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緣起
話說去年出版《無差別愛人》電子書之後,女兒嚷著要看,而我發現那本小說完全不適合她看啊。小說很沉鬱,也殺了很多人,無論如何也不是適合孩子看。
事實上,我寫《無差別愛人》時,一路寫一路心情低落,因為那是不折不扣的悲劇,而寫悲劇原來這麼痛苦。
於是,我在想,下次再寫長篇,我要寫一本適合孩子看的輕鬆小說(不,那不是兒童小說,雖然我曾經寫過一篇兒童小說,但實在不是我擅長的題材),然後在無心插柳之下,《都是那些傳說》誕生了。
說是無心插柳,因為最初的最初,我只是想寫短篇小說,根本沒想過會寫成長篇小說。
2021年,我為自己訂下一個月寫一個短篇小說的目標。
當時我大概有五個古怪念頭的小說構思,說是古怪念頭,就是沒有現實基礎的奇幻想像,好像有一個手機應用程式可以讓你知道明年今日發生甚麼事,好像有一個小孩所作出的選擇都是最好的選擇,好像有一杯酒讓人喝下後可以有勇氣說出心底話,好像有一輛車會讓車主發達卻也伴隨著家庭破碎的後果,好像一間公司會為失戀的職員提供失戀假期等。
不過一切構思其實由我在餐廳吃飯時遇到一個朋友開始,當時我見到這個朋友時,突然想到許多時我們在餐廳吃飯遇到熟人,那個熟人可能默默替我們結賬(或我們替熟人結賬),然後我心念一轉,替熟人結賬不奇怪,但有可能會替全餐廳的人結賬嗎?如果真的有人這樣做,而且持續這樣做,這大概會成為「都市傳說」吧。
當「都市傳說」這個念頭產生後,就想到可以跟我之前有古怪念頭的小說構成「都市傳說」系列啊。
那時候還只有數篇小說的構思,只是覺得可以成為一個系列,還沒想過能演變成長篇小說。
我寫的第一篇就是〈經常請吃飯的陌生人〉,當時只是拿著請吃飯這個點子,要如何寫成小說呢?最後我採用了記者追查事件的角度,有了記者的角色,我突然想到可以用記者穿梭於不同的故事之中,於是系列進一步成形。
最初的構思全部都是我自己的古怪念頭,後來寫〈賜你勇氣的夢幻酒〉時,寫著寫著竟然變了通靈,而且我越寫越開心,因為這是我本來感興趣的題材啊,然後直接將這個通靈故事抽出來,寫成〈召喚靈魂的照片〉,既然滲入了不是單純我自己構思的靈異元素,那也可以加入更多我喜歡的奇幻元素啊,如是者「都市傳說」系列的故事越來越豐富,篇幅足以成為長篇小說,於是我便朝著長篇小說這個架構再構思,用梅花間竹的形式編排完全屬於我構思的小說以及坊間早已有的傳說,像是通靈、平行世界等。
因為覺得好玩,越想越多,最後竟然發展出12個故事,我便想到用月份來為每一篇小說排列,於是〈經常請吃飯的陌生人〉變成〈一月,經常請吃飯的陌生人〉,故事以一個月的進度開展,如是者一直寫到〈十二月,終結遺憾的書店〉。為了讓小說更完整,在十二個月之外,另外又安排了序章和終章。
有心寫成長篇小說之後,便讓人物之間有更多呼應,也加入一點伏線,就這樣,我在無心插柳的情況下,寫成了《都是那些傳說》。
寫作過程
寫《都是那些傳說》的過程愉快又任性。
說是愉快,因為大部分的故事都是輕鬆的故事,寫的時候心情自然愉快。
說是任性,因為我幾乎只是憑著一個點子便開始寫,然後一路寫一路構思劇情發展,所以在寫作過程中,我既是作者,也是讀者,我是抱著我也想知道下一步會發生甚麼事的心態在「寫/看」小說。
這過程好玩,也讓我寫得輕鬆一點。
因為按照以前我寫長篇小說的習慣,我是連每一節的情節也構思好才動筆,而照著構思好的情節寫作,有時會覺得自己只是在「執行」,而不是在「創作」,雖然明明一開始構思情節時就花盡力氣。
這次一路寫一路構思的過程算是一種新嘗試,也許未盡完善,因為並非精密構思下的作品,有時顯得太率性,有沒有可能寫得隨意又結構緊密呢?大概要再努力改進才行。
改稿的必要
幸運地,《都是那些傳說》也獲得鏡文學編輯的垂青,成為鏡文學的簽約作品。
編輯看完初稿後提出許多修改意見,譬如其中兩個故事要大改,譬如某些情節可以再豐富一些,最初我擔心自己無法配合對方的要求修改,後來我索性放棄那兩個故事再構思全新的內容。
當我配以新內容,再按編輯意見豐富了某些情節後,才發現整體效果真的比原來的版本好太多了,所以我是真的有所得著,有時候作者會對自己的作品有盲點,編輯能以客觀的角度審視作品,提出完善小說的修改意見,讓小說變得更圓滿。
於是,才有了現在這個版本的《都是那些傳說》,每章都是獨立的故事,但組合起來就是一個整體的長篇,你可以挑自己喜歡的故事看,當然也可以從頭開始追看,這樣故事脈絡會更清晰。
故事大綱
身為生活風格雜誌《綠洲》的實習記者,20來歲的葉巧晴負責以都市傳說為主的專欄,不僅追查各種奇人怪事,也親身遇上許多神秘事件,例如能準確預測「明年今日」的應用程式、遺失物品背後的奇幻組織、逆齡生長的美魔男女、經常請客人吃飯的陌生人,還有平行宇宙、前世今生、交換靈魂、起死回生……這些傳說究竟是真有其事?還是人們誇大其辭?
葉巧晴將穿梭各個都市傳說之間,一探背後的玄妙際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