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是什麼?」小王子問。
「這也是經常被遺忘的事情。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它時刻不同。」狐狸說。
對「儀式感」特別在意的一次,我把心情都寫在一張明信片裡。給一個不管什麼日子都只有那句「有什麼特別嗎」的他,對他說生活中總有一些事可以帶來悸動。就挑生日來說好了,既然每天都是一樣的,不如挑選生日那一天來作個分割線?有意識地踏入新一年,或者其他自己賦予的意義,並不一定要做什麼,有點像在心中設一個小鬧鐘,時間到了就把你從逐漸麻木裡叫醒,稍微停頓一下,給自己一點空檔回顧、想一想。
那一次寄的明信片正好是長型的,語重心長地寫了好一番。斟酌後挑了「好比儀式」這樣的說法,記得邊寫還邊陷入思考:會不會太小題大作?
我真是多慮了。這幾年「儀式感」才是鋪天蓋地地在輸入。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儀式感」變得十分被重視,小至生活雜記,大至親子育兒、個性塑造都在強調這三個字背後的意義。剛開始看著覺得帶出的立意都不錯,漸漸地到單純把外帶的東西裝到盤子上都被冠上儀式感的時候就覺得部分人好像過度使用了。
因習慣使然,我也會看情況把外帶的食物再裝到盤子上吃,跟「想把吃飯變得有意義」或「比較美比較好看比較有情調」沒有太大關係。好吧是有部分原因是因為裝在盤子上比在袋子盒子裡被推在一團看起來比較有食慾,那也只是個人習慣和心理需求,情況相似或許可下會做的事,是平常自然的動作。如果連這樣也叫儀式感那人生真的容易多愁善感。
「生活需要儀式感」不應該只包含好看和美麗,或者為營造而營造。每個人需要的「一刻不同」也有所不同,有的人從來沒有什麼特別可參考的特別行程,但你從來不會覺得他是枯燥的人。隨著需要負擔的事越來越多,只要在自己稍微在意的那些時刻,依照自己的心意去做或不做一些事,這樣的自由就足以讓心情頓時轉變。萬一無法依照心意去走呢?萬一那些時刻被現實約束呢?沒達成也陷入不自憐自艾,能舒坦調適的豁達心境才是最難的歷練。
我還是那個有儀式感需求的人,就在每一天裡自然地轉化和記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