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消費行為的三個覺察

最近消費行為的三個覺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消費真的是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行為。

雖然這幾年陸陸續續接受「極簡」跟「斷捨離」的生活模式,也努力但緩慢地執行中,把書清掉、淘汰不再穿的衣服等,但最近的幾次消費,讓我有不一樣的體會。覺得值得拿出來檢討一番。

第一個是不用錢的好物。

朋友在某個文創商品店上班,員工都有配給一些額度可以免費兌換公司商品,因為他三月底要離職了,金額用不完,就來問我是否有需要的東西。

一開始我並沒有接受,朋友店裡的東西的確都蠻可愛又實用的,有種讓人愛不釋手的觸感。我滿常到他的店裡閒晃,是真的沒有需要的東西。但他們的產品不便宜,能以不用付出代價的手段得到,的確讓我猶豫一番。

隔天我去金瓜石玩,在走了老半天後坐公車回到台北,距離他的店不遠。我那害怕錯過機會的衝動就突然湧上來,我足足猶豫了半個小時,來來回回在店面跟回家的公車站之間徘徊了好幾趟,明明腳已走得疲累但仍然勉強自己去朋友的店。

最後,我還是什麼都沒帶走,還多浪費了兩個小時去圓滿我的衝動。

這件事讓我滿驚訝的,我一直以為我成功克服了對無必要購物的執著,但看來我只是對價格比較敏感,如果是免費也就算了,但「免費又精緻」,真的有難以抵抗的魅力。

第二個,是即期品。

可能是做過淨灘後,對人類所造成的環境汙染非常有印象,也加深了我不能浪費的心態。再加上如剛才所提的,對價錢的在意,導致我現在滿喜歡買即期品的。比如全家五點過後的7折麵包(他們是真的會銷毀),或者家樂福的即期品區,我把貨架上沒吃過、好奇的貨品買回家。雖然真的會使用,但也因此多花了一筆預算(還很容易買到很雷的餅乾)。

這個消費行為真的是好的嗎?探索了未知的可能性,但也對我有點增加負擔了。目前還在觀察,解決辦法可能是少去家樂福,也要隨時衡量每日食物的消耗量。

第三個,是茶包。我發現我會囤積茶包。

我喜歡花茶,跟漢方茶,偶爾也會想換點經典的紅茶或綠茶。前陣子經過農會,也忍不住買了黑豆茶跟牛蒡茶。雖然我對咖啡的消耗量也很大,但對味道沒有執著。茶就不一樣了,以上這些茶飲的香氣都不同,偶爾口乾舌燥就會想喝牛蒡茶潤喉;生理期時就喝漢方茶養氣;興致來了想喝奶茶,就可以沖泡紅茶加牛奶即可;精神太亢奮了睡前就泡杯康福茶。

所以是我的心情太繽紛,導致我必須屯茶來應付各種情況嗎?XD

以上這些消費覺察,是為了方便我自己檢視自己的習慣跟心態。

雖然都只是一點小錢,但並不影響我們去了解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像我就明白我很容易貪小便宜,所以最近買東西就更加目標取向了,也能更精準判斷「想要」跟「需要」兩者的差別。

斷捨離的修練之路還很漫長呢。

avatar-img
Harper的生活觀察日記的沙龍
12會員
45內容數
這裡存放一些我對斷捨離的一些想法,包括生活的改變,跟一些比較私人的心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60歲以後的人生整理學》裡頭有一篇「關於「孤獨」:永井荷風真的是孤獨而死嗎?」,裡頭提到的這位日本老作家,人生經歷過第一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受人景仰,死時獨自一人在家中,衣著完好,存款有兩千多萬日圓。 那時候就有人惋惜說這麼偉大的人,到最後卻是孤獨死的。 作者轡田隆史懷疑這個說法。
新北住家附近有個檳榔攤。 我越常路過這個檳榔攤,就越對僅存在在這個空間的氛圍感到詫異。
最近跟個剛買房子的好友聊天,她很喜歡小動物,周末會去當動物志工,手機打開不是新婚老公的照片,而是狗狗照片。 我就好奇問她,會想要領養動物嗎?
今年開始嘗試住青年旅館。 改變的契機,是什麼呢?
根據讀冊的紀錄,我去年上架了266本書。2022年新的開始,想來整理總心得。 附上我這幾年為了清書而突飛猛進的閱讀量 如果從2017年開始算,含漫畫跟書籍,我應該丟了有1000本書,花了將近5年的時間。
昨天下午四點,去公園散步。 我很喜歡大安森林公園,因為我很喜歡樹。
《60歲以後的人生整理學》裡頭有一篇「關於「孤獨」:永井荷風真的是孤獨而死嗎?」,裡頭提到的這位日本老作家,人生經歷過第一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受人景仰,死時獨自一人在家中,衣著完好,存款有兩千多萬日圓。 那時候就有人惋惜說這麼偉大的人,到最後卻是孤獨死的。 作者轡田隆史懷疑這個說法。
新北住家附近有個檳榔攤。 我越常路過這個檳榔攤,就越對僅存在在這個空間的氛圍感到詫異。
最近跟個剛買房子的好友聊天,她很喜歡小動物,周末會去當動物志工,手機打開不是新婚老公的照片,而是狗狗照片。 我就好奇問她,會想要領養動物嗎?
今年開始嘗試住青年旅館。 改變的契機,是什麼呢?
根據讀冊的紀錄,我去年上架了266本書。2022年新的開始,想來整理總心得。 附上我這幾年為了清書而突飛猛進的閱讀量 如果從2017年開始算,含漫畫跟書籍,我應該丟了有1000本書,花了將近5年的時間。
昨天下午四點,去公園散步。 我很喜歡大安森林公園,因為我很喜歡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