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之世-南朝劉穆之】

【南北之世-南朝劉穆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raw-image

軍師。
凡是讀過三國演義的人,無不對其中萬夫莫敵的勇將們印象深刻。

更讓人目眩神馳的,則是算無遺策的諸葛亮。
從此對「軍師」一詞,有著無限美好的想像。

軍師是什麼?
在春秋與戰國的交界,齊王發明了這個職務,本意是「三軍之師」。
就連統帥三軍的君侯,也必須接受他的指導。

那後來大家稱王啦,稱帝啦,軍師的地位就沒有那麼崇高了。
比較類似監軍、督軍的職務。

實際上出謀劃策,管理安排軍隊的事物的,主要都會是「軍司馬」。
只出一張嘴而不用上前線,在《三國志》則寫作「謀主」。

南朝首帝宋武劉裕,憑藉驚人戰功,成為東晉第一權臣,更篡晉而立。
除了歸功於他本人的膽大心細,霸王資質,跟有事沒事就開無雙一騎當千,背後的智囊,也很是可以關心一下的。

劉裕的首席軍師,跟他同姓。
姓劉,名穆之,字道和。

在後世的國學大師推論中,這種姓名就是典型的五斗米教徒。
雖然東晉後來遭遇五斗米之亂,但主事者的姓名則完全不帶「之」、「道」、「元」這些明顯的標記。
基本上看成不同教派就可以了。

劉裕是劉邦的弟弟,楚王劉交的後代。
劉穆之則是劉邦的兒子,齊王劉肥的後代。

要算起西漢血統,劉穆之還要更皇族一些。
不過光在東漢末年,就已經皇孫滿地爬了,到了東晉末,這點血緣也是不值半兩錢。

能當上軍師,劉穆之自然是從小就飽讀經書,博學多聞。
稍長,為東晉北府建武將軍江凱所辟,當上了府主簿。

州主簿的話那是一人之下,管兵管民管錢都有說得上話的地方。
府主簿的話就差了一截,因為幕府主管底下還有長史,兵也有參軍負責。

主簿差不多就是純粹的後勤、內務總管。

忘了說,江凱不出名,他爺爺倒是鼎鼎有名,就是西晉時做《徙戎論》的江統。
剛出書的時候,朝廷不認可,屁都不如。

但等到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很多人就表示江統先知了。
可惜江統早就死了,還好他兒子有跟著下江東,自是頗得重用。

劉穆之跟劉裕,都是京口人,這種都是比較晚下江東,停留在首都北方的。
那隨著北府建立,雙方也都在當官兵,倒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就像劉備混了十幾年才遇上諸葛亮,劉裕跟劉穆之正式的接觸,也是相當晚。

西元404年,劉裕透過數年討伐五斗米賊,偷偷積蓄反桓楚的力量。
桓楚的老大是桓玄,篡了東晉。

劉裕這些人就是打算「復辟」來著。
眼看時機成熟,劉裕一行人假藉打獵的名義,攜帶兵器聚眾,趁著天剛亮,格殺了桓氏負責鎮守建康的桓脩。

劉裕的弟弟劉道規,也在同時襲擊了駐守江北的桓弘。

以寡制眾,饒是劉裕智計英勇過人,也知道漢高祖需要蕭何,才能鎮得住場子。
當下詢問親信,有無推薦。

好朋友何無忌就說了,「我想沒有比劉穆之更適合的人才。」
劉裕想,這個我也認識,就決定是他了,立刻派人送信。

劉穆之也是一早就起床了,他總覺得建康今天比平常更吵嚷一些。
才走出門,就碰上了信使。

信上不過草草幾個字,劉穆之卻是呆立良久。
終於,一咬牙,轉回家中換了一套破衣壞褲,才跟隨使者去見劉裕。

劉裕一見這個臭要飯的,神色不動,淡淡問道:「我們現在要幹大事,口袋沒錢,你有沒有認識誰擅長管錢管後勤的?」
鬼打牆?要是一般人一定覺得奇怪,你不就是找我來做這個?

劉穆之也是點了點頭:「嗯,很重要,不過現在倉促之間,我想能夠屈居你之下的人,是最合適的。」
劉裕聽完哈哈大笑:「你穿得這麼破爛,那也夠屈了吧?有你的幫助,我還需要怕大事不成嗎?」

……好久沒看這種互相玩弄小心機的劇情。

劉穆之非常清楚,現在不是皇帝登基求才若渴。
就是叛亂。

劉裕真正需要的,首要條件無非是「可以信任」。

最麻煩的是,叛軍找上門來,劉穆之根本無從選擇幫或不幫。
只有被信任跟不被信任。

前者,賭一把。
後者?現在死。

這就是艘賊船。

據說,在這之前,劉穆之曾經做了一個夢,夢見跟劉裕一起乘船出海,碰上大風。
慌亂之中往海裡一看,卻見兩條白龍夾著船,護送他們前進,很快的來到一個小島,山很漂亮樹林很美,心情很好。

如果沒有占夢者透露這消息,那這個故事九成九就是劉穆之自己說的。

上了劉裕的賊船,很危險,但終將逢凶化吉。

劉穆之就此跟劉裕一起平定建康,安排各種處置。

當時晉室的律法幾已不行,最後的執政官司馬元顯朝令夕改,桓楚的條律又繁複。
劉穆之很快研究出簡單可行的方案,讓豪族服從,小民得以繼續生活。

劉裕見成效甚佳,對劉穆之更是推心置腹的信任。
雖然穆之不任軍職,但大小事務,無不是兩人議定而後動。

一年後,桓楚之亂平定,眾人奉迎天子回京。
朝廷卿大夫們推舉劉裕為揚州刺史,負責天龍國安危,劉裕卻拒絕了。

他把這個重責大任,推給當時重臣王謐,自己仍為徐州北府刺史,並督統東晉全境之兵。
又過兩年,王謐過世,朝廷再議請劉裕鎮京。

北府兵大將劉毅覺得不妥,但不知該如何勸阻劉裕。
就找了個代表:皮沈幫忙去說。
皮老闆也是怕怕的,決定先去找劉穆之聊聊,旁敲側擊,不著邊際的聊著政務。

但劉穆之也猜到了,假裝上廁所,寫了一張便條要人偷偷送去給劉裕。
「皮沈會去找你,不要聽他的。」

等皮沈走了,劉裕就找來了穆之。
「為什麼不能聽他們的?」

穆之的意思是,雖然現在晉帝復位,但失政日久。
而且桓玄是強行篡奪,表示天命已不在司馬家。

你劉裕能夠消滅桓玄,在晉朝享有高位爵勳也是應該的。
問題是,這份榮耀能持久嗎?
你一再推辭,只會讓朝廷卿大夫認為你和善可欺。

再說回劉毅等人,他們跟你一樣出身布衣,共圖大業。
所求為何?當然是大家升官發財。

你越是不升官,他們才有機會升到跟你平齊,甚至超越你。
如果你不趕緊把握權力中心,讓他們心服口服,再這樣下去,必定會演變成互相吞噬的情況。

之前讓王謐負責揚州,對整個局勢的平衡較佳。
但局勢已變,你只能當仁不讓。

就說這個職務非常重要,應該要仔細挑選人才。
你就暫時當個代理。
等我們帶兵入京,你就看誰還敢嘴。

好的,那就這麼辦吧。
其實劉裕本來也沒有很想,在他的計劃裡,應該是要來對南燕用兵。

不過劉穆之說的也有道理,內部要是不穩定,還打什麼仗呢?
接下來,不管征南燕還是平盧循,劉穆之都跟在了劉裕身邊,參與大小事決斷。

原本只是個打雜總管,突然涉入了軍事會議,劉毅等人更是不悅。
為什麼劉裕會這麼做呢?

其實最主要是因為,劉穆之建立了一個專屬的情報網,不管是朝廷大事,還是民間傳聞,他都會整理起來匯報給劉裕。
特別還會註明一些小地方,讓劉裕能夠在諸將面前顯得算無遺策,智計過人。

就連一些關於人家說劉穆之自己的壞話,他也照樣呈報。
他跟劉裕說:「你將來一定會成大業,而我身受你的恩德,最好的回報就是沒有隱瞞。這就像張遼不會對曹操隱瞞關羽要離開一樣啊。」

要知道,謀主一直吹捧主君,有分兩種。
一種是碰到曹操,真的是全才,你不拍他馬屁要死的。
另一種是碰到劉邦劉備,魅力點滿,實力欠佳的情況下……

霸主,是可以透過謀主的手段來打造的。

劉穆之不只管軍事,管後勤,更管劉裕的言行舉止。
劉裕本是平民出身,禮儀要練,書法更是他的短處。

練字豈是一朝一夕?劉穆之就給了他一個小訣竅。
把字寫大,寫狂,一張紙寫六七個字就好。

讓人家看不懂字,也看不懂文,霸氣就出來了。
這可別學,劉裕是執掌生殺大權,手握千軍萬馬,才能靠氣勢唬人啊。

而作為一個軍師,劉穆之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推舉人才。
劉穆之可是很堅持的,推薦的人沒被起用,他就會一再反覆舉薦。

他常說:「我可能不像荀彧,推舉的都是一流人才。不過至少我不會推薦廢物啊。」

然而,平定盧循之後,劉毅就造反了。
劉裕率兵親征,並要劉穆之作為副官留守後方。
為防萬一,劉裕還撥給了劉穆之一支直屬部隊。

前腳剛走,留守主官諸葛長民就派人來問劉穆之:「為什麼到處傳聞,都說我跟劉裕不合呢?」
劉穆之沒有正面回答,只說:「拜託,劉裕把一家老小都交給你自己去討伐反賊,這樣的信任,還不夠嗎?」

諸葛先生想想也是啊,可惜他就是沒有祖上那麼孔明。
劉穆之又悄悄派人通知劉裕,諸葛長民有反意。劉裕凱旋之前就偷偷派人回來,把諸葛先生活活打死了。

我們或許可以注意到,劉裕身邊「反他」的弟兄,被糾舉出來,都跟劉穆之的特務工作不無關係。
到底是劉裕薄恩寡義,還是劉穆之心狠手辣?

軍師與君主,就像一體的兩面。
過去很多我們對於謀主的想像,在劉穆之身上,或許都得到了印證。

也就從這裡開始,劉穆之走進了諸葛亮,成為留守界的王牌。
進而,總攬朝政。

那時候真的很忙,又要支援前線,又要準備封宋王事宜。
真的跟諸葛亮有得拚。

大家也這才知道,穆之真正的奇才。
「目覽辭訟,手答箋書,耳行聽受,口並酬應,不相參涉。」

一心四用,老頑童周伯通都只能服了你啊。

不過,周伯通有練九陰真經,越練越年輕。
五十七歲的劉穆之,只是虛耗心力而已。

隔年,劉穆之病了,年底過世。
人在長安的劉裕,原本還打算要叫劉穆之上來,一起滅魏平燕。
此時也只好先退還彭城。

劉裕決定,以徐羨之取代劉穆之的職務,並且要特務頭子們北上向他報到。
這才是最重要的部分。

一手打造出南朝劉宋的劉穆之,還沒看到成果就走了。
他自然也不會想到,接班人徐羨之,將會左右這個王朝的命脈……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79會員
926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吐谷渾是一個特別的國家。根據他們自己的說法,他們的國王,來自現今中國的東北地方。 而這個國家,則大約在今天青海一帶。 這是已經超越遊牧民族移動常識的遷徙。 事實上,我希望大家對這個說法表示存疑。
西元184年,黃巾之亂爆發,掀開了三國時代的序幕。 亂世,持續了超過三百年。雖然中間西晉一度完成大一統政府,但很快就敗亡了。 五胡十六國,南北朝。 在西元524年時,南北三國再次登場,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三國鼎立,局勢變化萬千,終於從其中一角的潰敗,迎來了中國再次一統的契機。
在中國浩浩蕩蕩數千年歷史中,有如繁星點點那樣多的帝皇王公貴族。 這東西統稱為爵位。 只有非常少數的人,能夠以封爵名行於後世。 比如楚霸王,專指項羽。 即使強如關羽,諸葛亮。漢壽亭侯跟武侯也不會成為他們的代名詞。 而「蘭陵王」,也是高長恭專屬的。 《蘭陵王入陣曲》。
吐谷渾是一個特別的國家。根據他們自己的說法,他們的國王,來自現今中國的東北地方。 而這個國家,則大約在今天青海一帶。 這是已經超越遊牧民族移動常識的遷徙。 事實上,我希望大家對這個說法表示存疑。
西元184年,黃巾之亂爆發,掀開了三國時代的序幕。 亂世,持續了超過三百年。雖然中間西晉一度完成大一統政府,但很快就敗亡了。 五胡十六國,南北朝。 在西元524年時,南北三國再次登場,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三國鼎立,局勢變化萬千,終於從其中一角的潰敗,迎來了中國再次一統的契機。
在中國浩浩蕩蕩數千年歷史中,有如繁星點點那樣多的帝皇王公貴族。 這東西統稱為爵位。 只有非常少數的人,能夠以封爵名行於後世。 比如楚霸王,專指項羽。 即使強如關羽,諸葛亮。漢壽亭侯跟武侯也不會成為他們的代名詞。 而「蘭陵王」,也是高長恭專屬的。 《蘭陵王入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