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的保护神——闪光鹦鹉鱼(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上世纪末,印度海域曾发生过珊瑚大面积死亡的事件,数十年后,国际海洋保护组织两次进入这一海域进行海底考察。科研人员惊喜的发现,原本死亡的珊瑚礁大部分已经复育成林,并依旧在缓慢且顽强地生长,而创造这种奇迹的竟然是一些极为珍稀的鱼类——闪光鹦鹉鱼。

这是一些极为美丽的生命,在茫茫大海中,显得并不醒目,却在重建珊瑚礁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让科学家惊喜的是,在它们的身上还许多不为人知的神奇秘密……

raw-image


毁灭与重建

闪光鹦鹉鱼大概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鱼类之一,它们周身覆盖这华丽的蓝色条纹外衣,与身体融合在一起的嘴巴,俏皮地凸起,宛如鹦鹉的嘴喙。上下颚几排尖锐的小牙齿排列极为紧密,形成锯齿状锋利的板。随着情绪的变化,它们还会不断地闪现出亮粉、黄、蓝、绿等绚丽的颜色。

闪光鹦鹉鱼体型较大,不同于其他生活在珊瑚礁中的热带鱼类,它们平均体长达四五十厘米,怀孕的雌鱼可达留的65厘米,而且硕大的鳞片熠熠闪烁,使它们显得极为醒目。它们的栖息地和觅食场所都是活珊瑚聚集的浅水区,因此潜入海底的科研人员,很容易发现它们的行踪。

阳光灿烂的午后,在碧蓝澄澈的海面下,珊瑚丛如同水下的热带雨林,姹紫嫣红,美得令人眩目。但也就是这是,清澈的海水中往往会出现恐怖的“沙尘暴”,并伴随着一阵阵轰隆声,如同野牛在草原上奔跑,又似乎发生了海底地震。

其实什么都不用担心,声音和沙尘都来源于一群闪光鹦鹉鱼。它们正在香甜地吞食着一片非常茂盛的珊瑚林。这片珊瑚林位于海底二十多米处,已经进入极盛期,这时的珊瑚虫肥大壮硕,这正是闪光鹦鹉鱼最喜欢的美食。它们用特殊的板状牙齿,将珊瑚虫连同其骨骼一同啃下,然后用咽喉齿磨碎吞入腹中。闪光鹦鹉鱼的咽喉齿不像门牙那么锋利,已经演变为条石状,可以将坚硬的珊瑚磨得粉碎。巨大的咀嚼声磨砺声连成一片,嚼碎的珊瑚在海水中扬起微细的沙粒。

闪光鹦鹉鱼过着群居的生活,每个族群由十几个至数十个成员组成,其中大多数是带有醒目斑纹的棕红色的雌鱼,只有一条最为壮硕也最为艳丽的雄鱼,既是鱼王,也是雌鱼们共同的丈夫。鱼王的体长足有五六十里米,体重大约30公斤,它的周身为深蓝色,躯干及尾部的鳞片布满橘红色的斑纹,背鳍及臀鳍为深绿色。在鱼群中显得威风凛凛,而且份外格外醒目。鱼王在觅食的同时,还要担任警戒任务,不断地在鱼群附近巡视。

因为食物是坚硬的珊瑚,闪光鹦鹉鱼总是细嚼慢咽,那样子认真而虔诚,进食时间也十分漫长。每次进餐,大约会持续三四个小时,鱼群游过之处,一根根珊瑚枝条的顶端被切掉,露出白色的断茬。闪光鹦鹉鱼领地意识很强,在进食过程中,经常为了抢占食物彼此挤撞着相互打斗,战胜者可以获得最美味的食物,而失败者就要到旁边另找地盘。

进食结束,鹦鹉鱼开始在珊瑚林中快乐地游弋。它们借助上升的水流,扶摇而上,随后又轻盈的扎向海底,色彩绚丽、闪闪发光的鳞片如同珊瑚林中绚烂的烟花。这是闪光鹦鹉鱼的进餐后运动,这样利于它们更好地消化体内的食物,它们特殊的消化系统,可以充分吸收珊瑚中有营养的物质,然后将珊瑚的碎屑排除体外。

千万别把闪光鹦鹉鱼当成破坏分子,据科研调查,它们只吃盛极而衰的珊瑚林,啃掉衰老的珊瑚,使得新生的珊瑚能得到更多的阳光和营养,更加健康迅速地成长。每条闪光鹦鹉鱼鱼每年可以吃掉2-6吨的衰老的珊瑚,同时排出幼滑的沙粒,加速了珊瑚碳酸盐的再释出,在促进珊瑚更新和自然界物质有机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别看闪光鹦鹉鱼在觅食时你争我抢,危险来临之时,却能展示出很强的“团队意识”。闪光鹦鹉鱼一向以团结互助著称,当一条鱼受困,其他伙伴甚至会一同上前,努力将它解救出来。

由于闪光鹦鹉鱼的觅食场所大都位于浅海,人类投设的陷阱也无处不在。鱼群捕食或嬉戏的时候,经常会有同类被拖网挂住。这时鱼群立即躁动起来,它们各个跃跃欲试,想去拯救落难的同伴。这时鱼王往往表现出了沉着冷静的领袖风范。它拦住鱼群,独自游到拖网附近。拖网随着洋流不停地浮动,鱼王也随时面临被挂住的危险。它一边躲闪着针钩,一边寻找救助的方法。它顺着水流径直游到受难的妻子身边,以很快的速度将鱼线咬断,与雌鱼一起迅速下潜,在拖网再次被冲回之前,成功摆脱了危险。

夜晚即将到来,刚刚从惊吓中恢复过来的鱼群开始逆流而行,它们要回安全的深海珊瑚树中休息。强大的水流让跟踪拍摄的科学家体力不支,但健壮的闪光鹦鹉鱼却毫不吃力,它们轻盈地就顶着大水流左右摆动,逐渐游向更远的海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七月流火的沙龍
13會員
116內容數
七月流火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8/22
春夏秋冬是自然的季节,也可以是人生的四季。一直认为,五十多岁而已,我不过刚刚入秋,离冰封雪掩还很远。直到几天前得到的消息,感受到从未有过的震惊与悲伤。 她曾经是我的编辑,也是二十多年的老友。一个极聪明、极能干,且漂亮的女人。她走路很快,像风,说话也很快,连约稿也总是不容分说的,总让人无力拒绝。
Thumbnail
2022/08/22
春夏秋冬是自然的季节,也可以是人生的四季。一直认为,五十多岁而已,我不过刚刚入秋,离冰封雪掩还很远。直到几天前得到的消息,感受到从未有过的震惊与悲伤。 她曾经是我的编辑,也是二十多年的老友。一个极聪明、极能干,且漂亮的女人。她走路很快,像风,说话也很快,连约稿也总是不容分说的,总让人无力拒绝。
Thumbnail
2022/06/04
这对恋人无师自通地掌握了“救命奇招”,逃脱了死神的魔爪。而真正创造这一奇迹的,是沸腾的爱。
Thumbnail
2022/06/04
这对恋人无师自通地掌握了“救命奇招”,逃脱了死神的魔爪。而真正创造这一奇迹的,是沸腾的爱。
Thumbnail
2022/05/03
疫情的缘故,朋友已三年没有回国,对家乡的父母有太多牵挂。透过视频看到父母头上的白发,偶然打开一张故乡的照片,都会哽咽。 前两天,她与母亲通话,却狠狠伤心了一回。 母亲说为她付了某某某新婚的份子钱,她一头雾水,问,某某某是谁啊。 忍耐了十几分钟,她还是爆发了。 她说,爸妈,人和人之间简单点可以吗?
Thumbnail
2022/05/03
疫情的缘故,朋友已三年没有回国,对家乡的父母有太多牵挂。透过视频看到父母头上的白发,偶然打开一张故乡的照片,都会哽咽。 前两天,她与母亲通话,却狠狠伤心了一回。 母亲说为她付了某某某新婚的份子钱,她一头雾水,问,某某某是谁啊。 忍耐了十几分钟,她还是爆发了。 她说,爸妈,人和人之间简单点可以吗?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海底的肉食性魚類,口內有銳利而且朝內傾斜的長牙☠ 身體無鱗,在頭體上方及體側邊緣均有大小不一的皮質突起。 另有一支由前背鰭演化而成的發光釣竿,釣竿頂端有上百萬隻的發光菌,狀似小魚,會發出亮光,吸引小生物成為它們的食物。 大多生活於深海,雌魚比雄性大數十倍至數百倍,雌性會放出特別的氣味吸引在暗不見光
Thumbnail
☠海底的肉食性魚類,口內有銳利而且朝內傾斜的長牙☠ 身體無鱗,在頭體上方及體側邊緣均有大小不一的皮質突起。 另有一支由前背鰭演化而成的發光釣竿,釣竿頂端有上百萬隻的發光菌,狀似小魚,會發出亮光,吸引小生物成為它們的食物。 大多生活於深海,雌魚比雄性大數十倍至數百倍,雌性會放出特別的氣味吸引在暗不見光
Thumbnail
上世纪末,印度海域曾发生过珊瑚大面积死亡的事件,数十年后,国际海洋保护组织两次进入这一海域进行海底考察。科研人员惊喜的发现,原本死亡的珊瑚礁大部分已经复育成林,并依旧在缓慢且顽强地生长,而创造这种奇迹的竟然是一些极为珍稀的鱼类——闪光鹦鹉鱼。 毁灭与重建
Thumbnail
上世纪末,印度海域曾发生过珊瑚大面积死亡的事件,数十年后,国际海洋保护组织两次进入这一海域进行海底考察。科研人员惊喜的发现,原本死亡的珊瑚礁大部分已经复育成林,并依旧在缓慢且顽强地生长,而创造这种奇迹的竟然是一些极为珍稀的鱼类——闪光鹦鹉鱼。 毁灭与重建
Thumbnail
深海世界的奇妙居民們|念廣聊吧 大家好,我是念廣,今天想聊深海世界的奇妙居民們。深海因為有壓力、寒冷、或無光等嚴峻的生存條件,因此人類不易探索,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慢慢可以進入到深海去做研究,便發現了各種為了適應環境而樣貌特別的生物。
Thumbnail
深海世界的奇妙居民們|念廣聊吧 大家好,我是念廣,今天想聊深海世界的奇妙居民們。深海因為有壓力、寒冷、或無光等嚴峻的生存條件,因此人類不易探索,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慢慢可以進入到深海去做研究,便發現了各種為了適應環境而樣貌特別的生物。
Thumbnail
如果你曾經接受任何注射,就欠這個海洋生物一句感謝。
Thumbnail
如果你曾經接受任何注射,就欠這個海洋生物一句感謝。
Thumbnail
在普吉特海灣釣鯊魚遇到意外的驚喜!?(´⊙ω⊙`)
Thumbnail
在普吉特海灣釣鯊魚遇到意外的驚喜!?(´⊙ω⊙`)
Thumbnail
即使缺少鱗片、沒有牙齒,神祕的突變怪鯊仍頑強的在逆境之中存活了3年!
Thumbnail
即使缺少鱗片、沒有牙齒,神祕的突變怪鯊仍頑強的在逆境之中存活了3年!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