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賭,不冒險遲早會後悔!如何看待風險,左右你的一生

2022/05/03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為什麼要冒險?很多人說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但,機會來了你敢衝一波嗎?我們之所以會裹足不前就是因為對未知的恐懼,以及對風險的概念不夠熟悉,進而導致時常錯過一些機會而後悔不已。怕東怕西到最後一事無成是個悲劇!
工作、生活各面向,都離不開風險,怎麼去處理才是重點。風險的定義眾說紛紜並沒有很一致的說法。依照發生的機率、波動的程度、虧損的大小等多種說法。 現代意義上的風險是指某種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並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失。不過這解釋不夠精確,許多人會把風險與不確定性搞錯,認為是一樣的,但實際上有一些根本的區別,接下來分析一下差在哪。

風險與不確定性的差別

根據維基百科,關於奈特氏不確定性解說如下,指無法被衡量期望值、不能被計算或然率、無法被預知的風險。在他的著作《風險、不確定性與利潤》中,他為風險(risk)與不確定性 (uncertainty)做出定義,主張風險是能被計算機率與期望值的不確定性,而不能被預先計算與評估的風險則是不確定性。
可衡量與量化的隨機性,就像樂透稱為「風險」;不可衡量與量化的隨機性,如火星上有外星人,稱為「不確定性」。風險就是:其發生概率可以客觀計量、其不確定性的因素可以通過大數定律,組合許多種可能的結果來解決。隨著時間、經驗的累積,我們都會將各種可能性加以考慮,納入模型去計算,對風險有更深刻的認識。
真正的不確定性,按奈特理解,就是「單一的異常事件」。就像是疫情這個黑天鵝,之前從來沒有發生過,影響卻很劇烈。我們無法靠過往經驗或公式算出來,所以它就是一種完全的不確定性。對不確定性事件談機率是沒有意義的。它和今天我們說的「風險就是不確定性」有很大區別。這篇文章主要專注在說明風險的價值與風險管理。

為什麼人厭惡風險?風險偏好還會飄忽不定

如果你做過股票投資的話,有沒有遇到這樣一種情形。你的股票漲一點你就急著賣,當股票賠錢時捨不得停損一直抱著,為什麼會這樣?人性對於賺一塊跟賠一塊錢,心理的感覺是很不一樣的 ,獲得利益時會小心翼翼落袋為安,虧損時賭一把,人的天性。這就是要和你講一個前景理論。
前景理論是描述人們在面臨風險決策過程中表現,當人在面對得失時行為會不一致。我們對損失還有獲得的感覺程度是不同的,對於損失的痛苦遠大於獲得的快樂。在面對損失時變成風險追求者,而面對獲得時卻是風險規避者。但當涉及小概率事件時,風險偏好又不一樣。
其中也牽涉到其一些心理反應,確定效應: 當我們確定會獲得時往往會小心翼翼,不願意去冒過多的風險,就算期望值比較大,人在面對獲利的時候,還是不喜歡冒險;反射效應: 相反地當我們面對到損失時每個人立刻變成冒險家,想要去翻盤,就會凹單不服輸。
這也帶出大家在面對風險有哪些不同的行為,其實風險不一定都是壞事,只要能有正確的知識有效降低風險,其實背後是有諸多價值,不然何必要冒險?這也就是為什麼我要創業的原因

風險本身隱含的價值

“這個有一定的風險” ,當有人聽到這句話,就好像半夜看到鬼一樣。我們期待風險為零,可能嗎?這其實犯了零風險偏誤。零風險偏誤(Zero-risk Bias)是指在有其他方案可以降低整個風險的情形下,仍傾向於完全消除某一項風險的偏見,往往錯過更好的機會。
請拋開「零風險」的思維!第一這不可能,吃飯會噎到、走在被車撞,只要有機率都有發生的可能,沒有百分百。第二這樣會花更多的時間與機會成本去獲得一個 “看似安全但沒用” 的解法。
如果你希望有更高的利潤,絕對不會把全部的錢都放在銀行不做應用,安全的道路很難達到你的目標(現在高通膨負利率…) 。過度的安全會侵蝕掉你的利潤,想要好報酬,某種程度需要承擔風險、接受不確定性,才可能獲得報酬。
如果有利潤又不用冒險,大家就會蜂擁而至去套利,最後這個方法就沒用了。一般的風險都與利益並存,高風險相對來說回報也較高,風險意味著很少人會去做,稀少意味著價值,很多好的機會都會裹著一層可怕的外衣讓人不敢靠近。
其實這也就說明為什麼有人能賺錢,有人始終口袋空空。聰明人懂得如何冒險並承擔後果,而一般人懂的如何更安穩安全的工作(連公務員都不穩了…)。風險和收益往往是成正比,大量的知識和經驗則可以抵消一定程度的風險。任何價值都要交換,差別在於拿甚什麼去交換而已。有人趕冒險、有人拿知識換,而有人只能拿時間跟體力去換。
一般人渴望安穩的工作不想承受風險,蜷縮在一個企業長達10幾20年,最後換來的是一個吃不飽餓不死的生活,沒有不行,如果這是你要的生活那請繼續,不過如果你不喜歡,勢必要改變。

把自己當成保險公司老闆

現代統計學的創始人皮爾士既能懂機率和偶然,又知道常態分布的規律,曾說過:「每一個人都應該把自己當做是一家保險公司」。
那時候讀到就覺得太屌了!這個概念在我的人生選擇上非常有幫助。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是完全可以確定的或無風險,我們必須適度的從機率的角度,去認識這個世界。如果我們想要了解事物的可能性、想了解世界如何運作,唯一的辦法就只是透過經驗來弄清楚那些事物的發生的機率,就像是一家保險公司一樣。
保險公司對人非常了解,它們都有精算師調查人口的資料和死亡率等一堆數據,針對不同年齡層、不同職業制定不同價格,了解得越多就越知道如何開保單。買方選擇適合的保險,賣方在試算後獲取最大收益,雙方都在做風險管理。
保險的用意簡單來說就是彌補風險造成的損失,有時風險造成的傷害太大很突然,沒有辦法生出錢或不能再工作,這都是一種準備。是一種讓自己碰到事情有個後盾。所以學習好風險管理,把自己當成一間保險公司經營,把非系統性風險考量進去,就不至於危機來臨時慌張不已。
如果碰到「系統性風險」,是無法避免的。像是COVID19或烏俄戰爭這些突發事件,碰到了這樣的事情,只能想辦法解決。計畫趕不上變化,要懂得快速應變。

風險管理,如何小成本得到大保障!

風險管理的目標簡單來說,就是要以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安全保障。主要是風險評估和面對風險的因應策略。有更多複雜的評估或算法就先不討論,先理解風險的兩個面相:損失和可能性。
第一個損失,就是如果這個風險發生了,會造成多大的傷害?生重病時的醫療、火災發生的時候、出車禍撞藍寶堅尼等,不同的風險造成的損害不同,有些大到不能負擔這就會是個問題。
第二個可能性,是這個風險發生的機率有多大?我們經常會聽到保險從業人員講,意外風險發生機率是百分之多少,就是在說明事件的可能性。
很多突然的因素發生,如失業、生病,分開來看都是單一風險問題,各自都有其面對的方式,但有時候問題來的時候不是跟你單挑,有時候都是一次性的來。就像是你生病請太久被離職,然後又碰到疫情跟家裡吵架等等。
其實大家最在意的其實不是風險,而是風險背後的損害!那如何做風險管理,其實是有一些步驟可以參考執行,之後在做決策時可以更快的釐清思路不會慌張。

風險管理的策略有哪些

第一步「風險規避」。不住海砂屋、不要買事故車、不要跟高利貸借錢等等,有些事情一看就知道風險極高,真的能閃就閃千萬不要賭人品。
第二步「降低風險」。降低風險的發生的機率或損失程度,例如騎車戴安全帽、大樓放滅火器等等,許多事件都有大量統計數據,可以靠知識或經驗一定程度去避免悲劇發生,降低風險發生後的損失,這是最重要的概念。
第三步「分散風險」。分散風險的目的,為的是過於極端的傷害。風險分散又有諸多策略,依照產業、時間、資金比例、國家、年紀等。就像投資股票一樣避免非系統性的風險極為重要,但也不是要你過度持股超過20支,一來你不法有效管理,二來只是稀釋獲利及浪費時間。過度分散有時無用,也可能超過自己的能力範圍而不自知一定要注意!
第四步「風險轉嫁」。將風險的損失轉嫁到保險公司或國家(勞健保有點危險哈)。所謂的團結力量大,依風險的大小、發生的機率、自己能承擔的程度來劃分。當然最值白的就是保險,但還是保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發生了會無法承擔的事件(儲蓄險是超級地雷產品…)。
第五步「自擔風險」。當然,損失金額的高低是相對的,如果你很有錢,買東西不用看標價,身體很健康,就不用想太多了。但就是因為一般人資源還有金錢有限,所以才要更懂得最大化自己的保障。

結論

其實像個冒險家一樣的思考,在面對風險有時不訪大膽去爭取,好過最後後悔。只要做好風險控制與風險評估,策略性地冒險,避開可能會毀掉你的重大失敗,就能安全下庄得到報酬。
靠學習、累積經驗、蒐集資訊,盡可能利用一切可取得的資訊來降低風險、分散風險、風險轉嫁等方式,可以很有效的處理對風險的恐懼,並且能對風險的發生快速的應對。
過度的降低與排斥風險代價很高,承受適當的風險,往往有更多的機會!就如同過度買保險,要付很多錢之外還不一定有相對應的保障,風險管理講究一個「度」,金錢或資源要分配得更有藝術,才不會導致自己的成本變高沒有效率。
「不要害怕風險」。怕麻煩、怕損失,永遠在防守歸在後面是很難有作為的。對於很多風險只要獲取正確的知識,提高對損失的應對,以及將資源做好的配置,風險背後都是有不錯的機會,只要你懂!
延伸閱讀:
Metaman加密商人
Metaman加密商人
主要分享加密貨幣、房地產、NFT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