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世界時刻關心戰況進展。開戰第一天,俄軍攻勢閃電行進,予人現代化軍事衝突之感,勝負揭曉或將以「小時」計;然而伴隨烏克蘭拒不屈服,俄軍推進緩慢,人們對衝突的結束預期回落至以「日」計算;此後戰況未有顯著突破,「談打交織」成為常態,外界對結果的預期又回歸傳統戰爭模式:以「週」計算。但即便如此,由於北約各方不願正式派兵協助,烏克蘭眼下喪失了戰場主動,雖能固守,卻極難長期抗阻俄軍。
而在正規軍事衝突外,諸如「亞速營」(Azov Battalion)等極端組織也進入人們視野,其在烏東的長年暴行,成為普京(Vladimir Putin)發兵烏克蘭的兩大口號之一:「去軍事化」與「去納粹化」。而今次衝突上演的「民防」與「巷戰」場景,亦在台灣引發熱議。針對俄烏衝突的軍事議題,《多維新聞》採訪到任職於湖北黃岡師範外國語學院,專研抗日戰爭、近代中外軍事合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王立本教授,剖析戰況發展與前景,此為系列專訪第一篇(共二篇)。
多維:2022年2月24日俄烏戰爭爆發前,俄軍已在烏克蘭邊境兩次陳兵,但當時各界普遍判斷俄羅斯不會發兵入侵,故普京正式宣布行動後,全球震驚不已。您認為促成俄羅斯動武的關鍵為何?此次軍事行動計畫,最早可能在何時成形?
王立本:這一次俄羅斯出兵烏克蘭,確實出乎全世界大多數專家的預期。大家預期俄羅斯主動開戰的可能性不高的主要原因,還是出於對俄羅斯本身整體國力的認知。人們認為這個國家經過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後,已經受到一定程度的經濟制裁,近5、6年來狀況不佳,故應不會在還需與歐洲維持油氣交易、維持本身經濟需求的當下,大膽開戰,因為這勢必會招致西方世界更大規模的制裁予抵制。
我個人認為,會讓普京選在這時動用武力的主要原因,是他看不到烏克蘭有放棄加入北約的跡象;拜登(Joe Biden)上台後,布林肯(Antony Blinken)甚至出訪基輔,這加大了俄羅斯的焦慮。或許是因為上述原因,讓普京研判不在這個時候出手,萬一未來烏克蘭真的加入北約,俄羅斯將更陷被動。
如果由比較長遠的視角來看,很可能2014年順利佔領克里米亞以及支持烏克蘭東部親俄民兵勢力逐漸壯大之後,莫斯科就已經做好了全面開戰的計劃。
多維:衝突持續至今已將近1個月,不知現在戰況如何?您認為俄軍與烏軍誰較佔優勢?
王立本:以台灣現在主流媒體的報導來看,似乎烏克蘭屢屢挫敗了俄羅斯的進攻。但實際上開戰到今天將近一個月的時間,俄羅斯已經成功光顧了在烏克蘭東部的佔領區,而且也幾乎將烏東與烏南兩塊連成一片。對於基輔周圍也形成半包圍圈,所以俄羅斯在軍事上還是有明顯的優勢。然而烏克蘭的軍人至今還能頑強抵抗,也是很讓人敬佩。
目前主要的作戰,是集中在馬里烏波爾(Mariupol)以及哈爾科夫(Kharkiv)這兩座城市的爭奪。前者是要將烏南、東徹底打通,形成一個完整的佔領區,看起來也快要做到;後者是東部最大的工業城市,也是一作有象徵性的歷史城市,如果拿下基本上東部的作戰可以說宣告完成。我個人判斷,俄羅斯將會在這兩個戰場取得完全勝利後,才會開始真正進攻首都基輔。
多維:此次軍事行動,亦是對俄軍多年軍改的成效檢驗。單就軍事的戰略與戰術層次來看,不知您認為俄軍此次表現如何?
王立本:首先以戰略層次來看。這一次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軍事行動之所以進展比一般預期要緩慢,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是因為投入在廣大東部、南部戰場上的俄軍,總共只有19餘萬左右,另外大約還有4萬東部民兵。總體來說,在烏克蘭這般廣大遼闊的戰場上,前述作戰人員的數額並不算多,而且又分散在三個戰場之中,兩種原因相疊加,使得俄軍的進攻比較沒有重點。
第二,我們可以清楚看到,以過去俄羅斯軍隊所擅長的裝甲部隊大縱深突破來看,如果開戰之初,裝甲部隊就直接從白俄羅斯切入烏克蘭西部的戰略城市利沃夫(Lviv),砍斷烏克蘭與西歐地區的聯絡,對首都基輔形成一個大包圍圈,那麼今天的戰局可能就會是完全不同的景況。而俄羅斯之所以沒有這樣做,我個人研判,恐怕還是出於政治原因,因為如果這樣做雖然可以圍起大包圍圈、取得戰場優勢,但也會切斷來自西歐的人道物資供應,也會有大量難民無法逃走,平民的傷亡會非常大,可能會對莫斯科形成非常巨大的政治壓力。
另外,我們可以看到,俄羅斯在這場戰爭當中還是動用了不少精密武器,包括小型的戰術彈道飛彈,與一部分的巡弋飛彈,以精密制導的方式對烏克蘭重要的軍事以及城市內目標進行打擊。但是總的來說,俄羅斯在使用的數量以及精準度上還是不如美國,無人機的數量也不多。此次俄軍還是比較偏重於過去的傳統作戰方式,以武裝直升機以及裝甲部隊立體掩護向前突進。
原文發表於2022/3/21《多維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