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索的民族博弈 大國維穩的血色邊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近代以來,北高加索(又稱內高加索)先後爆發兩次車臣戰爭,致使俄羅斯深陷邊疆動盪與城市恐攻陰影,南高加索(外高加索)又在三大國與五個主權不完整政治實體間,交織上演各式衝突。戰火雖有止息一瞬,卻只是被「不戰不和」的恐怖平衡所封印。
9月27日,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再次交火,導火線是積年已久的納卡主權爭議。回顧過往,此處火種早在帝國時代便已埋下,又受蘇聯的民族政策催化,最終於冷戰末期破土而出。1988年起,亞阿雙方經歷了納卡的系列衝突,最後爆發全面戰爭,百萬難民為此流離失所,戰火直至1994年俄羅斯強力調解才吿終結。長年以來,納卡爭議便如一把利刃,在亞阿兩國的民族心靈上來回穿刺,仇怨怒火屢屢復燃,由此造就2016年與今日的邊界喋血。
眼下衝突方興未艾,未有和緩迹象,俄羅斯呼籲雙方停火,土耳其則一如既往支持阿塞拜疆,但態度比1994年時更為高調。9月29日當晚,亞美尼亞國防部發出新聞稿,怒責土耳其F-16闖入領空,擊落一架正在執行軍事任務的亞美尼亞SU-25戰鬥機,但阿塞拜疆與土國隨後否認此事。在高加索的山麓上,民族衝突受大國政治所澆灌,也為地緣戰略所遏抑,小國能否大幅改變現狀,往往仰賴大國的似海君心。
綜觀當下發展,此次雙邊交火雖未必重回1994年的慘烈狀態,卻也難脱周遭強權的意志縱橫。在可見未來內,亞阿兩國即便褪去戰火,恐怕也只能一如過往,困在「不戰不和」的僵局裏,尷尬共行。

帝國邊疆的宿命

納卡地區全名納戈爾諾-卡拉巴赫(Nagorno-Karabakh),是國際公認的阿塞拜疆領土,但如今大部分地區皆由亞美尼亞支持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共和國政府統治,居民多為亞美尼亞人,故又以亞美尼亞語為名,稱阿爾札赫共和國(Republic of Artsakh)。
而納卡這般尷尬處境,源自統治政權的有意為之。公元前4世紀起,此處開始了亞美尼亞化進程,並在公元年180年成為亞美尼亞王國15省之一。此後其首先成為羅馬與波斯帝國的緩衝區,又被阿拉伯、突厥與蒙古政權征服,最終重歸波斯帝國版圖。亞美尼亞人雖始終是此地多數,但往復之間,信仰伊斯蘭的突厥人口也逐漸在此生根,民族衝突從而漸起。17世紀末,波斯帝國衰微,納卡地區開始出現武裝獨立勢力,由此讓俄羅斯帝國有了介入之機。
19世紀初,幾次波俄大戰讓此處脱離波斯勢力範圍,納卡的亞美尼亞人從而在俄羅斯庇護下成長,帝國中央如此安排既有鞏固邊疆的意味,也有防堵奧斯曼、波斯借高加索穆斯林侵佔此地的考慮。然而在沙皇政權崩潰、蘇聯取而代之後,納卡地區便爆發民族衝突,阿塞拜疆基於過往長年的突厥穆斯林統治史,要求收回此處;亞美尼亞則以人口優勢力駁,雙方最後兵戎相見。
1921年,斯大林(Joseph Stalin)介入調停,將納卡地區劃給了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但允許其以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NKAO)之名存在。此舉一來暗含分化目的,可讓阿亞雙方相互消耗,避免兩國將炮口共對蘇聯中央;二來則意在拉攏土耳其,以擴展共產勢力版圖。斯大林的決策雖暫時封印戰火,卻也正式奠定納卡問題的近代雛形。
1953年,曾強力經緯高加索政治的斯大林逝世,納卡爭議隨後捲土重來。在1963年、1965­年、1977年間,亞美尼亞皆出現大規模示威,人民要求蘇聯將納卡劃入亞國版圖,或起碼解除阿國對此處的管轄權,卻皆未如願,最後導致了1988年至1994年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納卡地區雖在戰後實質獨立,成為亞美尼亞附庸,卻經濟凋敝、基礎設施殘破,並無時不受衝突陰影籠罩。
此外戰爭期間,亞阿兩國皆對境內的對方民族進行種族清洗。以納希切萬(Nakhchivan)為例,其位處亞美尼亞西南,但因阿塞拜疆人口占多數,故在在1924年被以「受阿塞拜疆保護的自治領土」為名,由蘇聯立為類似阿國附庸的社會主義共和國。此處本有高達40%的亞美尼亞人,卻因1988年至1994年的戰火肆虐,而降至今日的幾近0%。根據統計,亞阿的6年騷亂共致72萬的阿塞拜疆人、50萬的亞美尼亞人流離失所,對經濟的重創更是難以言喻。

後蘇聯時代的高加索維穩

而在南高加索與納卡地區、納希切萬命運相似的,尚有阿布哈茲(Abkhazia)與南奧塞梯(South Ossetia)。上述兩地曾令俄羅斯與格魯吉亞兵戎相見,如今則為受俄扶植的獨立政治實體,只是未獲國際普遍承認。
上述現象反映了後蘇聯時代的南高加索治理格局。此處在帝國年代,便是俄羅斯、奧斯曼與波斯的緩衝區;行至蘇聯歲月,中央也利用此處複雜的民族格局,遂行內政維穩與外交戰略安排。如今南高加索與民族國家體系相逢,「主權不完整的政治實體」便成了暫緩衝突力道的權宜之計。
對俄羅斯來說,其有意與各方建立不同程度的交好、附庸關係,既維持自己在南高加索的特殊影響力,也避免邊疆戰火波及內地,故會在支持主權不完整的政治實體時,傾向要求各方遵守現行秩序。2008年的南奧塞梯戰爭,便有俄方不允格魯吉亞改變阿布哈茲、南奧塞梯獨立現狀的考慮在其中;納卡爭議則是俄羅斯在相對偏袒亞美尼亞的心境下,選擇凍結現狀的息事寧人策略。
對亞美尼亞而言,其為維繫納卡地區的實質獨立,自會傾向俄式維穩;對阿塞拜疆來說,其盼望收復故土,卻也對挑戰現行秩序有所忌憚,即便土耳其表態支持,但其心態實與周遭各國無異,一來畏懼難民潮,二來期盼能與穩定無戰事的阿塞拜疆進行石油交易,故不會無底線地支持阿國收復納卡。眼下縱有土國派傭兵介入、F-16擊落亞軍SU-25的消息傳出,卻多是亞美尼亞的單方宣稱,未獲國際核實。伊朗在此爭議上,則多主張和平談判,反對動武。
故而納卡問題到頭來,仍是大國維穩高過民族情結對現行秩序的顛覆。亞美尼亞只能不斷往前線增兵,守住現狀;阿塞拜疆則持續在經濟、交通上孤立納卡,以削弱亞國對其馳援,並力守「國際公認」的底線,避免納卡獲取廣泛外交承認。
眼下此處戰火倏起,卻也終有和談之日,正如南高加索的民族僵局,即便傷痕累累,仍得持續負重前行。
本文發表於:
2020年10月2日《香港01》:
2020年10月1日《多維新聞》: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385內容數
國際時事與政治評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劉燕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當地時間2月18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行政命令,宣布正式免除顧問蘇爾科夫總統助理一職。
當地時間10月6日凌晨,一陣火光自吉爾吉斯總統府「白宮」竄出,暴動群眾伴隨熊熊烈焰,在府內四下洗劫;不遠處,國家安全委員會辦公大樓同遭攻破,身陷囹圄的前總統阿坦巴耶夫(Almazbek Atambayev)在民眾營救下重獲自由,吉國首都比什凱克(Bishkek)陷入了多頭馬車的動盪中。
當地時間2月18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行政命令,宣布正式免除顧問蘇爾科夫總統助理一職。
當地時間10月6日凌晨,一陣火光自吉爾吉斯總統府「白宮」竄出,暴動群眾伴隨熊熊烈焰,在府內四下洗劫;不遠處,國家安全委員會辦公大樓同遭攻破,身陷囹圄的前總統阿坦巴耶夫(Almazbek Atambayev)在民眾營救下重獲自由,吉國首都比什凱克(Bishkek)陷入了多頭馬車的動盪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三世紀到七世紀初,歐亞大陸上只有兩個世界霸權長期存在。一個當然是地中海的羅馬帝國,另一個就是他們永遠的宿敵,波斯薩珊帝國,又稱為波斯第二帝國。 薩珊帝國幅員廣大,影響力輻射至整個中亞、中東。軍事上多次擊敗羅馬帝國,甚至一度把東羅馬逼到亡國的絕境。政治、文化都十分精緻,連對未來伊斯蘭世界的形成都有
Thumbnail
對於許多定居型的大帝國來說,從歐亞大草原來的遊牧民族劫掠,向來是一個極其困擾的問題。西方拜占庭、東方的東亞諸帝國都是如此。位居中央的波斯,也不例外。防衛草原民族最重要的戰略通道,叫做「裏海之門」。 在波斯漫長的北方防線上,有一些極為重要的隘口,最是軍隊通行的兵家必爭之地。這些隘口西分布於高加索山脈
Thumbnail
公元532年,在四年的血戰後,兩大世界霸權,東羅馬帝國和波斯的薩珊王朝,決定握手言和,結束爭奪今日高加索山脈南部的「伊比利雅戰爭」。 戰爭結束的原因很多。比如說東羅馬最著名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決定把重心放在恢復羅馬帝國的舊土義大利和北非。以及波斯皇帝霍斯老一世對國內政局不穩的擔憂。總之既然不分
Thumbnail
俄羅斯南部達吉斯坦共和國遭多起恐攻。烏克蘭飛彈襲擊克里米亞,盼美解禁長程飛彈。 BJ:莫斯科離烏克蘭邊境只有一兩百公里,美製長程飛彈若解禁,後果不堪設想。天佑人類。 --- 以色列宣布加薩激戰結束,準備攻黎巴嫩真主黨。 BJ:跟以色列當初攻加薩說是要打哈瑪斯的說法如出一轍(結果是全面佔領迦薩
Thumbnail
萬曆十五年,也就是1587年,這時在歐亞大草原中西部,有三個超級帝國互相制衡: 俄羅斯沙皇國。先前在恐怖伊凡(伊凡雷帝或伊凡四世)的時代,往中亞及西伯利亞擴張,擊潰喀山及西伯利亞汗國等一眾草原政權,勢力不斷東擴。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土耳其勢力往北深入黑海沿岸,早已控制住烏克蘭、俄羅斯草原上的
Thumbnail
屬於阿茲德人的巴尼納布汗部落由於掌控了阿曼南部佐法爾到巴格達與大馬士革的乳香陸路貿易,在12世紀趕走了塞爾柱土耳其帝國,建立了納巴尼王朝,並於1154 年到 1624 年之間統治阿曼 在12 世紀至 15 世紀末,巴赫拉就是納巴尼王朝的首都,而巴赫拉堡就身負著防衛這座綠洲首都與保護乳香之路的重責大任
Thumbnail
哈薩克是中亞五國,分別是哈薩克、烏茲別克、土庫曼、塔吉克及吉爾吉斯。哈薩克領土歷史上為多個遊牧民族的活動範圍,成吉思汗於13世紀佔領該地,成為蒙古帝國而改變,隨著帝國內部鬥爭,權利最終回到當地遊牧民族手中。16世紀時,哈薩克族分別發展,成為大、中、小三個玉茲。俄羅斯人於18世紀開始進入哈薩克草原..
Thumbnail
目前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所做所為有先例:古代斯巴達人把鄰邦淪為“黑勞士”;英國長期以來把愛爾蘭當作臥榻旁的敵體,猶如“加薩走廊”,值西歐宰制全世界,日益富裕時,愛爾蘭人卻淪為歐洲的癟三;在大英帝國極盛的維多利亞時代,甚至釀成大災荒,使愛爾蘭人口喪失四分之一。
Thumbnail
愛沙尼亞命運多舛,不斷遭遇外來侵略,幾個世紀先後被丹麥、瑞典、德國和俄羅斯統治後於1918年獨立,尤其被俄羅斯統治長達200多年,直到1940年才成立愛沙尼亞共和國,然後被併入蘇聯,1991年因蘇聯解體而再次獨立。 塔林的舊城區,於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紀
Thumbnail
  朋友们好,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塞拜疆扮演了什么角色。阿塞拜疆在二战期间是苏联的加盟国,戴上你的金丝边框眼镜,让我们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1942年11月2日这一天,德国第3装甲部队在阿塞拜疆奥尔德肖尼启外5英里(8公里)处被苏联军队拦截。这里是二战时期德军部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三世紀到七世紀初,歐亞大陸上只有兩個世界霸權長期存在。一個當然是地中海的羅馬帝國,另一個就是他們永遠的宿敵,波斯薩珊帝國,又稱為波斯第二帝國。 薩珊帝國幅員廣大,影響力輻射至整個中亞、中東。軍事上多次擊敗羅馬帝國,甚至一度把東羅馬逼到亡國的絕境。政治、文化都十分精緻,連對未來伊斯蘭世界的形成都有
Thumbnail
對於許多定居型的大帝國來說,從歐亞大草原來的遊牧民族劫掠,向來是一個極其困擾的問題。西方拜占庭、東方的東亞諸帝國都是如此。位居中央的波斯,也不例外。防衛草原民族最重要的戰略通道,叫做「裏海之門」。 在波斯漫長的北方防線上,有一些極為重要的隘口,最是軍隊通行的兵家必爭之地。這些隘口西分布於高加索山脈
Thumbnail
公元532年,在四年的血戰後,兩大世界霸權,東羅馬帝國和波斯的薩珊王朝,決定握手言和,結束爭奪今日高加索山脈南部的「伊比利雅戰爭」。 戰爭結束的原因很多。比如說東羅馬最著名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決定把重心放在恢復羅馬帝國的舊土義大利和北非。以及波斯皇帝霍斯老一世對國內政局不穩的擔憂。總之既然不分
Thumbnail
俄羅斯南部達吉斯坦共和國遭多起恐攻。烏克蘭飛彈襲擊克里米亞,盼美解禁長程飛彈。 BJ:莫斯科離烏克蘭邊境只有一兩百公里,美製長程飛彈若解禁,後果不堪設想。天佑人類。 --- 以色列宣布加薩激戰結束,準備攻黎巴嫩真主黨。 BJ:跟以色列當初攻加薩說是要打哈瑪斯的說法如出一轍(結果是全面佔領迦薩
Thumbnail
萬曆十五年,也就是1587年,這時在歐亞大草原中西部,有三個超級帝國互相制衡: 俄羅斯沙皇國。先前在恐怖伊凡(伊凡雷帝或伊凡四世)的時代,往中亞及西伯利亞擴張,擊潰喀山及西伯利亞汗國等一眾草原政權,勢力不斷東擴。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土耳其勢力往北深入黑海沿岸,早已控制住烏克蘭、俄羅斯草原上的
Thumbnail
屬於阿茲德人的巴尼納布汗部落由於掌控了阿曼南部佐法爾到巴格達與大馬士革的乳香陸路貿易,在12世紀趕走了塞爾柱土耳其帝國,建立了納巴尼王朝,並於1154 年到 1624 年之間統治阿曼 在12 世紀至 15 世紀末,巴赫拉就是納巴尼王朝的首都,而巴赫拉堡就身負著防衛這座綠洲首都與保護乳香之路的重責大任
Thumbnail
哈薩克是中亞五國,分別是哈薩克、烏茲別克、土庫曼、塔吉克及吉爾吉斯。哈薩克領土歷史上為多個遊牧民族的活動範圍,成吉思汗於13世紀佔領該地,成為蒙古帝國而改變,隨著帝國內部鬥爭,權利最終回到當地遊牧民族手中。16世紀時,哈薩克族分別發展,成為大、中、小三個玉茲。俄羅斯人於18世紀開始進入哈薩克草原..
Thumbnail
目前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所做所為有先例:古代斯巴達人把鄰邦淪為“黑勞士”;英國長期以來把愛爾蘭當作臥榻旁的敵體,猶如“加薩走廊”,值西歐宰制全世界,日益富裕時,愛爾蘭人卻淪為歐洲的癟三;在大英帝國極盛的維多利亞時代,甚至釀成大災荒,使愛爾蘭人口喪失四分之一。
Thumbnail
愛沙尼亞命運多舛,不斷遭遇外來侵略,幾個世紀先後被丹麥、瑞典、德國和俄羅斯統治後於1918年獨立,尤其被俄羅斯統治長達200多年,直到1940年才成立愛沙尼亞共和國,然後被併入蘇聯,1991年因蘇聯解體而再次獨立。 塔林的舊城區,於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紀
Thumbnail
  朋友们好,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塞拜疆扮演了什么角色。阿塞拜疆在二战期间是苏联的加盟国,戴上你的金丝边框眼镜,让我们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1942年11月2日这一天,德国第3装甲部队在阿塞拜疆奥尔德肖尼启外5英里(8公里)处被苏联军队拦截。这里是二战时期德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