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器它不該是個干擾,它僅應該是個載具,作為讓你從書本轉換成電子書時,保持你的閱讀舒適感,並讓你的閱讀流暢性變好的工具。閱讀與使用上都不該為它傷腦筋或是增加負擔。它應該要是不費力的。
找到屬於你的閱讀方式。
作為一個閱讀愛好者,相信到了某天都會面臨一個書籍收納空間的問題。在此不討論紙本書與電子書的體驗差異。我愛紙本書的美好,很愛很愛,愛翻書的實質感,從紙質選擇、軟硬皮封面設計、精裝線裝、凹凸處理,沈醉厚度所帶來的沈重與知識份量的扎實、標籤、摺頁、註解與畫線做記號⋯⋯許許多多我愛紙本書的習慣,能夠迅速回顧記憶重點在紙本書的第幾頁大約多少厚度位置,甚至迷戀它帶來新舊書的「氣味」,到在乎那本書的個性,每天出門一定會選一本書帶在身上。所以我擁有滿牆面書櫃的書籍跟一個小庫房存放成堆成箱書籍,這在台北生活來說,算是種奢侈。但那真的佔據了我太多生活空間,住家快被書本淹沒。
空間下的取捨
幾年前擁有了自己的小房子,相當的精簡與極簡,沒有可能有額外空間擺放過多雜物與書籍,空間變的相對以往更為珍貴,對於物品擁有的「進」與「出」以及是否還需保有此功能的存在,有了更深一層的省思,於是對於擁有物品這件事有了多一層的篩選。對於書本開始給自己嚴格的規定:「如果有電子書就ㄧ定選電子書;如果真的需要,把文件盡量電子化;如果只有紙本可選,會問自己三次這書是否ㄧ定要擁有?是否可租借?未來還會用嗎?再考慮實際擁有」。
當然電子書平台上所購買的書籍,價格比紙本書要來得便宜,是非常吸引人的部分。好比以往擁有整張所購買 CD的實際收藏,所需顧慮的是自己是否有適當的播放設備作為延續;而現在訂閱音樂串流服務,擁有付費階段的聆聽權。平台上所購買的電子書,擁有的僅是此平台如果持續營運存在的情況下的永久閱讀權,無法轉售。相對於紙本書籍少了收藏與轉賣的價值,當然也少了間接地、無意地透過書櫃,輕易地展露給他人看你內在形象的機會。畢竟,你擁有的書,大大地反映出你的內在思維、個性傾向、喜好與所關心事物。
電子書成了讓這閱讀迷的我,能繼續沉盡這嗜好的出口,甚至獲得「閱讀的更多、更廣」的體驗。當然閱讀電子書的記憶深刻度沒有紙本書的深,因為我們的大腦,還沒有進化到能對於電子虛擬化的內容比紙本書來的容易在腦中形成記憶架構。但我們可以有策略性方法來彌補,讓腦中形成實體書的才有的架構基礎,例如筆記並記錄章節位置,輔以心智圖思考,並利用搜尋功能與標註回顧來加深閱讀。
三大平台的較勁
Amazon Kindle、樂天 Kobo、Readmoo mooink 這三個平台我都是多年的使用者,也各在不同平台上花了不少錢購買書籍。
一切始於2013 年的 Kindle paperwhite 2,自此跨入了電子閱讀器的探詢之旅,以我龜毛常只在乎那一點的不順感就會想試試新東西的人,一旦開始了就無止盡的投入這坑,追尋更好的閱讀體驗。mooink、Kobo、iPhone Plus、iPad mini、iPad Pro......。過往僅買紙本書好像都沒這麼花錢,好像花的錢的反而更多⋯⋯。
以下純粹以 6吋容易攜帶為考量作為分享,閱讀器本身設定作為「閱讀」角色作為評估,以「文字」的閱讀內容為主的體驗。
左為 Kindle Paperwhite 2,中為 Kobo Clara,右為 Readmoo 的 mooInk。
Kindle 屬於 mazon 旗下的電子書品牌與電子閱讀器。如:Kindle paperwhite。
硬體:最超值與非常良好的性能與外觀質感。霧面與防滑處理,握感與掌控感良好,僅單手握持久會稍感疲累。
軟體:最早開始,具備簡單易用與順暢的體驗;自成一格的 mobi 檔案格式,無法使用 epub 需要額外轉檔,耗時費力。
雲端:可各裝置閱讀進度與書籤同步,另外雲端空間無上限,可將非購買書籍上傳,但僅能 mobi, txt, docx 等檔案存放;可同步無保護內容的書籤與閱讀進度
內容:繁體中文書數量很少,若平常幾乎都看繁中書籍較不推薦,可購買 Amazon 中國的簡體字書籍或是 Amazon 日本的書籍;擁有最豐富的外文書籍內容,且售價通常最便宜。
Kobo 屬於 Rakuten 樂天旗下的電子閱讀器。如:Kobo Clara、Kobo nia。
硬體:閱讀器擁有良好的性能與外觀質感和簡約設計。閱讀器邊緣做霧面處理,保有手持時所需的邊框空間,後方有防滑凹洞紋路。
軟體:自成一格的 kepub 檔案格式,為Kobo 專為電子書調整的格式,能夠改善翻頁速度流暢度,雖需多做轉檔但轉檔相當輕鬆快速。若直接使用 ePub 會造成亂碼與版面混亂。 支援 Highlight 跨頁。英漢字典解釋詳細清楚,適合需要翻查字典讀外文書的讀者。
雲端:雲端僅支援購買書籍的在各裝置同步進度與書籤,無法上傳同步自製內容或未受保護電子書文件。
擴充或內建容量:外來書籍與購買書籍於閱讀器內的分類上不會有明顯區隔,較難分類出哪些為購買書籍。
內容:在繁體中文書數量上,主流書籍算滿齊全。可購買到原文書籍,但價格普遍高於 Kindle 許多。
mooInk 屬於 Readmoo 讀墨旗下的電子閱讀器。如: mooInk、mooInk S。
硬體:閱讀器擁有性能尚可,檔案放得過多或檔案較大,容易當機與開檔緩慢;閱讀器外觀設計主觀上我不太喜歡,mooInk 表面過於光滑,握持上容易滑動與較缺安全感;mooInk S書本造型與書法刻印增加止滑,但較厚的設計與重量,相較其他品牌的同一尺寸閱讀器,較重且邊框較大,設計也較復古。相對 Kindle 或 Kobo 的閱讀器外殼的塑料材質質感較差,且機身全為光滑面,握持時常會手滑。
軟體:支援最通用的 ePub檔。軟體是我最喜歡這品牌的地方,操作介面的安排直覺容易,最棒的是排版上的字體可調整得更為舒服,行距、字距、字體大小、字體形式、文章邊緣與雙頁顯示,更棒的是可以改變原出版社的直排或橫排排版,因為有些書籍的內容較適合直行閱讀,有些則不易。
雲端:可各裝置閱讀進度與書籤同步,另外有額外空間 1GB可用來上傳同步無保護內容的書籍以及書籤、閱讀進度,但空間不大,容易塞滿。
擴充或內建容量:閱讀器的書籍擺列位置會在本機或 SD卡,但無法預覽封面,而以檔案名稱顯示,若常放外部資料,此點較不親民。
內容:繁體中文書數量最為豐富的電子書銷售平台。缺少原文書籍。
三大平台閱讀器共同性是:
- 均為封閉系統。好處是可以獲得各家獨特設計的閱讀體驗,以及較低於開放系統的價格購得。價位均落於 4,200-5,200元左右,若搭配一些促銷活動時購買,對於新手或是學生是較容易入手的尺寸。開放系統價位大約落在 5,200-5,500。
缺點是如果要額外放入外來文件,受限於各家電子書支援格式的不同,須作轉檔前處理。
另外,受限於各家平台所擁有書籍的數量與偏好。有些平台有獨家受權銷售,或是較多的原文書、繁體書或是漫畫等等。
- 耗電量低,可長時間閱讀。相對於開放系統,封閉系統會做最優化的處理與最精簡的硬體功能,耗電量通常會得到良好的管理;開放系統因本身 OS 可適用於多數機器,功能較雜且各家 App 的耗電量不同或未做優化,每次開啟 App 相當耗時也耗電。
- 色溫輔助閱讀光調整,補足夜晚或光線不足時的閱讀需求。可手動在白光與黃光間微調,並支援自動偵測調整模式;甚至 Kindle 已經支援背景為黑色字體為背光的夜間模式。
💡 這裡需強調的一點是: 各家的閱讀器在介面與操作上都會做一些客製化優化的加強,相對於本身平台所出的 App 更為精緻,在閱讀器上常會有更好的體驗。Kobo 尤其明顯,閱讀器明顯好於自家 App。Readmoo 與 Kindle 閱讀器與 App 介面上與標註的體驗較為一致。 推薦閱讀器為主,App 閱讀為輔。
後來的我怎麼想呢?
從極簡的角度來想,一定會盡可能避免同時擁有太多電子裝置,畢竟從以往選擇哪本書籍帶出門,到變成出門時選擇的要帶哪台閱讀器的詭異狀態,還得考慮目前最愛看的內容哪台較多,維護三台設備⋯⋯完全地本末倒至到更加負擔。下方是我嘗試過的解決方式:
iPad mini
我用過 iPad mini 來作為閱讀器。為什麼呢?因為花了不少的錢同時在此三大平台上購買書籍,因為想閱讀的書籍不會集中在同一平台就可一站購足,或是有時是價格差異上的妥協,所以在各平台累積了不少書籍。希望能夠只帶一台裝置(手機除外),即可將三平台的內容帶著走,隨時享用我擁有的書籍,甚至還可以叫輕易翻閱 PDF 等固定版面格式,因為有較好的解析度、真實彩色與較順暢地翻閱流暢度。
好處是:
- 保有逼真的真實色彩。
- 滑順流暢的翻頁與開啟 App 的體驗,效能的實現。
所面臨的不適:
- 但如同大家會面臨到的,iPad Mini 若作為閱讀器頗重,即便它已經是 iPad 系列最小最輕了,我無法長時間單手閱讀,一定要找支架擺著。
- 另外就是螢幕背景光。即便有各種閱讀光線模式可以選擇,白、灰、黑等夜晚模式,有些時候就是無法將其調整到最舒適的狀態。長時間閱讀容易疲累。灰或其他有背景色的背景模式,因背景與文字對比度會變弱,清晰度下降下導致閱讀不易;
深灰背景依舊會有背光感問題;
黑色背景僅文字有亮光較舒服可較長久閱讀,但因僅文字亮光導致文字錯覺上變得較細,需放大字體才能獲得較好體驗。
- iPad mini 8 吋螢幕,尺寸上不適合 A4 pdf 格式,或是作為一般雜誌全版閱讀,需要高頻率地放大縮小或是移動內文,影響閱讀流暢感。
- 螢幕眩光,可加上霧面類紙膜改善這類問題。
- 不易作為一個單獨閱讀器角色。即便關閉了所有提醒並精簡了許許多多的 App 以避免大量干擾,但不免還是會因為本身太容易連網導致注意力分散。也因為它還作為了其他功能的工具角色,導致分心。
iPad Pro
我換了 iPad Pro 11吋。工作需求上需要閱讀大量 A4 pdf檔案是我採購的主要原因,希望能在文件內容中直接標註,當然搭配了 Apple Pencil 2;二來因為有許多食譜、雜誌與固定版面書籍的閱讀需求,畢竟食物與圖示說明有時還需要仰賴色彩的支援。
作為閱讀固定版面上,它是個接近完美的方案。可惜的是若是選擇閱讀購買的書籍,各家書籍 App 尚未支援手寫標註在 iOS 與 Android app 上,僅在自家閱讀上能實現。
上述 iPad min 所遇上的螢幕背光問題一樣,這是液晶螢幕作為閱讀器時共同的問題。干擾問題與 iPad mini 同樣,但相對手機要來得少。
手機換大的是否就可以解決我的困境呢?
我認為這不失為一個不差選項,如果想走經濟模式,尺寸 5.5吋手機,已接近閱讀器的最小尺寸,滿足流暢的翻閱、跨平台的閱讀、隨身攜帶⋯⋯。但必須面對的是閱讀的干擾中斷,電話、訊息、會議等插入,遊戲、影音等的吸引力,還會面對手機這人人當今最重要的隨身物品的快速電量消耗。
當然,我們可以藉由手機內建的「勿擾模式」改善此問題,開啟這類閱讀 app 時自動防止外來電話與訊息的干擾。
之於我而言,它目前不是我所考慮的選項。
開放式閱讀器
當擁有各家書籍時,勢必一定會走向考慮此開放式解決方案,希望能囊括最多閱讀的內容於一機。
體驗過一段不短的時間將內容都轉到開放式閱讀器,Boox 和 台灣品牌 Hyread Gaze,但都面臨開放式另一個限制。就是 App。雖為開放式 Android OS 平台,但此為客製化的 Android 非平日在使用的手機版本,受限於閱讀器裝置效能本身較低,電池容量較小,以及不一定具有的喇叭麥克風等功能,更別說要有好的瀏覽器與遊戲體驗(黑白的螢幕以及刷新很慢)。當然既然他叫做「閱讀器」他本身就不需要做超過他身份設定該做的事。
重要的是,App 是源自於本身電子書廠商 App 為基礎架構去做優化的,來讓它適用此特製 Android 版本,所以本身各 App 的內的 UI 操作介面就會如同你在手機或是 iPad 上所用的一樣,也就是說如果你在手機或平板上對於此 App 軟體的閱讀體驗不好,在這使用就不會更好,因為會是一模一樣的,不像各家閱讀器為自家出的閱讀器,會做不同的優化與功能增加。
- 優點跨平台,可以囊括多種閱讀平台的書籍與個人收藏非保護書籍,集於一台。單一單純。
因電子紙的關係,比一般平板閱讀上更為舒服,通常有更細緻的對比度與背光色溫調整。
多半支援藍牙,可播放有聲書或文字閱讀。
- 缺點耗電量大,使用時間通常僅一天到三天就得充電,閱讀量大時電量掉得更兇。這對於旅行中還需要照顧手機以外的閱讀器,感到相當負擔。此點是我最在乎的。他應該像紙本書般簡單的存在,甚至應該更輕鬆,因為內容豐富但保證輕。
價格較貴,因為少了封閉系統綁平台的銷售補償。
通常較重,多半額外配備藍牙、聲音播放,甚至手寫支援。
硬體所需規格及資源較封閉系統來的高。因為系統較不單純,並非單純為閱讀器設計。
各家 App 優化程度不一,需要各自適應,能做到舒適的文字排版、字體各家有其自我的限制,不會得到一致的體驗感受。各 App 更新速度不一與不同 OS 版本會有相容問題。
需在個平台 App 之間切換,面臨到兩件事,一是每次 app 開起所需時間頗長甚至當掉;二是每次進入 app 各家版面的文字對比深淺、大小都不同,得花時間調整到你舒適的。感覺重點都花在調整上,而非專注在閱讀上。我希望是個僅需費力在閱讀上就好。
不得不說說各家的 App 差異
iOS 平台
Kindle app
- 與自家閱讀器的的操作介面一致性很高,相當不錯。
- 中文顯示字體單一,Kindle 以英文顯示為主。
- mobi 檔案格式為主,可讀 pdf。
- 外部文件會另外分類在文件的 Collection 內。
- 英漢字典解釋內容稍微簡陋,詞意不見得精準,中文為簡體字。
Kobo app
- **與自家閱讀器體驗不一致,閱讀器更勝於 App。**不得不說他的應用程式沒有做得比自家閱讀器上的最佳化與可調整幅度來得高,閱讀器上我給它 4.5 顆星,但 App 的字體、字距、行距、單雙頁等版面調整上算是簡陋,僅能放大縮小字體來改善字距,多年來也不見它有做太多改善。導致開放性平台使用上就更差了,僅願意給3.5顆星評價。
- 字體選擇不多,中英文皆有字體可變換。
- kepub 檔案格式為主,可讀 pdf。
- 沒有雲端上傳。開啟檔案僅能在本地存取。
- 購買書籍與外部文件沒有區隔,散亂在整個 Library。
- 譯點通英漢字典解釋詳細清楚,適合需要翻查字典讀外文書的讀者。
Readmoo app
- app 使用上與自家閱讀器使用上體驗一致,體驗相當不錯。良好美麗的繁體字體選擇、字距、行距、邊距等細緻調整功能,以及翻轉頁面和橫直排文字切換等相當優秀,可以達到不同文章或是中英文的不同需求。
- 英文顯示字體單一,readmoo 以中文顯示為主。
- epub 檔案格式為主,可讀 pdf。
- 可透過手機開啟 epub 檔時選擇 Readmoo app 後,上傳至雲端。
- 外部文件若是透過上傳到雲端,會呈現在文件分類中,可同步標註與閱讀進度,相當不錯,但有檔案大小限制;若是放在內建空間或是 SD 卡上,會另外顯示在各自分類中,與文件分類區隔,最大不便是無法預覽書籍封面與書籍名稱是以檔案名稱顯示。
- 譯點通英漢字典解釋詳細清楚,適合需要翻查字典讀外文書的讀者。
macOS 平台
Kindle app
- 如自家 iOS app,體驗相當良好。
- 可開啟電腦中非保護電子書 mobi 格式。
Kobo app
- 如自家 iOS app 一般,能調整版面、字距、行距與字體依舊有限。
- 無法開啟電腦中非保護電子書。
Readmoo app
- 如自家 iOS app 一般
- 無法開啟電腦中非保護電子書。
💡 三家均無法看到雲端上非購買的書籍,所以無法與其他裝置同步。
目前我做出什麼樣的妥協,來達到較好的體驗?
- 一致性地盡可能地統一在一個平台購買,請慎選你最容易購買到你所需要的書籍,最大量書籍購買來源是哪個平台?
- 尋找你最重視的是什麼體驗?電量、重量、體積、硬體質感、手握感、閱讀一致性、版面調整⋯⋯。
- 書籍平台與閱讀器會隨著你的最新常看的書籍來源流動而改變。盡可能保持單一平台與單一閱讀器,標註與書籤存放保持一致。
我的作法:
- 目前我選擇 Kobo 電子書網站購買。因為它有大量的中文書籍,至少90% 以上我常閱讀的書籍都可在此購買,網站上也常有優惠活動,價位算是較低。因連續購買,也會有週末優惠等活動積點,讓未來的書記費用可以折扣回來。
- 沒有所謂對錯或是正確答案,很屬個人的。我重視的是閱讀上的舒適性,手持感的輕鬆與字體排版的易讀性。因為新購書籍已多半來自 Kobo,所以集中書籍在此平台。Kobo 閱讀器也支援我將大量的為保護書籍內容放入在同一台閱讀器下閱讀。我僅需要適應一台即可。並且有良好的翻閱速度。
較低耗電量,我可以一、兩週才為它充一次電,即便我是個「低電量恐荒者」——電子產品只要電量低於70%就會不安的人,還是可以讓我不用每天或須常充電為它多費心。
- 少量書籍來源來自其他平台時就需要做出取捨。是否回到各平台自家閱讀器來好好讀完此書,或是僅此少數書籍在手機或是平板上來作為閱讀,或是若您還有開放平台閱讀器也可移駕。因為已經集中大部分書籍於單一平台上購買與單一閱讀器閱讀,在做出上述決定時已經做出取捨,所以此妥協也是能夠接受的。因為這樣的跳離並非需要長久忍受的。
閱讀器它不該是個干擾,它僅應該是個載具,作為讓你從書本轉換成電子書時,保持你的閱讀舒適感,並讓你的閱讀流暢性變好的工具。閱讀與使用上都不該為它傷腦筋或是增加負擔。它應該要是不費力的。
其他建議?
- 6吋尺寸的大小與重量,相當適合平日想放在冬天大外套或是隨身包包裡的完美大小,又不喪失閱讀的體驗不致於如手機閱讀般吃力。
- 若看漫畫,至少 8吋以上。甚至可考慮10吋,才能看到跨頁畫作。
- 如果希望能看 PDF 檔案,建議使用 10吋以上閱讀器會有更好的體驗,因為不用一再放大縮小,那很累人與干擾閱讀,也無法看到全篇幅版面。目前我選擇 iPad Pro 11吋來達到此類書籍的閱讀,利用各家 App 或 iBook app,也可使用 GoodNote 等手寫筆記軟體,有快速的翻頁、美麗的色彩、可存取大檔案與快速的檔案開啟,另外還可以觸控筆註解與螢光筆 highlight 重點。
- 目前我是 6吋 Kobo Clara 做大量的閱讀,並搭配 11吋 iPad Pro 透過 iBook app 或 GoodNotes 來閱讀非保護、固定版面格式檔如工具書、食譜,或如果各家平台有購買固定版面的電子書時所用(有時也會在 Macbook 上閱讀,也有各家的 macOS app 或是瀏覽器版)。也可以選擇讀墨 mooink 搭配平板,以滿足各種書籍版面需求,因為可直橫轉換版面真的很吸引人,個人偏愛中文書直排,英文書橫排,或是外國翻譯書偏多英文字詞時偏好橫排。
- 基於我喜歡各家閱讀器的優化體驗甚於 App,所以開放式的閱讀器目前僅觀望。需要一台切換多平台、註記、大版面時會使用平板,需要專注於閱讀和輕便性,我會選擇閱讀器。目前有些閱讀器以支援自家購買書籍可手寫標註。
寫於最後
回歸閱讀的單純性,保持裝置只是輔助的角色。六點重大體驗指標:不干擾、不耗電、一致性、翻閱流暢、背光色溫舒服、註解同步。
不論選擇何種閱讀器、各式 app、平板甚至手機閱讀,最重要的是,要能幫助我們在閱讀上更順暢,並且更輕易地面對「閱讀」這難事,保持不中斷,更願意隨手開始如滑手機般地日常,更沒藉口地讓閱讀成為「習慣」。
能因此讓我們更愛上閱讀,才是閱讀器最大的價值與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