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臉書發表的新短文,提到「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特別會影響女性選擇伴侶的決策。
如同往例,我會公開寫些類似tips的短訊。一些不是那麼政治正確、但對人生選擇可能大有幫助的警語,就留給《方格子》這邊的付費讀者先睹為快。

圖片取自Canva
真確地說,「損失厭惡」是指人們會特別重視可能發生的負面影響,遠超過或許會發生的正面效益。
也就是說,人們為了規避100份的痛苦,寧可放棄300份的快樂。如果做一個選擇,有可能因此放棄得到10萬元的額外利益,但能夠因此避開1萬元的損失,許多人會選擇直接放棄1萬元。
在擇偶選擇時,人類本能會傾向先迴避可能造成未來「關係中斷」的各種特質,然後才是考慮這個人是否適合自己、是否愛自己、是否有前途。
女性在選擇伴侶時,又比男生更重視「損失厭惡」,這是因為懷孕、生產、教養小孩的重擔,多數都是由女性承擔。如果選擇的伴侶「關係中斷」(落跑、死亡、重病、花心),女性承受的壓力會遠大於男性。
從演化角度來看,人們尋求避免關係中斷的損失,不惜放棄有其他優勢的對象,這是因為,關係不中斷,兩人一起維持家庭、照顧小孩,基因傳下去的機率就大大增加。
以「自私的基因」角度來看,基因有傳下去,那就是勝利者。至於夾帶這基因的人(也就是你我)是不是有機會過更豐富、更充實的人生?如果勇於挑戰損失的人並沒有顯著地有更多後代,那麼「損失厭惡」的基因就還是擁有某些優勢。
看到這裡,這篇文章要提醒讀者什麼,應該就不難懂了。
智人二十萬年來演化出來的大腦的擇偶行為,是為了增加能存活到生育年齡的後代數目,「基因的容器」本身的幸福與發展空間,不是優先考量。
我們要提醒自己或擇偶年齡的親友,別讓「損失厭惡」的本能,讓自己錯失一些在現代社會有不錯發展機會的對象。
比如說,在二〇一五年的研究裡,「外表邋遢」、「懶散」、「貧窮」、「沒有幽默感」、「缺乏自信」、「有許多電腦電玩遊戲」,是女性「損失厭惡」的主要項目。這些項目的確可以對應到在遠古時代無法給予家人安全感。
但在現代網路社會,這些特徵還蠻像許多「宅男」的外在形象。這樣的人在俊俏、風趣、家世背景不錯的人面前,的確是很不亮眼、不太吸引人。但如果因此就厭惡地迴避掉,沒有花時間深入瞭解這個人是不是瑕不掩瑜、是不是有其他優點,或許就因此放掉一個不錯的人選,最後讓另一個平凡的女生得到鹹魚翻身的人生。
人生很難,最重要的是不要被我們從遠古時代演化出來的大腦給綁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