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型不能只是好看:淺談吉他琴身形狀對彈奏手感的影響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一把好的琴,除了音色要好聽之外,彈奏的手感也是必須的。如果一把琴不好彈,那麼不管聲音多好聽外觀多漂亮,都會令人難以享受彈奏的樂趣。

通常在討論手感的時候大家都會著重在琴頸的部分,例如琴頸的厚度多厚、琴頸的形狀如何、上弦枕多寬、指板弧度多少等等,又或者是弦距多高琴頸多彎等等調整上的問題。

但其實,琴身的形狀設計也會對彈奏起來是否輕鬆有著不小的影響。


琴身設計對高把位的手感影響

首先,琴身的缺角跟交接處的設計會對高把位好不好彈有非常直接的影響。左手拇指能夠移動到哪個位置小指在彈最後幾格的時候是否能夠維持跟琴頸垂直,這些都是影響高把位手感的重要因素。

以前我有針對這部分撰文並刊載於樂手巢網站上,本篇就不再多著墨,細節請見樂手巢該篇文章:Neck Joint學問大! 高把位怎麼樣才能順手?


琴身如何影響低把位手感

本篇的重點,將放在琴身的外型會如何影響低把位的手感
但在開始講琴身形狀之前,讓我們先來瞭解一下為什麼這次強調的是低把位的部分。

大家可以實驗一下,當我們把左手放在胸前,左手腕朝上,手指張開呈現彈吉他的姿勢,這時候手指能夠靈活的活動,並且手部肌肉都能夠處於放鬆的狀態。

接下來把左手與肩同高往外側平移,想像你在彈低音弦的第一格,而且那一格離身體超級遠,遠到手肘幾乎得打直。這時候你會發現為了維持手心朝上握住琴頸的姿勢,手腕會往小指方向彎並且手腕跟手背肌肉較緊繃,此時手指的活動會比較不靈活,而且需要出更多力才能將手指的角度張開。

從這實驗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就是當左手越往外伸,彈奏起來也會越費力。

低把位自然會是最需要將左手往外伸的位置,加上低音處琴格距離較大手指需要張比較開,所以在一些琴上好不好彈就會差很多。

基本上,吉他的弦長都沒有長到會讓吉他手的左手需要伸很遠,所以對於吉他手們來說,接下來的討論除了講到站著彈奏時的琴頸角度需要稍微注意之外,其他影響都不是很大,所以後續舉例都會以Bass為主。

而對於Bass手們來說,因為弦長比較長,低把位自然就會比較遠,而琴身設計對低把位離身體的距離影響也就比較大。尤其如果你有想購入非傳統Jazz Bass、Precision Bass類型的琴,試彈時務必確認彈奏低把位是否會讓你覺得左手要伸很遠。

接下來,就來看看琴身的設計,會如何影響到左手彈奏的位置。


琴身外型考量要點一:站姿 - 上背帶扣位置

這邊說的上背帶扣的位置,指的是上背帶扣到上弦枕的距離,通常可以直接對比背帶扣大約在第幾格的位置做參考。

一般Fender Jazz Bass琴身的上背帶扣會在12格的地方,是相當平衡的位置(圖片來源:Fender官網)

一般Fender Jazz Bass琴身的上背帶扣會在12格的地方,是相當平衡的位置(圖片來源:Fender官網)

上背帶扣的位置主要會影響到站著彈奏時的舒適度,原因有兩點:

  • 一是雙手不碰琴時,琴頸跟水平線之間的角度
  • 二是左手要伸出去的距離


琴頸跟水平線之間的角度

把琴背起來的時候,上背帶扣會有扮演著類似槓桿原理中的支點的角色。

假設琴身很短背帶扣離琴頭比較遠,那麼琴頭的重量經過槓桿作用後對於支點也就是背帶扣的作用力會比琴身的作用力還大,於是雙手一放開琴頸琴身就無法保持平衡,琴頭就會往下垂,俗稱neck dive。

當琴頸角度太低的時候手指會難以靈活活動,所以如果有嚴重的neck dive狀況,左手就必須多出力保持琴頸角度,但此時又會變成左手較難橫向移動,所以現場要演奏複雜的樂句就會比較費力。

理想的狀況是雙手不扶著琴的時候琴頸能夠自然往上,跟水平線呈約45度角。
這時候左右手不必出力穩住琴身,而且手心朝內45度時會比手心朝上來得輕鬆靈活一點。再加上琴頸朝上時,上弦枕也會相對離身體近一點,左手要伸出去的距離會稍短一些。所以琴頸跟水平呈45度會是彈奏起來最輕鬆舒適的角度。

雙手放開時琴頸能夠維持在良好角度的話,彈奏起來自然會輕鬆很多

雙手放開時琴頸能夠維持在良好角度的話,彈奏起來自然會輕鬆很多

*註:背帶扣的位置對於琴頸角度有很大的影響,但最終還是要看整把琴的重量分布以及下背帶扣的位置,所以上背帶扣的位置可以在琴頸角度這部分列為重要參考,但不是絕對。


左手要伸出去的距離

當我們背著背帶的時候,背帶會在左肩上,所以背帶扣的位置自然一定在身體左半邊,左胸(或更往下,視各人背的高度不同而定)的位置。

而既然上背帶扣的位置一定在左胸,這時候背帶扣離上弦枕越遠,也就意味著上弦枕會離身體越遠,左手也就要伸越遠才能按到低把位。

在不特別出力的情況下,上背帶扣一定會在左胸(或往下)的位置(照片來源:Unsplash)

在不特別出力的情況下,上背帶扣一定會在左胸(或往下)的位置(照片來源:Unsplash)

舉個例子,以Jazz Bass跟上背帶扣位在非常後面的Thunbird相比:

Gibson Thunderbird的上背帶扣位置大約在紅點位置

Gibson Thunderbird的上背帶扣位置大約在紅點位置

首先兩款的弦長都是34",所以我們先對準兩者的上弦枕和12格(紅線),確保圖片的放大比例一致。接著把Thunderbird往前移,讓Thunderbird的上背帶扣(紅點處)落在跟JB相同的位置(藍線)。
這時候就會發現要彈JB的上弦枕相對位置在Thunderbird的第二格。代表當你要彈Thunderbird的第一格時,左手需要比彈奏JB時再多伸長約兩格的距離,也就會讓你的左手更費力。


如何判讀背帶扣位置

以最常見的Jazz Bass跟Precision Bass來說,上背帶扣的位置大概都落在12格前一點點的地方。通常背帶扣落在12格前是個還不錯的位置,一來左手伸出去的距離不會太長,二來只要琴頸跟琴身的重量不要太差的話背起來琴頭也不容易有嚴重的neck dive現象。

一些形狀不同於傳統的琴,背帶扣的相對位置可能就會在12格之後。
如果落在12-13格之間,背起來的琴頸角度可能不會太差,但如果是弦長35”的五弦或六弦bass,可能就會開始感到低把位略為吃力

如果背帶扣位置超過14格,背起來會neck dive的可能性就不小,最好的狀況大概就是不扶著琴的時候琴頸角度接近水平。手感方面不管弦長或弦數,站姿彈奏起來跟JB相比都會明顯感受到比較吃力。

還有些bass的琴身形狀較特殊,背帶扣的位置在超過15格以上的位置,例如上面舉例的Gibson Thunderbird,這類bass就會容易有非常嚴重的neck dive,必須隨時握著琴頸以免琴頭垂到地上。

反過來說,背帶扣位置在12格之前的設計非常少見,可能是因為這樣會讓琴身看起來很長,大多出現在單缺角的琴款上。


遇到背帶扣位置很後面的琴該怎麼辦

對於低把位較遠的問題,可以試著把琴背低一點,讓左手把琴頭拉起,縮短低把位的距離。關鍵在於左手不要與肩同高又伸很遠,這樣左手腕朝小指彎曲的狀況下會很難彈奏
不過背太低的話反而高把位會變難彈,因此需要自行斟酌。

長久以來都用這類背帶扣很後面的bass的Nikki Sixx,可以看到他演出時都是把琴背很低,然後左手把琴頸抬起來縮短身體跟低把位之間的距離。(照片來源:Guitar World)

長久以來都用這類背帶扣很後面的bass的Nikki Sixx,可以看到他演出時都是把琴背很低,然後左手把琴頸抬起來縮短身體跟低把位之間的距離。(照片來源:Guitar World)

同時,也可以把琴頭往前,讓琴跟身體呈現斜線,你會發現左手往前方伸會比往左邊伸出去來的更輕鬆靈活一點。

另外neck dive的改善方式在網路上有許多偏方,包括在電路室裡加重量、換輕量化的弦捲器、改下背帶扣位置等,或者也有把背帶穿過皮帶來讓背帶不滑動的方式。當然這些解法對每把的琴的成效都不同,可以做嘗試但要做無法復原的更改(例如重鑽背帶扣)前必須做好可能不會有太大改善的心理準備。


琴身外型考量要點二:坐姿 - 高音側腰身位置

與上背帶扣位置相對的,高音側的腰身位置會影響的是坐姿彈奏時的低把位手感。

這邊說的腰身位置,同樣是指腰身弧形到上弦枕的距離。

腰身位置對手感的影響。

通常多數人坐著彈的時候會把琴的腰身放在右腿上,(在不討論古典吉他式的彈奏姿勢的情況下)琴身的腰身位置離上弦枕越遠,左手自然必須越往外伸。

可惜的是,腰身的位置不像背帶扣那樣可以直接對比到琴格,加上各品牌的拾音器位置也不是相同的,所以很多時候光看照片會較難判斷,只能在試彈時多加留意每把琴是否適合自己。

舉個我自己彈奏過的例子:同樣是34"弦長、類似JB外型的Marleaux Votan,高音側腰身的位置比JB還前面一點,所以相對來說低把位比較近比較好彈。

一樣先對準上弦枕跟12格確保比例相同(紅線),接著對齊腰身弧線的頂點後可以看出Marleaux Votan的低把位會比較近一點

一樣先對準上弦枕跟12格確保比例相同(紅線),接著對齊腰身弧線的頂點後可以看出Marleaux Votan的低把位會比較近一點

坐著彈奏時會比較容易調整姿勢,獨自練習時可以將腿打開一點讓琴往右移(當然如果周圍有人就要注意是否雅觀),或是可以把琴頭往前讓琴身靠在腹部右側與身體呈斜線,都會讓彈奏輕鬆一些。

坦白說,腰身位置對於手感的影響其實不是真的非常大,而且大多琴款的腰身位置差異都不是很大,實際彈奏上左手的位置可能就只差一兩公分不到,再加上每次坐著彈奏時姿勢都會稍微有變動,所以很多時候並不會特別注意到腰身位置帶來的手感差異。
不過這差異確實是存在的,當你仔細去體會每種不同琴身外型所帶來的差異時,多少還是能夠感受到這細微的差異。


結論

每個人的身材、手長還有彈奏姿勢都不相同,所以對於背帶扣跟腰身位置的差異感受也會不同,加上低把位離身體遠的時候所帶來的負擔不像琴頸很厚或弦距很高那樣一摸就知道很難彈,很多時候其實不是那麼容易注意到左手腕肌肉正處於緊繃狀態。一般在樂器行試琴也很難有機會把琴背起來試彈,所以最終可能買了琴,之後過一陣子帶去才發現彈起來有點吃力,但又不是弦距或琴頸的問題。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大家在挑琴的時候能夠多加留意背帶扣的位置和彈奏時的左手的狀態,並在試琴的時候稍微試下不同的姿勢,看看左手腕離身體的距離,以及在彈低把位時肌肉是否會緊繃。
不方便接背帶試琴也沒關係,確認一下背帶扣在第幾格的位置,抓著上缺角把琴拿起來確認一下重量平衡,看看如果上背帶在左胸前時整把琴的位置如何,低把位是否會覺得太遠。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夠挑到站著彈、坐著彈,怎麼樣都好彈的琴。


如果喜歡Blend Knob的文章,請幫我們在最底下按五下拍手,不用付費即可讓我們獲得實質收益,或是在右邊點個愛心給我們一點鼓勵!

如果有任何關於器材的問題,也歡迎留言或是私訊我們的粉專喔!

撰文:髮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Blend Knob
47會員
89內容數
網羅吉他、Bass、音箱、效果器、錄音器材等等各式新品發表情報區
Blend Knob的其他內容
2024/04/07
對於吉他音色新手來說,選擇第一個效果器可能會感到困惑。本篇推薦了幾款適合吉他新手的效果器,並提供了需要考慮的主要音色和功能。在推薦的單顆效果器中,除了介紹效果器的功能,還提到了效果器的優點和缺點,供新手們參考。
Thumbnail
2024/04/07
對於吉他音色新手來說,選擇第一個效果器可能會感到困惑。本篇推薦了幾款適合吉他新手的效果器,並提供了需要考慮的主要音色和功能。在推薦的單顆效果器中,除了介紹效果器的功能,還提到了效果器的優點和缺點,供新手們參考。
Thumbnail
2024/01/30
隨著2024 NAMM的到來,各大樂器品牌紛紛推出新的產品。本文整理出各品牌值得關注的新產品,包括Charvel、Epiphone、Music Man、ESP、Gretsch、Ibanez、Jackson、Martin、Strandberg和Yamaha等品牌。快來看看有哪些樂器新品即將問世吧!
Thumbnail
2024/01/30
隨著2024 NAMM的到來,各大樂器品牌紛紛推出新的產品。本文整理出各品牌值得關注的新產品,包括Charvel、Epiphone、Music Man、ESP、Gretsch、Ibanez、Jackson、Martin、Strandberg和Yamaha等品牌。快來看看有哪些樂器新品即將問世吧!
Thumbnail
2023/07/04
在bass界中,高檔的手工品牌數不勝數,每一家都具有自己的獨特音色。而在諸多品牌之中,其中一個最具有知名度,且影響了許多後續他牌產品的製琴師,便是先後創立了Tobias和MTD的Michael Tobias。 而就在今年六月初,因緣際會下我剛好有機會與Michael(以下簡稱Mike)碰面短暫閒聊
Thumbnail
2023/07/04
在bass界中,高檔的手工品牌數不勝數,每一家都具有自己的獨特音色。而在諸多品牌之中,其中一個最具有知名度,且影響了許多後續他牌產品的製琴師,便是先後創立了Tobias和MTD的Michael Tobias。 而就在今年六月初,因緣際會下我剛好有機會與Michael(以下簡稱Mike)碰面短暫閒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小提琴的姿勢與放鬆技巧真是大難題…每隔一段時間拉琴姿勢總又會變得彆扭,每次會知道都是因為隔天起床肩頸又痛了。最近這次可能是因為左手肘變得好了,每天練琴時間拉長,以前可能無自覺的些微不良姿勢,直接變嚴重了。前一天可能左邊肩頸已經在痛了,隔天早上練琴、下午也練琴,不用睡到隔天,當天傍晚直接增加新的痛點。
Thumbnail
小提琴的姿勢與放鬆技巧真是大難題…每隔一段時間拉琴姿勢總又會變得彆扭,每次會知道都是因為隔天起床肩頸又痛了。最近這次可能是因為左手肘變得好了,每天練琴時間拉長,以前可能無自覺的些微不良姿勢,直接變嚴重了。前一天可能左邊肩頸已經在痛了,隔天早上練琴、下午也練琴,不用睡到隔天,當天傍晚直接增加新的痛點。
Thumbnail
一把好的琴,除了音色要好聽之外,彈奏的手感也是必須的。如果一把琴不好彈,那麼不管聲音多好聽外觀多漂亮,都會令人難以享受彈奏的樂趣。 通常在討論手感的時候大家都會著重在琴頸的部分,例如琴頸的厚度多厚、琴頸的形狀如何、上弦枕多寬、指板弧度多少等等,但其實,琴身的形狀設計也會對彈奏的舒適性有所影響。
Thumbnail
一把好的琴,除了音色要好聽之外,彈奏的手感也是必須的。如果一把琴不好彈,那麼不管聲音多好聽外觀多漂亮,都會令人難以享受彈奏的樂趣。 通常在討論手感的時候大家都會著重在琴頸的部分,例如琴頸的厚度多厚、琴頸的形狀如何、上弦枕多寬、指板弧度多少等等,但其實,琴身的形狀設計也會對彈奏的舒適性有所影響。
Thumbnail
學習鋼琴是一項專業的技藝,除了樂理、音色、音感之外,其實光是‘彈奏’的技巧就有千千萬萬種的變化以及可能會遇到的狀況需要克服。 如何在引發興趣同時幫助孩子建立基本功是現代鋼琴老師常常會遇到的困難,也是我時常在思考,如何幫助孩子對音樂保持興趣,同時也建立彈琴正確基本功的重要性。 彈琴技巧疑難雜症分享:
Thumbnail
學習鋼琴是一項專業的技藝,除了樂理、音色、音感之外,其實光是‘彈奏’的技巧就有千千萬萬種的變化以及可能會遇到的狀況需要克服。 如何在引發興趣同時幫助孩子建立基本功是現代鋼琴老師常常會遇到的困難,也是我時常在思考,如何幫助孩子對音樂保持興趣,同時也建立彈琴正確基本功的重要性。 彈琴技巧疑難雜症分享:
Thumbnail
練習曲仍先暫停。但是前幾天,練琴進到第二周的時候突然有點危機意識,發現該周就要上課了,巴哈怎麼才這樣,於是某天猛練了一陣子…手有點危險,後來回診發現確實又腫起來了。
Thumbnail
練習曲仍先暫停。但是前幾天,練琴進到第二周的時候突然有點危機意識,發現該周就要上課了,巴哈怎麼才這樣,於是某天猛練了一陣子…手有點危險,後來回診發現確實又腫起來了。
Thumbnail
接下來,教材要解說如何調音、左手的把位,以及大提琴的各部位構造名稱。
Thumbnail
接下來,教材要解說如何調音、左手的把位,以及大提琴的各部位構造名稱。
Thumbnail
在你購買小提琴,或者開始學習演奏之前,了解小提琴構造是非常重要的。千錘百鍊的音樂家都對自己的提琴有很深的了解,包括小提琴的構造和功能。這些資訊可以幫助演奏者從他們的樂器中獲得最好的效果。它還能告訴他們如何最好地保養小提琴。
Thumbnail
在你購買小提琴,或者開始學習演奏之前,了解小提琴構造是非常重要的。千錘百鍊的音樂家都對自己的提琴有很深的了解,包括小提琴的構造和功能。這些資訊可以幫助演奏者從他們的樂器中獲得最好的效果。它還能告訴他們如何最好地保養小提琴。
Thumbnail
Charry老師將會帶大家認識練琴的姿勢、五線譜以及空弦,並且一起做撥奏練習。歡迎訂閱專題「大提琴練習」,藉由紮實的內容引導0基礎~初級程度的大提琴學習者,一起享受拉大提琴的樂趣!
Thumbnail
Charry老師將會帶大家認識練琴的姿勢、五線譜以及空弦,並且一起做撥奏練習。歡迎訂閱專題「大提琴練習」,藉由紮實的內容引導0基礎~初級程度的大提琴學習者,一起享受拉大提琴的樂趣!
Thumbnail
為了能在初學時建立正確的練琴觀念,制定一套標準程序是很重要的。這裡針對一般初學者最常忽略、卻最重要的基礎,來提供建議。
Thumbnail
為了能在初學時建立正確的練琴觀念,制定一套標準程序是很重要的。這裡針對一般初學者最常忽略、卻最重要的基礎,來提供建議。
Thumbnail
事情穩定下來後,比較有心力在調整自己的工作琴Fender Jazz Bass。本次工事在於為Fender加裝StewMac neck shim,以增加琴頸相對於琴身向後的傾角,降低弦距。
Thumbnail
事情穩定下來後,比較有心力在調整自己的工作琴Fender Jazz Bass。本次工事在於為Fender加裝StewMac neck shim,以增加琴頸相對於琴身向後的傾角,降低弦距。
Thumbnail
豎琴指法 豎琴音列與腳踏豎琴又47根弦線組成,按自然音階排列,包含六個八度加一個五度。最低音為C,最高音為G。豎琴的腳踏共有七個,位於共鳴箱下部,左邊圍B,C,D,右邊圍E,F,G,A。每個腳踏聯動同名音樂弦線。腳踏由左右腳控制, 每個腳踏有三個凹槽,第一個凹槽降音級,第二凹槽位自然音級,第三
Thumbnail
豎琴指法 豎琴音列與腳踏豎琴又47根弦線組成,按自然音階排列,包含六個八度加一個五度。最低音為C,最高音為G。豎琴的腳踏共有七個,位於共鳴箱下部,左邊圍B,C,D,右邊圍E,F,G,A。每個腳踏聯動同名音樂弦線。腳踏由左右腳控制, 每個腳踏有三個凹槽,第一個凹槽降音級,第二凹槽位自然音級,第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