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閉上雙眼,體會一下耳裡聽到的聲音
聲音會帶你走到很遠很遠的某處,也會帶你認識那些距離最近卻陌生的地方。
聲音是種很奇妙的感官;正常情況下,你不能選擇關起耳多不聽,頂多能說那些聲音並沒有在大腦覺知底下收入進去;當我們摀住耳朵,仍然會有細微的聲音跑進聽覺記憶中,可能是心跳、雜音、甚至是一種嗡鳴聲...。
有一次,公司的影印機會發出怪聲,由於聲音太過短暫,而且並沒有特定時機點,所以也沒錄下來。直到維修人員來到時,也只能盡量用各種形容詞模擬那種聲音...,“比卡紙的聲音再尖銳一點”、“比開蓋時的聲音再小一些”...,鬧得大家會心一笑,原來這就是聲音的獨特性。
你是否靜靜得聽環境的聲音,或是否認真地聽別人說話的聲音!?
耳朵是一個被動的器官,比起嘴巴,耳朵的「聽」常常被嘴巴的「說」打壓得徹底,有的時候還沒聽完一段話,心裡就已經下了定論,腦子裡就在想接下來要怎麼說了...。
雖然耳朵被動的接受是常態,但是我們的意識卻可以決定它要收入什麼?我們常用鬧鐘的聲音開啟耳朵的一天,也有的時候是外頭的打雷或雨聲;繁忙的生活中,太多的習慣成自然,其實很多聲音是我們經常錯過的。
早晨的安靜也是一種聲音,因為那單純、純粹,比起日常習慣的喧囂,那是一種幸福的聲音。
聲音可以帶我們走到遠方,就好像每當聽到火車鐵軌的聲音,思緒或許就會飄到東海岸曾經駐足的某處,或是曾經通勤往返的學生生活!?
有些聲音則是有年代的,有溫度的,有記憶的。
人常說:「三思而後行」;往前推一層,不如可以先練習:「三聽而後說」!
巧合的是,許多大流行病都與嘴巴有關,透過飛沫傳播,透過飲食、體液接觸等等,難怪老話會說:「禍從口出,病從口入」。或許新冠疫情給人類的另一個反思就是我們應該多用用嘴巴以外的感官去體會世界。
雖然此時此刻的世界是變動的、是不安的,但是當政令讓外頭的人車減少之時,留下了更多空間給聽覺等其他感官。
當我們學習更多的時間先多聽一下,聽聽環境的聲音,聽聽家人的聲音,聽聽那些我們曾經熟悉卻又陌生遙遠的記憶...。
人與人的相處就會少一些壓力的轉嫁,多一些包容與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