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美國撤出阿富汗(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筆者原本是覺得,那麼多人都在談阿富汗,就不需要多講一次。不過看了這幾天下來,覺得有必要多說一些別的。

去年(2020)九月,仍在阿富汗值勤的美軍阿帕契直升機。

去年(2020)九月,仍在阿富汗值勤的美軍阿帕契直升機。

阿富汗的歷史,看維基百科也可以知道個大概,但筆者是強烈建議,我們在看待這些過去的事情,謹記幾個原則比較好。

看歷史故事要注意的事

第一,人類幾百年前就幾乎占據全地球,至少歐亞大陸已經沒多少地方是「蠻荒之地」。當我們在敘說這邊「沒有什麼人」的時候,通常表示這裡要不就是難以居住,不然就是被「刻意讓你以為這邊很蠻荒」。

近日的大劇《斯卡羅》就是一齣逆轉多數人思維的優質戲劇,雖然就專家角度來看還是有許多地方不盡如人意,但已是瑕不掩瑜。

第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政治無所不在,當某處進入政治真空,勢必會被周邊的權力者,不管是國家還是部落吸引進去。天真的浪漫理想主義無用,越是遠離文明世界的邊境,其行為準則就越接近原始人性──這邊所指的文明世界,是指工業化帶動思想轉變後的世界。

第三,「文化相對論」是錯的,任何試圖告訴你,每一個文化都很好,我們不應該介入跟破壞的說法,絕大部分都把文化跟文明弄混。一個國家的物質建設基礎太差,那國民的行為準則就一定跟我們現在說的工業國家思維差距甚遠。(編按:文化相對論原本是人類學田野調查的方法論,是觀察和啟發反思的思維工具,但後來普遍陷入道德相對主義及不同政治立場的爭論,如有些國家會以此為侵犯人權的行為辯護。)

這當然有特例,若某國經濟水準原本很好,國民教育跟習慣已經建立,卻經濟倒退多年,此國民並不會瞬間回到原始社會,還得再過兩代人。

所謂「衣食足而知榮辱,廉讓生而爭訟息」;這是教育部辭典紀錄,不是筆者發明的(因為常有人覺得筆者創造名言,自己都覺得詭異,需要解釋)。把這古話用現代白話文來說,就是大家都吃飽喝足,才有閒工夫去想精神層面的提升;沒必要為生存你死我活,花時間吵架很煩人,所以就雙方讓讓別吵了。

帝國的麻煩邊境,角頭爭搶的巷口店面

說完了,來開始講阿富汗的問題。

首先,阿富汗的命運,就是過去數千年的老路,並沒有特別到哪。我們從歐洲到中東再到中亞,都可以看到類似的狀況。

這個狀況就是,大國為了權力平衡,以及不讓少數民族團結,會進一步切割,讓已經人數不多的少數民族,再分裂到好幾個區域、國家。這在民主國家也會,就是著名的「傑利蠑螈」(Gerrymander),在台灣也有過,像是桃園市的選區重劃,刻意把兩個鄉鎮一藍一綠合併一個立委,然後幾乎都是大藍小綠(不過選民結構也開始轉變,所以年輕同學可能不知道當年吵什麼)。

簡單說,當鄂圖曼、波斯等國家還是帝國,對周邊國家以及內部的省分區劃也一樣。等到近代衰弱,被歐洲列強介入分割時,也是同樣的道理,為了避免強大的單一民族國家誕生,刻意把這些強悍的民族,或覺得麻煩的地方切一切。

在台灣最知名的範例就是庫德族,分散橫跨到土耳其、敘利亞、伊拉克、伊朗境內,總人口還比台灣多。但不是只有庫德,其他地方或多或少都如此,前陣子的雙亞戰爭,亞塞拜然跟亞美尼亞,也是有類似的狀況,所以才會為了「天然國界」、「民族國界」,一路爭到開戰。

阿富汗也一樣,只不過這是帝國邊境,不管哪個時代、哪個帝國都是邊境,所以問題更麻煩。各位可以想成,這個地方在上千年來,地形跟氣候因素,導致沒人想真的用力統治此區,所以都採取對自己比較不麻煩的做法。結果就是,最近的蘇聯帝國崩潰後,靠近的波斯帝國(伊朗)還沒崛起成功,這個區域就變成帝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意思是,對大國來說,阿富汗的利益很少,但你不管他卻會造成其他方面的問題。

然後請讀者回想開頭說的那三個原則,邊境也不是「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他還是有數千萬人口跟數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近乎台灣18倍的土地面積)。

是的,就是對大國來說沒有多大好處,管理的麻煩還比較多。但對周邊的小國來說,狀況正好相反。就跟你開公司到了每年幾百億,就不會有空去管你家巷口的便利超商賺幾塊錢,可是這附近的黑道角頭,對收這家金店面的保護費可是垂涎三尺,道理相同。

美國遲遲不撤,在於無法成功扶植代理人

阿富汗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地理環境更加複雜,這幾天相信讀者看過很多地圖分析。這些是對的,也是應該要去看的,如果沒有就請現在打開Google Earth,了解一下新聞說的喀布爾、峽谷北方這些名詞,指的是哪裡。再對比現有的周邊國界,您會對所謂的軍閥割據有更具體的印象。

美國進攻阿富汗,最初的理由是報仇,後來為何不走?多撐了十年到2011年擊斃奧薩瑪・賓拉登以後,才宣告要正式撤軍,還是分批分階段慢慢撤。別聽哪些講小布希、奧巴馬、川普到拜登,兩黨都規劃在撤軍,所以沒有差別的說話,這真的是刻意替自己鍾愛的政黨辯護。

兩黨都知道阿富汗「不能撤」,但實際上卻又不撤不行,因為阿富汗若持續對外輸出恐怖分子,那麼美國遲早再遭遇一次類似911的災難。所以問題在,兩黨對於找誰當代理人有意見,又由於阿富汗太偏遠,你的代理人需要中東、中亞的在地協力國,這兩邊又有異見。

政治上的異見筆者這邊不提,只能說過度的天真,欠缺現實主義的做法,才是陷入泥淖的關鍵,這真的跟兩黨的對內政策有高度相關,也就是內部政治問題外部化,外部化後所產生的損失,又反過來影響國內政治,結果拜登才會裡外不是人。

如果連CNN下的自由派支持者,想像川普會怎麼做,都出現一個叼著雪茄的大老粗,下令把塔利班轟到天堂「來宣傳自己的硬派形象」,那台灣的拜登支持者,真的就不要再找藉口了,很難看。

包容激進派導致911,塔利班早已輸過一整輪

真要講,普什圖部族為主的塔利班,才叫做裡外都丟光。二十年前,內部糾紛引來蓋達跟賓拉登,激進派暗殺、破壞,奪取主導權。其他部落大概想說,激進派所謂的反美,大概就是去以色列放放炸彈的程度,連跟蓋達合作的塔利班高層,頂多想的是再來一次柯爾號事件

沒人想到賓拉登幹的是紐約雙塔,在美國本土殺了數千平民。

他們很清楚美國一定會來報仇,而且報仇雪恨之戰無法期待其他國家的暗助。這也是被打沒兩下就分崩離析,撤退到峽谷的原因,那些滿腦子欺壓女性當老子的農民聖戰士就算了,領導者讀過書的一堆,怎麼會不知道後果多嚴重。

下一次重回喀布爾是20年後,所有的派系主導人都換了一輪,這叫做勝利?對啦,對後來的人來說這是勝利,但整體來說這就是包容激進派的下場。


  • 編按:阿富汗北方山區有眾多峽谷,最近新聞可能會提到的是副總統的據點潘傑希爾峽谷(Panjshir Valley),但其他地方的峽谷也有塔利班乃至伊斯蘭國的據點。
  • 如庫納爾省的Korangal Valley,這裡一度是美軍的前哨,2006年至2009年雙方多次在Korangal Valley衝突,造成美軍數十人死亡、數百人受傷,被美軍稱為死亡之谷。在2010年美軍撤出後塔利班重新控制Korangal Valley,但在2019年伊斯蘭國呼羅珊省(Islamic State - Khorasan Province,ISKP,伊斯蘭國的分支組織)部隊又入侵此地。以上希望有助於讀者了解地理條件和勢力紛亂的狀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1.6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王立第二戰研所的其他內容
2025/03/30
結論來說,現代戰爭只要發生在工業國家,就不會出現二戰場景。不是因為戰爭不殘酷,而是武器更先進,效能更高,導致沒必要殘酷。想要摧毀城市,來硬的只能丟核彈,不然以烏克蘭為例子,相當於台灣彰化市的城鎮,俄軍發射了數十萬發以上的砲彈,數百門火砲打個不停,幾周後才做到,而且城市也沒被夷平。
Thumbnail
2025/03/30
結論來說,現代戰爭只要發生在工業國家,就不會出現二戰場景。不是因為戰爭不殘酷,而是武器更先進,效能更高,導致沒必要殘酷。想要摧毀城市,來硬的只能丟核彈,不然以烏克蘭為例子,相當於台灣彰化市的城鎮,俄軍發射了數十萬發以上的砲彈,數百門火砲打個不停,幾周後才做到,而且城市也沒被夷平。
Thumbnail
2025/03/23
筆者花兩周解釋官僚的問題,不是要大家指責,在和平年代,每個國家都是任用相關科系出來的學生,並依此培養到大,形成一個個派系。這很合理,如果是亂世,狀況反而更糟,這其實是一種資源調度的政治分配,只是沒辦法面對亂局。
Thumbnail
2025/03/23
筆者花兩周解釋官僚的問題,不是要大家指責,在和平年代,每個國家都是任用相關科系出來的學生,並依此培養到大,形成一個個派系。這很合理,如果是亂世,狀況反而更糟,這其實是一種資源調度的政治分配,只是沒辦法面對亂局。
Thumbnail
2025/03/16
原本以為,面對戰爭危機,各國總會動作加快些吧?的確有,加快替自己單位謀取資源的速度,美國還有左派議員威脅要更多預算去推包裹法案哩,看有多少左翼媒體願意報導,要不是戰況危急,民主黨也知道不能這樣搞,天曉得烏克蘭頭一個月會發生什麼慘況。
Thumbnail
2025/03/16
原本以為,面對戰爭危機,各國總會動作加快些吧?的確有,加快替自己單位謀取資源的速度,美國還有左派議員威脅要更多預算去推包裹法案哩,看有多少左翼媒體願意報導,要不是戰況危急,民主黨也知道不能這樣搞,天曉得烏克蘭頭一個月會發生什麼慘況。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美國在2021年的8月底完全撤離阿富汗,結束了接近20年的阿富汗戰爭。美國會選擇撤軍,原因很簡單,就是龐大的駐軍費用,已經成為沉重的負擔,而占領阿富汗所獲得的戰略利益,卻又不斷遞減。當利益已經小於支出時,快點停損是最聰明的選擇,雖然最後一批美軍離開時,有些狼狽,但整體來說,美國在阿富汗戰爭變的不可收
Thumbnail
美國在2021年的8月底完全撤離阿富汗,結束了接近20年的阿富汗戰爭。美國會選擇撤軍,原因很簡單,就是龐大的駐軍費用,已經成為沉重的負擔,而占領阿富汗所獲得的戰略利益,卻又不斷遞減。當利益已經小於支出時,快點停損是最聰明的選擇,雖然最後一批美軍離開時,有些狼狽,但整體來說,美國在阿富汗戰爭變的不可收
Thumbnail
那些自稱為反戰人士的團體,常常有一個非常荒謬的論述,說帝國主義所到之處往往引發殘酷的戰爭,特別是美國這個新興帝國,不只向全世界輸出軍火,近年來也四處掀起戰爭。嚴格說起來,這句話有一半是對的,從地理大發現以來,帝國主義四處掠奪資源,進行殖民統治,引發許多戰爭,無情鎮壓當地居民......
Thumbnail
那些自稱為反戰人士的團體,常常有一個非常荒謬的論述,說帝國主義所到之處往往引發殘酷的戰爭,特別是美國這個新興帝國,不只向全世界輸出軍火,近年來也四處掀起戰爭。嚴格說起來,這句話有一半是對的,從地理大發現以來,帝國主義四處掠奪資源,進行殖民統治,引發許多戰爭,無情鎮壓當地居民......
Thumbnail
2021年寫給你的世界局勢摘要:自由民主的穆斯林國家不應該只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Thumbnail
2021年寫給你的世界局勢摘要:自由民主的穆斯林國家不應該只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Thumbnail
很多歷史事件,會持續地在不同領域的書籍中被引用,通常是被拿來對某個論點做舉例,或者作為前車之鑑。阿富汗戰爭是其中引用率特別高的事件,而且絕大多數都是反面教材。這場長達20年、部屬數十萬美軍、消耗約一兆美元的軍事行動,究竟為何如此失敗?為什麼在美國外交歷史上留下無法抹滅的汙點?值得所有人探究。
Thumbnail
很多歷史事件,會持續地在不同領域的書籍中被引用,通常是被拿來對某個論點做舉例,或者作為前車之鑑。阿富汗戰爭是其中引用率特別高的事件,而且絕大多數都是反面教材。這場長達20年、部屬數十萬美軍、消耗約一兆美元的軍事行動,究竟為何如此失敗?為什麼在美國外交歷史上留下無法抹滅的汙點?值得所有人探究。
Thumbnail
摘要1 ■ 總覽 阿富汗(Afghanistan)是民族性格極為堅毅的國家,歷史上列強輪番入侵,但從未被征服,更未向命運低頭。共產黨中國開國者毛澤東,高度讚揚「阿富汗是一個英雄的國家」,始終有尊嚴的昂首挺立在高大的興都庫斯山(Hindu Kush)脈,令人肅然起敬。 阿富汗位於亞洲中南部,北與土庫曼
Thumbnail
摘要1 ■ 總覽 阿富汗(Afghanistan)是民族性格極為堅毅的國家,歷史上列強輪番入侵,但從未被征服,更未向命運低頭。共產黨中國開國者毛澤東,高度讚揚「阿富汗是一個英雄的國家」,始終有尊嚴的昂首挺立在高大的興都庫斯山(Hindu Kush)脈,令人肅然起敬。 阿富汗位於亞洲中南部,北與土庫曼
Thumbnail
1988年5月,久戰而疲的蘇聯開始了北返步伐,逐步撤出在阿富汗的軍事部署,9年血戰不僅損耗超過萬名軍人,更嚴重動搖了蘇聯的威信與財政根基。儘管其最終決定認賠殺出,仍是難挽頹勢,於3年後迎來了自身終結,阿富汗親蘇政權則慘遭推翻,內戰隨即而起,塔利班終在1996年攻陷喀布爾,成了騷亂的最終勝者。 類似
Thumbnail
1988年5月,久戰而疲的蘇聯開始了北返步伐,逐步撤出在阿富汗的軍事部署,9年血戰不僅損耗超過萬名軍人,更嚴重動搖了蘇聯的威信與財政根基。儘管其最終決定認賠殺出,仍是難挽頹勢,於3年後迎來了自身終結,阿富汗親蘇政權則慘遭推翻,內戰隨即而起,塔利班終在1996年攻陷喀布爾,成了騷亂的最終勝者。 類似
Thumbnail
阿富汗的命運,就是過去數千年的老路,並沒有特別到哪。我們從歐洲到中東再到中亞,都可以看到類似的狀況。這個狀況就是,大國為了權力平衡,以及不讓少數民族團結,會進一步切割,只不過阿富汗是帝國邊境,不管哪個時代、哪個帝國都是邊境,所以問題更麻煩。
Thumbnail
阿富汗的命運,就是過去數千年的老路,並沒有特別到哪。我們從歐洲到中東再到中亞,都可以看到類似的狀況。這個狀況就是,大國為了權力平衡,以及不讓少數民族團結,會進一步切割,只不過阿富汗是帝國邊境,不管哪個時代、哪個帝國都是邊境,所以問題更麻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