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0日,法國總統大選登場。在第一輪投票中,現任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以4%差距,險勝極右派候選人雷朋(Marine Le Pen)。兩人將在24日的第二輪選舉中再次對決。對此議題,台北論壇基金會於4月15日邀請到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政治學系莫內講座教授蘇宏達,以及台灣前駐法國及比利時副代表薩支遠,就「法國大選、歐洲安全、歐盟未來」為題發表演講,探討法國未來政局,與歐洲安全前景,活動主持人為台北論壇基金會執行長楊永明。此為系列報導第一篇(共二篇)。
法國的四大政治特色
蘇宏達指出,若有訂閱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的讀者,便可發現,近兩期封面主題都是「一定要贏」,前一期是烏克蘭,這一期是法國的馬克宏,可見世界都很關注法國選舉。蘇宏達引用法國人常講的一組詞,「La France dans le monde」,意指法國在世界上的位置,蘇宏達表示,法國面積約有55萬平方公里,是台灣的17倍,其實並不算大;從國內生產毛額(GDP)來看,法國數據約為3兆美元,相較之下,美國數據高達20兆美元,中國大陸有17兆美元,德日也都在5兆美元左右,故法國成績並不特別突出。
但蘇宏達也指出,法國有四大特色。第一,法蘭西殖民帝國瓦解之後,法國仍保有許多海外領土與屬地,且大多分布在印太地區及南太平洋,遍及五大洲。在歐洲諸多國當中,法國是唯一在印太地區保有領土並駐軍的國家,其也屢屢強調此點,認為自己可在印太戰略中扮演角色。此外,法國也是全世界專屬經濟區(EEZ)最大的國家,涵蓋面積高達1,169萬平方公里,第二名的美國約有1,135萬平方公里。因為這個原因,法國在面對2016年的南海仲裁案時,態度異常謹慎,因其也有不少海外島嶼,南海仲裁案的判決不見得對其有利。
第二,因法國過往的殖民歷史,法語集團多達29國,是非常龐大的存在。同時,法國也透過經濟、文化以及軍事力量的援助,領導了包括法語集團在內的多個國家,例如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West African CFA franc,又稱西非法郎),便是倚仗法國的支持。上述集團在國際組織中,往往會跟隨法國投票,每次大約都能貢獻25票到30票的數額,增加了法國的國際政治話語權。
第三,法國的政制相當特別。在政黨隨時間變化,不斷增生、分裂、重組的情況下,半總統制、兩輪投票制的出現,維持了法國的政治穩定。如今政治學界要研究「半總統制」的可行性,往往都要引用法國的例子來佐證,若沒有法國存在,恐怕「半總統制」的正當性就會銳減。
至於法國為何會發展出半總統制,蘇宏達指出,法國堪稱「政治制度的實驗場」,各種制度都實驗過,包括總統制與內閣制,但結果都功敗垂成。總統制在法國的實踐最後走向獨裁,與美國經驗不同,蘇宏達補充,美國總統制能成功的關鍵,在於美國立國的小政府、地方分權精神,故中央行政權本來就受到限縮,沒有國營企業的存在,總統權力再大,也不能凌駕社會之上;但同樣實施總統制的巴西,便出現獨裁問題,因為總統掌握了國營企業,此點法國亦然。
而實施內閣制時,因為多黨林立的不穩定性,導致法國無法產生有力的中央政府,被許多法國人認為是導致二戰戰敗、1958年撤出阿爾及利亞的原因之一,即內閣制下難有強大的國家,內閣制也捍衛不了國家安全,故才會有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的再回歸,以及半總統制的出台。
第四,蘇宏達表示,法國外交戰略的設計,是「在歐洲事務上與德國並肩,在全球事務上與英美爭鋒」。其指出,法國自視世界大國、歐洲大國,不僅是核武俱樂部的成員,也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成員;而德國只是「復興中」的歐洲大國,法國雖會在歐洲事務上與德國合作,包括歐盟與歐元議題,卻不會在面對全球事務議題時,還把德國當作平等的合作夥伴。
蘇宏達提到,法國的外交目標是成為世界一級的國家(Quest for the first rank),其內涵未必是要與美國平起平坐,也不一定要成為超級強權,而是要在國際事務上擁有發言權,任何重要議題,各方都必須詢問法國的意見。法國政壇不分黨派,皆奉此為外交政策的核心目標,從戴高樂至今都沒有變。這就是為何馬克宏要在俄烏衝突上積極表現、展開協調的原因。
「三足鼎立」的自我定位
蘇宏達進一步指出,冷戰時期,法國便有一種「三足鼎立」的自我定位:我們法國與歐洲,是位處美國與非西方之間的存在。故法國對美國的態度,向來是結盟而不扈從,這也是戴高樂何以在1966年退出北約軍事組織的根據,也就是法國確實需要聯盟,但在平日不允許北約將領來指揮法國軍隊。
蘇宏達提到,當時有人反問戴高樂,「若蘇聯紅軍攻打法國怎麼辦?」戴高樂也表示,不用擔心,一來美軍駐紮在德國,便是形同保護法國。戴高樂認為,最高明的戰略安排,就是讓盟軍駐紮在別人家裡,卻又能保護自己,畢竟紅軍打來,總是要先越過德國,才能打到法國。
二來,法國擁有核子武器,且發展核武的同時,也發展中程彈道飛彈,射程都是1,000公里左右,恰好就是巴黎到柏林的距離。意思就是,只要蘇聯從波蘭或柏林出兵向西打,進入德國領土,法國便啟用戰術核武「保護德國」,但實際上是要一次解決2個敵人:將核武打到德國領土,既消滅紅軍,也把德國打啞,這就是戴高樂當時的策略。
蘇宏達指出,德國前總理艾德諾(Konrad Adenauer)也曾問過戴高樂,為何法國飛彈總是中程的,戴高樂當然回答:「為了保護德國。」但其目的還是想要「一石二鳥」。蘇宏達也補充,法國的核武戰略還有一要點,那就是「首先使用核武」,用「以小博大」的姿態來嚇阻核武大國,只要紅軍一向西行動、進入德國,法國便會動用核武,「就賭你跟不跟」。
蘇宏達進一步表示,法國「三足鼎立」的戰略設計中,也包括將自己打造為美國與非西方之間的「橋樑」。過去所謂非西方,大體是指蘇聯,如今則是中俄。1964年法國與「中華民國」斷交,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便是希望在法蘇和解前,先把中國拉入相對親近西方的地帶,也就是在敵人(蘇聯)的後方製造新敵人(中國),好讓敵人(蘇聯)降低對自己的敵意。
蘇宏達指出,這種概念其實跟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對德國的態度非常類似,也就是盡一切所能,避免德國的統一與坐大。蘇宏達揭露,密特朗其實曾與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合作,要阻止東西德統一,後來眼見民族主義浪潮難擋,戈巴契夫也權力不穩,便開始籌組建立歐盟,為的也是淡化德國在歐洲的政治角色。
極左與極右的崛起
回到法國總統第一輪選舉結果,蘇宏達表示,就意識形態區分,中間偏右(也有人認為其屬中間偏左)的馬克宏獲得27.8%的選票,極右派的雷朋獲得23.1%的支持,極左派的梅朗雄(Jean-Luc Mélenchon)則獲得21.9%的票數。
蘇宏達分享,自己曾至法國極左與極右群體的集會周遭觀察。極左集會的人種組成相對多元,看到身為華裔的蘇宏達,態度非常親切,並積極遊說其投給梅朗雄,把梅朗雄描述為救世主,「如果不投他,法國完蛋、歐洲完蛋,世界也沒救了」;極右集會的現場氛圍則較肅殺,蘇宏達即便未進入會場,只在附近觀察,集會者都會帶有敵意的問:「你哪裡來的?來這裡做什麼?」
蘇宏達指出,梅朗雄的得票率上升,代表了傳統社會黨(左派)的弱化。社會黨曾是法國執政黨,此次卻只取得1.7%的選票,從其底下分裂出去的綠黨,歸屬左派陣營,也只取得4.6%的選票,兩黨相加不過6.3%;而傳統戴高樂留下的共和黨(右派),此次得票率也非常慘淡,只有4.8%。此次選舉結果顯示,法國左右兩大執政黨都在急速弱化,而大幅成長的極左派與極右派,此次都拿到30%左右的選票,兩派皆訴諸「仇恨」與「對立」,對法國未來的政治生態將是不穩因子。
蘇宏達指出,極右派動員群眾仇恨的基礎,是「族群」與「種族」。雷朋的父親亦為極右領袖,阿爾及利亞戰爭退伍軍人出身的他,曾在集會時講出一句名言:「法國有多少失業人口?300萬;法國有多少移民?300萬!」台下便群情激憤高呼:「趕出去!趕出去!」這便是政治動員的典型模式,動員方給出上聯,並引導被動員方自己給出下聯。
蘇宏達表示,當然法國也曾大力掃蕩非法移民,例如出動警察包圍非法移民聚居地,並將其強制遣返,但非法移民也很知道怎麼應付,例如在被送到登機口時,便大聲高呼「我有炸彈」,航空公司只能拒載,此外也有不少左翼法國人,會集體阻止遣返非法移民。蘇宏達提到,法國極左派的動員基礎,便是「階級對立」,用台灣的例子來講,便是「有人住帝寶嗎?有」,「但為何我們沒有住帝寶?」類似這種情境。
蘇宏達總結,在第一輪選舉中,極右派與極左派各拿下了近30%選票,兩邊加總起來將近6成。2017年法國大選時,馬克宏拿下66.1%的選票,雷朋拿了33.9%,此次或許會接近這種結果,但極左與極右意識形態的升高是非常危險的,雷朋的父親過往與席哈克(Jacques Chirac)對決時,只拿到了17.8%的選票,如今女兒雷朋已經能拿到30%以上的選票,未來即使馬克宏連任,法國的政治恐怕也會不穩。6月法國即將舉行國會大選,也就是下議院選舉,目前馬克宏領導的執政聯盟握有過半席次,但此次可能選舉後,席次可能會下滑。
馬克宏的前路
蘇宏達認為,馬克宏在第二輪選舉中出線機率較大,其也由此提出對馬克宏的幾點觀察。
首先,蘇宏達認為馬克宏是「非常法國的精英」。所謂「法國精英」具有以下四大特點:第一,有「Grand Nation」情結,認為法國曾經輝煌,只是現在比較倒楣,所以才會被英美壓制;第二,崇尚大計畫,例如沙柯吉(Nicolas Sarkozy)就曾認真提出所謂「地中海聯盟」,雖說在難民危機時,這個聯盟一點用都沒用,但沙柯吉確實很認真在提;第三,具有全球事務野心;第四,不滿被德國超越,畢竟歐債危機爆發前,德法在歐洲的互動向來是「法國出頭,德國出力」,但現在情勢顛倒;第五,具有強烈的地緣政治概念。
其次,蘇宏達表示,馬克宏是非常親歐洲的領袖,強調歐洲必須要進一步整合,特別是國防的整合,且認為歐洲必須保持對美國的自主性,才能立足於世界。
第三,蘇宏達指出,馬克宏重視布局與發展,認為俄羅斯對法國而言是「某種潛在可以牽制德國的一個合作夥伴」,故在此次俄烏衝突中,其對外表現便不如美國強硬,因為「拉俄制德」向來是法國地緣政治的重要考量。
第四,馬克宏是第一位公開談論法國1958 年以前,於阿爾及利亞殖民並犯下戰爭罪行的總統,此議題是法國社會的長年禁忌,但馬克宏願意提,顯示他是一個自由主義者。最後,蘇宏達引用德國前總理梅克爾對馬克宏的評論,「他很聰明,但實在鋒芒太露了。」
而綜合上述對馬克宏的人格特質分析,蘇宏達總結,馬克宏若連任,將會設法疏離德俄關係。其次,其將開始推動歐洲國防整合,再來則是強化法國在印太地區的作為,但當然這必須等俄烏情勢緩和後,才有餘力這麼做。蘇宏達指出,馬克宏政府也在二月時宣布一項中法共同開發計畫,這是第一個由歐洲國家政府公開協力,以第三方的概念提出的共同開發、共同援助的計畫,經營非洲是雙方合作的一大重點。故未來法國的對華政策,也非常值得關注。
原文發表於2022/4/19《多維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