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 怪獸與鄧不利多的秘密(下):那些年我們一起讀的魔法史

2022/05/11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五、那些年我們一起讀的魔法史

《怪獸》系列和《哈利波特》系列有幾點明顯可以映襯對比的,或想要做出區隔,或因時代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議題展現。對於一個等待貓頭鷹送通知信等了十餘年但貓頭鷹一直迷路只好去讀文本分析的學生來說,即使《怪獸》系列劇情破碎,但忽略掉破碎的部分,還是有些很有趣的東西可以討論。
(一)葛鄧大戰的時間線梳理
1927年:魔法世界領袖選舉結束,葛林戴華德正式成為魔法世界公敵(即截至《怪獸三》的電影結束時間線)
1945:葛鄧最終大戰,鄧不利多勝利,接骨木魔杖易手
《怪獸》系列據說會有五集。而距離葛鄧決戰還有大概二十年的時間線,嗯......常理來說,第五集能夠拍到紐特和蒂娜能修成正果就很圓滿了。能不能夠拍到接骨木魔杖易手的最終大戰,我自己是不敢期待,畢竟約莫二十年的時間跨度還是太長了,如果真的拍到了,有得必有失,主線劇情必然會失焦(雖然我也沒搞懂主線劇情是什麼...),GGAD在前三集有點過度搶戲,還是希望《怪獸》系列不要太貪心、能夠好好說完紐特的故事就好了。
至於消失的尼樂勒梅、娜吉妮,不知到會不會出現的湯姆瑞斗,根本不該出現的麥教授,以及希望第四集開場能夠好好交代結局的魁登斯......編劇,加油,好嗎?
(二)魔法世界的主要議題
從雅各和奎妮之間修成正果,是《怪獸三》最令人感到溫情的故事安排了。
無論是《怪獸》系列的時間線(1920年代),或是《哈利波特》系列時期(1990年代),都可以看到魔法世界中主要巫師群體的構成,以及當代被排斥的「異類」,從中可以看到時代間價值觀念的轉變,也可以看到,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問題,隨著時代演進會帶來不同的進步,然而,非我族類的排斥異己、對於自我定位的認同,以及究竟哪些族群屬於「魔法世界」的認同問題,始終都是一大議題。
在《怪獸》系列中,純種巫師當行其道,所見到的巫師姓氏,多數都是純種家族,幾乎沒有看到哪一名巫師敘述自己來自於麻瓜家庭或混血家庭。這源自於當時「巫師與麻瓜不能夠結合」的傳統,巫師對於麻瓜群體是排斥的,一方面認為麻瓜的力量弱小於巫師,另一方面又迫於協定而必須將魔法世界隱藏起來——葛林戴華德就是反對這種論點的派系。在世界的潮流如此激盪下,雅各和奎妮的相戀是具有一定反叛性的,根據老葛的說法:「麻瓜意欲迎娶女巫,玷污巫師的血統。」足見在葛林戴華德一派的眼中,麻瓜是劣等的種族,巫師才具有足夠的力量和資格來統治世界。而《怪獸三》結尾,由溫和派當上魔法世界領袖,將老葛定位為魔法世界的公敵,雅各和奎妮得以結婚,也使得巫師和麻瓜之間的通婚不再受阻(BTW,這段令我很有讀南北戰爭歷史的既視感)。在魔法世界上,這應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延續著《怪獸三》中,巫師和麻瓜開始被允許通婚。約莫五六十年後、即約莫兩代的時間,《哈利波特》的故事裡,我們才會看到那麼多出身麻瓜家庭的巫師(即雙親都是麻瓜,孩子卻擁有魔法天賦),例如莉莉、妙麗。這中間應當有個過度時期,先是大眾只接受年輕巫師來自於純血巫師家庭,再來隨著與麻瓜通婚,越來越多混血巫師出現,後來就開始出現了這些父母親都沒有魔法天賦、自身卻能使用魔法的孩子,魔法學校才將這些孩子都視為重要的招生來源。(根據正傳的解釋,其實當代即使是神聖二十八姓,也幾乎已經沒有純種巫師了;而出身麻瓜家庭的巫師,往往是祖上有巫師血緣,到了這一輩才覺醒。)
此外,是兩個出自於魔法世界的「異類」,一個是《哈利波特》系列時期提到的「爆竹」,另一個是《怪獸》系列強調的「默然者」。《哈利波特》系列中的「爆竹」,指的是出身巫師家庭,但自身卻沒有魔法天賦的人,書中出現的人物有費格太太和飛七,個人認為所謂「出身麻瓜家庭的巫師」其祖輩極有可能有爆竹存在;而「默然者」則是出身於巫師家族,因為遭受了無法承擔的痛苦或是虐待,又缺乏正確的引導,被迫壓抑自身的魔法力量,導致被黑魔法力量(默默然)寄生成為宿主,往往在精神崩潰時失去控制,且默然者經常無法存活超過十歲。鄧不利多家的特殊血脈,造成了Arianna和魁登斯成為少數存活超過十歲的默然者,但這依然無法改變他們在極端痛苦下死去的命運。
個人覺得,「爆竹」的是讓麻瓜與巫師在本質上產生平等的一種設定,即在《哈利波特》系列的時代,思考的問題是,魔法世界的組成應該是包容的而非排斥的;「默然者」則更像是羅琳因應《怪獸》系列所做的後補設定,增添了「寄生」和「宿主」的概念,爆竹在魔法世界兼容並蓄的觀念改變下,尚可平凡的渡過一生,默然者與默默然除了自身必然的極端痛苦,往往又因破壞力量強大而被利用,更加上了一種「非人」的悲劇性。
(三)葛林戴華德和佛地魔的差別
作為魔法史記載裡的兩任大魔王,在《怪獸》和《哈利波特》兩個系列中,可以明顯看出葛林戴華德和佛地魔之間的差別。若說我最有收穫之處,反而不是對於老葛有多少新的認識(畢竟劇情破碎成渣),而是藉由對《怪獸》系列時代的了解,意外對於佛地魔的心理動機更加的瞭解。
兩人自然是有共同點的:同樣的力量至上,同樣具有強大的煽動力,同樣的認為巫師高於麻瓜,且同樣在魔法世界掀起了巨大波瀾。然而,細看兩者的形式作風,探討背後的動機和目的,我發現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反派,兩者之間的差別,真的很有意思。
葛林戴華德追求的終極目標是「巫師統治麻瓜」,他對於巫師的力量明明強大於麻瓜,魔法世界卻必須隱匿起來這件事感到不滿。相較於佛地魔有明確的出身、童年經歷,觀眾所知老葛最早的訊息,就是他離開德姆蘭學院,與阿不思相遇。老葛無疑是個天才,對於力量的追求非常執著,且將之奉為一種理想,感覺有點反社會人格,似乎過去也沒有什麼創傷或仇恨,最大的陰暗面就是情傷(?),這似乎是他在追尋力量和理想的執念來源,也可能有一部份是源自於知道阿不思是他的敵人,所以自己必須堅持到底,因此才會對魁登斯說自己也是「被拋棄」的。
葛林戴華德與佛地魔最大的不同,在於手段的選擇。他具有直接發動戰爭的能力,卻並未選擇直接發動戰爭,而是運用自己的計謀和煽動力,試圖操弄魔法世界的領袖選舉,想要成為所謂的「正統」或者「政治正確」。我覺得他是一個善惡道德觀、乃至於普通價值觀念都和正常人不同的天才,直到他在不丹的選舉現場失敗退走,最後一句話依然是:「我不是你們的敵人。」或許在他的眼中,他所追尋的理想是必須貫徹的,也是真正偉大的,舉現實中的例子,就比如用屠殺之類的舉措來以戰制戰?
若說葛林戴華德成為魔法世界公敵時,並沒有「我要與這個世界為敵」的明確動機,佛地魔成為黑魔王,就有著「我就是要殺光非我族類(麻瓜與不認同我的巫師)」的明確認知。相較於老葛「巫師統治世界」的理想,佛地魔的目標更加極端,乃是淨化種族、殺光麻瓜,以黑魔法統治世界,過程中肅清所有血統不純正或反對自己的巫師。
造成這樣與世界為敵的可怕動機,在於他的童年陰影和巨大仇恨,從未體驗過愛,加上黑魔法的吸引,形成人格扭曲,造就強烈的報復心態,再加上自身過度強大的力量,讓他成為一代黑魔王。為此,佛地魔無所不用其極,號招食死徒,濫用黑魔法與不赦咒,殘忍的濫殺巫師和麻瓜,發動無止盡的戰爭,同時,為了追求永生不死,運用殺戮製造多個分靈體。
佛地魔的整體動機中,一直有一個矛盾存在——種族淨化的目的在於只留下純血巫師,以這個標準來說,(當時的認知下)佛地魔自己就屬於應當被消滅的族群了,難道僅僅因為體內的史萊哲林血統加上領導者身份,就足以雙重標準嗎?自然了,「純血+麻瓜」的血統出身是佛地魔的仇恨來源,這也是為何,在預言之子出現時,他選擇了與自己同樣血統出身的哈利而非純血的奈威。不過,在經過《怪獸三》時間線上,歷經了「巫師與麻瓜終於得以通婚」的劃時代意義改革後,我這才更深刻的理解,佛地魔的仇恨除卻自身性格之外,為何得以將人格扭曲到如此地步。畢竟讀者在閱讀時,已經先入為主的接受了主角三人組是由一名混血出身、一名麻瓜出身、一名純血出身,並不了解佛地魔的時代。
佛地魔出生於1927年十二月,正是「麻瓜與巫師通婚」觀念初初轉變的時代。而這種觀念轉變往往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其母親出身的岡特家族是史萊哲林的後裔,祖父對於血統觀念極為堅持,佛地魔的母親更是使用了愛情魔藥才懷上了老湯姆瑞斗的孩子,使自己生下湯姆瑞斗後就死去,留下孩子一個人在孤兒院。
湯姆瑞斗尚在霍格華茲時,尋找自己的身世,並不相信自己的母親是女巫(因為女巫不會難產而死),後來是根據姓氏徹底找不到資料,最後才發現自己的魔法血統源自於母親,並找到自己的身世之謎。他並不是在期望下孕育的生命,他天生就不曾被愛也不擁有愛,甚至他的父母之間只有欺騙與恐懼,他的母親家族也不存在任何溫情。佛地魔自身的力量有多麽強大,對於血統就有多麽自卑;他有多麼自傲於史萊哲利的血統,就有多痛恨體內另一半的麻瓜血統。他將對於父親的所有仇恨都燃燒在淨化種族的行動之上,彷彿種族淨化之後,自身血統「不潔」的事實也會隨之消失一般。
「愛」一直是貫穿《哈利波特》系列的主題,佛地魔的生命中沒有機會體會愛,和哈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怪獸三》所鋪陳的世界背景,像是一個大彩蛋,側面交代了佛地魔出生時,魔法世界對於「巫師和麻瓜通婚」的普遍認知是什麼。我原本希望能夠在觀影後看到一個更立體完整的葛林戴華德,可惜沒有看到;意外的是,忽然覺得自己有更了解一點佛地魔(即使難以認同),也是驚喜。

寫在最後

《怪獸與鄧不利多之謎》,一刷日為4/15,二刷日為4/29。其實,依照這部電影的品質,它並不值得我再入電影院,單純是和朋友聚會為動機,加上內心有一些疑惑想確認,才再去二刷。
在二酉的打分上,我一刷給了三顆星,二刷給了兩顆星。即使如此,還是如同小論一樣寫了萬餘字的觀後感。一刷和二刷的心情非常不一樣,一刷時我腦中充滿了疑惑、同時莫名篤定劇本的羅琳實際參與量極低;二刷後,我開始思考自己對於羅琳的盲目信心,思考小說與劇本形式間的差別,思考《怪獸》系列賣著哈利波特IP是不是覺得自己不管做多爛反正算定了就會有人進電影院、但該死的我還真是會進電影院的那群傻子之一。
最令我動搖而無解的,是自己對於羅琳的盲目信心。這就好像,讀《紅樓夢》的人永遠會對於曹雪芹有一股神化的崇拜感,即使知道目前流傳的前八十回尚未定稿、有所缺漏、也還沒補齊,甚至裡面存在很多矛盾,但如果有什麼問題,那也都是因為「紅樓夢未完」,就算有什麼鍋,也都是高鶚的鍋。嗯,就是如此盲目。這種「神化作者」的心態讓我在寫論文時吃了不少苦頭,寫到後面必須承認曹雪芹和脂硯齋其實很多地方神經都很大條且情感氾濫,把作者平等看待會有利於研究的推進,但會不利於寫作上的吹捧
二刷之後,確認了我覺得破碎的重要訊息,其實在前幾幕就出現後,我開始質疑自己心中對於作者的認知——或許羅琳擅長寫小說,但並不擅長寫劇本(選修課時實際嘗試過知道,故事轉化成劇本、再轉化成影像,是三件事情);又或者,羅琳參與的是主要設定,而中間的劇情銜接並非全是她所執筆;又或者,其實《哈利波特》所有電影搬到大螢幕上都是如此碎片化感,只是過去的我太熟悉劇情,進電影院看的是目的是與小說劇情做比較、看看哪些部分如何影視化呈現、一邊補充沒有拍或者電影改編的部分給旁邊的人聽,從來不是零基礎零認知的單純觀影,所以才會和《怪獸》系列的觀影體驗有這麼巨大的落差。
可能是、可能不是,也可能以上皆是。
經過種種糾結,《怪獸》系列,我決定將之定義成,「有作者參與製作且有巨大資金投入以致於能夠影視化成為電影但是不要期待才不會受傷害喔進電影院只是去補設定誰叫羅琳不出新書」的坑。嗯。
魔法世界依然是我心中的淨土。我仍愛魔法世界,等待著我那隻迷路的貓頭鷹。
2022.05.11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lthea🎐
Althea🎐
仰望傷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憂鬱的烙痕會在靈魂上開出花朵。 對世間一切感到厭倦,卻仍不時因凡塵的溫柔有所而觸動。 願平生能從一個書呆子、做一個讀書人,再成為一個知識分子。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