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吉米·薩維爾:英倫夢魘》看了差點氣瘋的紀錄片

2022/05/19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我喜歡看犯罪類紀錄片,這是因為我一直對於人類行為的背後驅力感到好奇。是什麼樣的原因,會驅使人類做出不合理的殘忍行為?我喜歡看抽絲剝繭的查案經過、看他們從童年開始剖析犯人。這過程中當然會有很多情緒,噁心、難受、同情,可是也讓我對人性有更多思考,我說不上這些情緒在我心裡發酵的過程是什麼,但通常這些紀錄片讓我懂得同情弱勢者、有能力善待他人。(也學會晚上睡前關緊門窗就是了)
不過今天要講的這部紀錄片,我真希望自己沒看過,我甚至希望不要再有人看過。但這個故事所有令人不快的細節,仍然有需要被知道的價值。所以我在這裡把故事內容大致講一講,大家在這裡讀完了,八成也不會想再去看這部片了。

親切的國民叔叔

吉米・薩維爾(Sir James Wilson Vincent "Jimmy" Savile)是英國上世紀有名的資深主持人。根據影片描述,感覺他的地位就像是英國的吳宗憲+趙自強(對不起了兩位)。他的兒童節目《吉米幫你搞定》(Jim'll Fix It)陪伴無數英國人童年;主持《流行樂排行榜》(Top of the Pop)走在流行音樂最前線;他與政商名流往來密切,柴契爾夫人和查爾斯王子都曾稱他為友;他為英國各大慈善機構募款,一年就募得一千萬英鎊,教會、醫院、教養院都有他行善的蹤跡;每個禮拜他都留了一天待在醫院做義工,幫忙把救護車上的病人抬去診治、他出書、拍廣告、為兒童保護手冊寫引言⋯⋯這樣一張留著醒目白髮的臉孔,五十多年來是如此被英國人所熟悉。
吉米・薩維爾以健走為慈善單位募款,2004年。圖片出處:https://www.bbc.com/news/magazine-37517619
可是在八卦小道裡,他的戀童癖風聲一直不絕。他常在節目或訪問中講些危險笑話「等我老了要去女校當警衛。」「我不要一個妻子,我要一千個。」「我的案子下禮拜四開庭囉。」也常對女性來賓或觀眾手來腳去或開黃腔,惹得觀眾大笑。有女記者在文字訪問中直接問出:「你是戀童癖嗎?」引起觀眾強烈不滿:「你居然敢問出這種問題!」大家都覺得螢幕上那些事只是幽默的玩笑,行善、募款、陪伴病人,那才是真正的吉米。
因為慈善募款的義舉,吉米薩維爾在1990年被封為爵士,成為國寶級的藝人。他一直保持了有點怪怪但討人喜歡的主持人形象,一直到退休。
直到2009年,他才第一次因為性侵相關案件而受到調查,節目裡出示了他與警方對話的錄音,他矢口否認侵害他人,最後因證據不足而被釋放。
這就是正義最後的機會了。

英雄之死

其實在這個時期,已有記者私下對他展開調查。邁入網路時代後,一些網路平台的誕生,讓當年的受害人找到了聚集之處。無數的證詞開始浮現,可信的目擊者和受害人開始站出來說話,這些牽連慎廣的資料都被記者們秘密彙整起來,準備讓吉米・薩維爾,這個也許是上世紀最受喜愛的英國人,接受法律的制裁。
可惜這個結局從未實現。2011年十月,85歲的吉米.薩維爾被發現死於住家。他的葬禮無比風光,成千上萬英國人夾道相送,電視台滾動式播放他的紀念專題。長眠的墓碑上寫著「及時行樂」。
看在他的受害者眼中,一切就像惡魔的玩笑。
直到十個月後,這份調查才公諸於世。霎時間,除了調查中所涉及的案件,無數受害人如滾雪球般站了出來。他工作的BBC電視台、服務過的醫院、贊助過的兒童之家、精神病院甚至教堂,原來都是逞慾的場所。整件事情細思極恐,警察單位不得不開始調查,大家終於知道這位樂善好施的好好先生、幽默機智的主持人有著如硬幣般截然不同的另一面:性犯罪者。而且可能是英國有史以來最惡劣的性掠奪者。英國警方最後收到400多則關於吉米・薩維爾的性犯罪指控,受害者男男女女,從5歲到75歲不等,最早的一則發生於1955年。(也就是說吉米的犯罪行為進行了近半世紀)到底是因為他主持了這些節目與慈善,得以接近孩童才有機會犯罪?還是一開始就是為了接近孩童才選擇這些節目與慈善?再也沒有人能分得明白了。
不堪偶像形象破滅的打擊,許多人憤怒地回應薩維爾的性犯罪新聞:「他已經死了,你們竟然這樣說他!」亦有人在談話性節目上直言:「為什麼她們要等到他死後?」「是那些追星族自己投懷送抱。」明示受害者別有用心。片中唯一一位出面的受害女性,敘述自己十一歲時在教堂受到薩維爾侵害「如今我已是五十四歲的婦人,我還是相信這件事我也有錯,為什麼我不呼救?為什麼我不逃走?」但是,一個十一歲的小孩能做錯什麼,錯到活該被侵犯?難道是和罪犯上同一間教堂?或是不小心從他身旁走過?
吉米・薩維爾於1977年與孩童合影,現在看來令人心驚不已。圖片出處:https://allthatsinteresting.com/jimmy-savile

真相揭曉,那又如何呢?

這個故事最憤怒無力之處在於:「一切都太遲了。」事件揭露時,罪犯本人已去世。他未曾承認過自己的犯行,未曾辯駁、未曾接受任何審判,而是過完了精彩的一生後安然離世,像是什麼也沒發生。無數受害人只能帶著傷痕慢慢老去,等待永不來臨的痊癒。這太過分了,真的,太噁心了。回頭想想他在節目中對女性露骨的性騷擾,還有那些「有點過頭」的玩笑,竟然都是真的。人們帶著憤怒與不安思考起這個問題:會不會其實真相一直都在眼前,只是我們選擇視而不見?
確實有這種可能。
事後的調查報告顯示,電視台內部多年來一直有人知曉薩維爾的所作所為,只是這些指控從未上達高層,也許是良好的政商關係起了作用,高層若不是因知情而包庇他,就是看在他的名氣而草率地忽略了。親愛的吉米好像睡了年輕的女孩?噢!那只是無聊的傳聞吧!他這個人就是這樣怪里怪氣的!人們對於男性名人的脫序行為是多麼寬容啊!露骨的玩笑,對女性明目張膽的騷擾行為,什麼都可以一笑而過。而且「在流行音樂圈,確實有這樣的事情啊。」
同樣在事發後備受打擊的,還有薩維爾的生前友人:「我的世界被顛覆了,我看到他做好事啊!」「我們確實有過一段友誼,一段實在的友誼⋯⋯我無法把我認識的薩維爾和性侵犯聯想在一起。」
總能看到這樣的故事,一個人有著相去甚遠的兩個面向:平時害羞內向的學生犯下槍擊案,總是熱心助人的父親在家虐待家人⋯⋯而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願意且有能力整合認知和事實的差異。就算這些人在薩維爾生前就聽到受害人的自白,一定也會選擇「挺朋友」傾向去指責受害人「血口噴人」「別有用心」這就是那四百多個受害人所經受的壓力,他們面對的不是普通的加害人,而是一名廣受全國喜愛、形象良好的名人;更是一名狡猾、計劃縝密的罪犯。就像全英國人用掌聲養出了這個惡魔,讓他能在各種場合合理的接近受害人(甚至有目擊者指出薩維爾在擔任志工的醫院性侵腦損傷的小女孩),而他又巧手造就一種情境,把自己的真面目隱藏在幽默、張狂、有些浮誇的表演風格之下,讓整個社會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他的共犯。

舊事已過,我們能做什麼呢

觀賞影片的途中,噁心不安的情緒一直繚繞不去,並且在吉米過世、罪行爆發的那一刻達到最高點。一想到這個人做了如此多傷天害理的事,最後竟然壽終正寢了,我就氣得想飛去英國鞭他的屍。影片最後,英國人移走了他的墳墓,把他從各種紀念物中除名,褫奪他生前得到的榮譽。可是這一切,又能彌補什麼呢?
我必須很悲觀地認為,就算事已至此,這世界也不會有太多改變。近年來的伊藤詩織案、雞排妹與翁立友事件、N號房⋯⋯等案件中,我們可以看到性犯罪總有不斷重複的元素,加害人也一再被寬容「只是潛規則啦!」「只是節目笑果啦!」「是受害人的錯啦!」我也相信就算在吉米・薩維爾的罪行已經板上釘釘的現在,在英國也仍能找到支持他的人,緬懷著他的娛樂生涯,就算那生涯有一半是犯罪。
「任何和性有關的暴力,都是整個社會一起完成的。」
如果,有人相信第一個說自己受害的小孩說的話。
如果有人曾指責薩維爾在節目上的表現令人作嘔。
如果性不是一件需要自我責怪的事。
如果有任何高層曾經正視薩維爾和年輕女孩的「不正當關係」
⋯⋯人們曾有無數機會可以阻止這場噩夢,卻有更多無以名狀的藉口給拖延了。這社會是否有座無形的天秤,掂量著數百個受害者的遭遇,都沒有名主持人薩維爾一人重要?一方面來說,我不希望有任何人看過這部紀錄片,經歷和我一樣的噁心感,另一方面我也認為社會大眾需要牢牢記憶住這種噁心感:世界上有的是衣冠楚楚的壞人,有的是不只是玩笑的玩笑。真正的邪惡經常不是惡魔的面孔,而是以令你深信不已的樣貌出現,稍一不注意,就會永遠失去阻止他的機會。
總體而言,這是一部節奏四平八穩,資料豐富的紀錄片。如果你自認身心狀態良好,三觀正,那也許可以挑戰一下。但如果光是讀完此文就已經震撼了你,那可以上網搜索吉米・薩維爾的相關新聞即可。但無論如何,從此把這個故事牢牢記在心中,記得有一個惡魔就這樣騙過人們五十年;記得從此留意任何微小的呼救,我們真的不能再有一絲輕忽了。
Lili醬
Lili醬
個人淺見,無須多言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