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2021年3月綿延至今的烏克蘭危機,在經歷俄軍反覆陳兵、美國炒作開戰劇本、法德領導人分別與普京(Vladimir Putin)會談、美俄商談舉行峰會後,於看似緩和的氛圍中,奏響了令人驚愕的高潮轉折。
當地時間2月21日,普京發表全國講話,宣佈承認烏東「頓涅茨克」、「盧甘斯克」兩共和國獨立,並於同日簽署承認獨立的總統令,以及同兩共和國的友好互助合作條約,同時派兵進駐烏東維和。俄羅斯外交部也在2月23日宣布與兩共和國建交。如此舉措,引發了後續的國際輿論震盪,歐美各國更是紛紛表態譴責、祭出制裁,但莫斯科並未因此停下腳步。
2月24日清晨,普京向俄羅斯民眾發表緊急電視講話,宣佈於兩共和國所處的頓巴斯地區(Donbas)展開特別軍事行動。普京表示,俄羅斯的計畫「不包括佔領烏克蘭」,但將尋求烏克蘭的「非軍事化」與「去納粹化」。新聞一出,各式真假消息漫天飛舞,從俄軍登陸敖德薩到佔領基輔,烏克蘭在人們的鍵盤口傳間,滅亡復活無數次。
如今所能證實的軍事概況,大抵是俄羅斯進軍「頓涅茨克」與「盧甘斯克」,助其拿下宣稱擁有但未實質控制的領土,同時用遠程火炮精準打擊烏克蘭各式軍事基礎設施、防空設施、軍用機場等,意圖癱瘓其反擊能力,並朝烏東前線持續推進。根據烏克蘭國防部最新表態,烏軍已宣布撤出盧甘斯克部分地區。
眼下俄軍行動仍在進行,結果或許不僅如此。但無論局勢如何發展,普京顯然有意改變過往8年的烏克蘭政策,在國際局勢變換、放眼未來的考量下,徹底挖出深埋烏克蘭的不安火種。
長達8年的艱困平衡
回顧過往,俄羅斯大抵是在示好西方、見好就收的心態下,於烏東維持了近8年的自我克制。
2014年3月18日,俄羅斯武力收復克里米亞,卻意外牽引出另一場賽局:烏東獨立武裝與烏克蘭政府軍內戰。細究這場衝突緣起,遠因自是烏克蘭內部長年的族裔裂痕,以及基輔當局在此地推行激進的「烏克蘭化」政策,包括關閉俄語學校與文化歧視等,新仇舊恨因克里米亞易幟瞬間爆燃,導致了後續衝突的迅速升級。先是示威團體佔領政府大樓,並與右翼民兵相互對峙,再是政府軍與烏東相繼動員民眾參戰,戰火最終燎原成片、勢不可擋。
遍地混亂中,普京面臨了第一個決斷時刻,即是否應允烏東獨立武裝的兩大請求:希望俄軍在局勢激化時「出兵維和」,以及接受此地仿效克里米亞「公投返俄」。
如若答允,俄羅斯便可在收復克里米亞之餘,連帶獲取烏東兩處緩衝區,前者是黑海艦隊駐在地,後者則是產煤工業區,更重要的,是俄羅斯將可從兩方箝制軍事烏克蘭,提高北約再東擴的現實門檻。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若真如此操作,俄羅斯亦要付出龐大成本。第一,歐美的經濟制裁必定加劇;第二,其已為治理克里米亞投入龐大預算,若再將烏東兩處納入版圖,財政壓力必然加重;第三,俄羅斯的股匯市恐隨衝突震盪,嚴重衝擊國內民生與物價。
往復思量下,俄羅斯選擇了「模糊處理」:不派兵進駐烏東,但提供軍事支援,使其維持實質獨立狀態;不承認烏東兩共和國,但通過與烏克蘭、歐盟各方共簽《明斯克協議》(Minsk Protocol),要求基輔尊重此處「實質自治」;不接受其「公投返俄」,但向此地民眾發放俄羅斯護照,並允許其參與俄羅斯選舉投票和全國統一考試。
簡言之,普京最終選擇了見好就收,並通過各種方式維繫此處獨立狀態,既用相對適宜的外交、經濟成本,耕耘自己對烏東的影響,也以自我克制的友善姿態,持續向歐美釋出訊號。然而如此長達8餘年鋼索前行,既未換來烏克蘭遵守《明斯克協議》,更讓美國與北約持續道德提款俄羅斯,烏東則成了基輔炒作選舉民粹的鬥技場。
2月24日,基輔民眾在自動櫃員機前排隊取錢。(AP)
衝突的上限與下限
2021年3月的俄烏危機,便是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眼見自己民調低迷,故而兵行險招,調動大軍集結烏東前線,這才引發俄軍陳兵邊界;2021年11月以降的新一波危機,俄羅斯本有意在談判桌上終結烏克蘭問題的多年紛擾,卻只等來美國大肆炒作「俄烏開戰」,劇本從「2月16日」更新到了「2月20日」,政客與媒體寧願博取曝光、操作金融市場,也不正視俄羅斯面向北約與美國的安全要求:承諾不讓烏克蘭加入北約、不在烏克蘭部署中長程彈道飛彈、不在烏克蘭駐軍。
歸根結柢,白宮與北約終究困於「俄羅斯不會動武」的既定印象,認為俄羅斯已隱忍8年,必定可再忍80年,故而頻把衝突當兒戲,有恃無恐地漫天操作。但在普京看來,8年的示好期已是善意極限,3個月的談判等待更是友善至極。眼下其已掌權俄羅斯20餘年,威望與政治調控力皆達顛峰,然而人類意志難敵有限生命,普京任內或可確保烏東無虞、也或能嚇阻北約不在烏克蘭部署軍火與兵力,但其接班人是否能有如此「魄力」與決策空間,便是未定數。
簡言之,承認烏東、發兵烏克蘭,或本皆是莫斯科的初始規劃中,排序極後的備案,卻在美國與北約多次戲耍俄羅斯後,被當成了必行險招,讓普京甘冒天下之大不諱,也要強硬解決烏克蘭問題,既是確保此處不再為外力所侵,也替接班人預先掃除烏克蘭可能加入北約的地緣隱憂。
2月24日,大量私家車在烏克蘭首都基輔的加油站外排隊,這些人準備將汽車加滿油,然後逃離首都。(AP)
在此脈絡下,此次發兵應為兩大戰略目的服務:第一,普京要確保烏東兩大共和國與基輔再無邊界糾紛,意即要以武力迫使烏軍撤出控制區,鞏固此一既成事實,未來也方便俄軍在此駐紮軍事基地;第二,在北約與美國皆不願出具書面保證的情況下,普京決定徹底斬斷烏克蘭與北約勾連反俄的可能,但衝突將不會上升到滅亡烏克蘭的程度。
故此次發兵結果,應當落在兩個極端的下限與上限間,過程或要經歷一番周折撕扯,卻也終會趨於平靜:下限乃是,俄軍此次除了協助烏東控制區域、擊退烏軍挑釁外,便不再向前過度推進,大抵是將過往8年的烏克蘭政策有序升級,以俄軍的真槍實彈取代軍事顧問與「小綠人」,讓烏東兩處成為東歐版的南奧塞提亞與阿布哈茲,並直接在烏克蘭家門口駐紮軍事基地,如此一來基輔是否承諾不加入北約,都已無關緊要;上限則是,俄軍在維穩烏東兩共和國後,持續推進,奪下哈爾科夫等區域,同時消滅烏軍多數裝備與設施,癱瘓其反擊能力,並迫使基輔簽署城下之盟,放棄大半江山,徒留極度脆弱的烏克蘭政府,使其即便加入北約也無意義。
而結果究竟會倒向上限,或是偏向下限,烏克蘭與美國或許皆已無力控制,畢竟前者已被民粹裹脅,極難在政治上做出智慧決斷,後者除了表態譴責與經濟制裁外,便是袖手旁觀、自掃門前雪。普京的棋局末手,有待時間揭露答案。
原文發表於2022/2/25《多維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