術性,人性的驅動力是什麼?這個答案,叫做「市場」。
Thumbnail
太陽的能源就是這麼來的,但能用來烤麵包嗎? 核融合是人類能源需求的終極解決方案。 它是潔淨能源,可以用普通元素充當燃料,沒有任何災難性熔毀的風險。那為什麼我們在地球上不能效法太陽,而只能在實驗室做核融合實驗?
Thumbnail
  自從瞭解到不能盡信「星際揭密」諸類陰謀論網站,兄弟便想另尋方法截取外星人動向,這是為何在早些日子,他倆把天文台潮汐資料影印帶回家。你看,倘若在撇除強烈季候風和地殼微變化等因素後,依然存在異常潮汐現象,有可能是飛碟到訪時駛進月球軌道內,其曲速引擎的負質量對重力區域造成影響。   然而最先提出這個
Thumbnail
用電一直被視為是破壞環境的主因,而目前的核能發電又讓人有很多的疑慮。 核電廠是使用核分裂產生能量,即是透過將重核(如鈾、鈽等)的原子核分裂成兩個較輕的核,在過程中同時釋放大量能量來達到發電的目的。 核融合就正好相反,它會將輕元素(通常是氫同位素)的原子核合併成更重的核,藉此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來發電
太空探索一直是人類科技進步和夢想的重要驅動力之一。
Thumbnai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2YxlJjV32U一、說說射日傳說的故事 二、說說世界上如果有兩個太陽,可能會發生什麼事? 三、說說世界上如果沒有太陽,可能會發生什麼事? 四、能量溯源 五、4F思考 1.     Fact 我看到:讓世界動起來的
Thumbnail
Elon Musk介紹如何將人類送往火星的計劃的最新情況與偉大願景。內容提及有許多技術與想法是人類從未做過的,既然人類都未曾上火星,那麼做從沒做過的事才有可能成功,也是很合理的。 我將內容整理8項為飛往火星的關鍵技術,身為曾與太太一起看過UFO的人類
Thumbnail
目前地球人類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從而使地球環境推向數百萬年首見的高溫,並且也對生態系統產生長遠的影響。不過就現在碳排放的程度,雖然在未來部分區域可能因為嚴重的溫室效應而不再適合生物生存,但是大部分區域依然是適合居住的。 而隨著太陽越來越老,其體積會越來越大,最終在數十億年之後成為紅巨星並吞噬地球。在
Thumbnail
每當我們抬頭仰望星空,星星好像是鑲嵌在同一個碗蓋,蓋在地面上。這是因為星星都距離我們十分遙遠,人類雙眼的視覺立體感在此無用武之地。那麼,天文學家又是如何測量星星的距離呢?這一期的天文展品導覽來帶大家看看古早時代的天文學家用的尺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