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到中年之後,行為變得比較「內向」,這是正常的,全世界幾乎都這樣。
這裡講的不是心理學定義的「內向」如「社交會累」,而是行為上的,喜歡自己一個人、或只跟家人、親近的人相處,漸漸疏離狂歡或人多的社交場合。
有些心理學家說這是「內在成熟」,我們的個性隨著年齡變得更平衡──就像一瓶陳年美酒一樣,隨時間沈澱與醇化。心理學家在德國、英國、西班牙、捷克和土耳其都觀察到「內在成熟」現象。甚至連黑猩猩與猴子身上,也能看到類似趨勢。所以這跟內分泌以及腦部的變化(退化?)也有關。
心理學家提出「同學會理論」:多年後舉辦的同學會,內向的人還是內向,但許多印象中外向的同學,如今變得更內向:變得安靜、更沉浸在自我空間,不再那麼渴望刺激。他們也變得更情緒穩定、隨和、有責任感。
從演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年輕時大腦多巴胺等獎勵相關系統更活躍,驅動個體追求新奇刺激,包括追求異性、開創新事業。隨年齡增長,這些系統逐漸趨於平穩,對外部刺激的需求降低,讓我們更容易滿足於日常安定的生活。
當然,還是會有許多人在中老年後持續熱愛社交,也還有一些人持續有結合人脈創造財富與機會的能力。但多數人會漸漸察覺,我的人生格局差不多就這樣了,沒有必要再尋找什麼新的機會。有些人會開始品味人生,享受自己不受打擾的餘裕。
以台灣來說,我們有全民健保保護我們不會因為生病而破產,物價相對低廉,網路方便,深夜在市區遊蕩也還安全。當有一天我們覺得「我的人生也差不多就這樣了」、「我要好好享受自己的生活」,多數人都有能力會自己建構一個舒適、不被其他人打擾的空間。
我們中年之後的內向行為,可以說是人生智慧增加的善體人意,也可以說是到達某個人生階段後不想再迎合他人。當我們接受身心轉向老化,健康餘命或許不到20年時,財富、權力、名聲,對我們已經沒那麼重要(而且也可能很費力還是追求不到)。這時,斷掉一些利益取向的人際網絡,找回二、三十年沒見的往日同學,就是許多人會做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