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閱讀英語媒體,會看出與華語世界不同的敏感和風潮。例如,Kiev和Kyiv,前者俄羅斯發音,後者烏克蘭發音,在華語都是「基輔」,看不出裡頭的政治動員。這篇簡單筆記三項:烏克蘭、基輔和莫斯科。
The Ukraine/ Ukraine
一般涉及政治抬頭的國名,會加the,例如the United States或the Republic of China。Ukraine即烏克蘭全名,語法上不必加the。
2014年俄羅斯入侵克里米亞前,仍有部分英語媒體會寫為the Ukraine。
1991年獨立前,烏克蘭全名Ukrainian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屬蘇聯一員。
普丁入侵時大談俄羅斯-烏克蘭本一家,英語世界也對用辭警戒敏感,現在都只稱Ukraine。
語言學者Kathryn E. Graber還指出一點,在俄語有na Ukraine 和 v Ukraine的差別。na類似英語的in the,v類似英語的in。前者用在地方,後者用於政治實體,例如v Germany。普丁關於烏克蘭談話裡,會用na Ukraine,因為不承認烏克蘭主權。轉譯到英語就是in the Ukraine。
若不是旁邊有個否定其主權的強國,這些大概不是問題。
華語世界沒有經歷這層變化。不過,這裡經常被稱「台灣地區」,應該也是心有戚戚焉。
Kyiv/ Kiev
2月戰事前,讓有英語媒體沿用蘇聯時期,俄羅斯化的拼法/讀音Kiev。戰事後,紛紛改用烏克蘭拼法/讀音Kyiv,以示支持烏克蘭。
1990年代中期,烏克蘭官方就確定用Kyiv拼寫,但國際英語社會卻是直到2014年克里米亞戰爭,才意識到這回事,且到2019年,主流媒體如美聯社(AP)、BBC等才跟進使用。
改用烏克蘭語拼寫是被視為烏克蘭國族建設的一部分。
2016年,政府也提出一系列去俄羅斯化的地名修改。
棄Kiev用Kyiv,不僅在英語世界發酵,包括韓國(棄키예프改用키이우)和日本(棄キエフ用キーウ)也配合跟進。
使用已久的華語「基輔」自然是按Kiev而來,但文字與羅馬拼音不同,很難找出準確對應發音,也就不受這股風潮影響。更何況華語使用大國,中國是與俄羅斯站一陣線。
如何稱呼、拼寫,以及是否被國際社會接受,這些都是政治。不存在政治歸政治,地名歸地名。
若你覺得尊重當地拼寫/發音是理所當然,下一則是另一回事。
Moscow/ Moskva
「烏克蘭的飛彈打到莫斯科了!」
烏克蘭宣稱擊沉「莫斯科號」(俄羅斯稱天氣不佳所致)是最近戰況的亮點,尤其「莫斯科號」既是攻擊蛇島的船艦,而莫斯科又是俄羅斯首都的名稱,帶雙關遐想。
不過,俄羅斯首都莫斯科Moscow和「莫斯科號」Moskva的英語拼寫並不相同。雖然也有人玩起雙關,但效果不如華語。
並不是說兩者不同。Moscow和Moskva 的確都是莫斯科。
現代首都莫斯科的俄羅斯拼寫與當地說法一直都是Moskva。
據說英語Moscow源自更早以前的名字Moskov,並沿用至今。中世紀英語 w 唸 v 音。
莫斯科河,英語是Moskva river。似乎就只有首都莫斯科,被寫成Moscow。
不過,俄羅斯官方似乎也不太在意,未要求大家改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