紛亂複雜的資訊當前,你需要《極簡閱讀》

2021/11/25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這個世界變化速度太快,當資訊不斷汰舊換新,你所需要做的,不只是「斷捨離」,而是在自己所能掌握的範圍中,建構只屬於自己的學習能力與資產。
資訊時代,也是焦慮時代
網路世界的海量資訊席捲而來,手機電腦陪伴我處在焦慮之中,youtube和podcast的待播清單、E-mail裡的未讀電子報、書架上一整排尚未讀完的書仍在向我招手。明明所需要的都不缺乏,但我的大腦卻怎麼樣都不滿足。這個感覺,大概就是《極簡閱讀》的作者趙剛所說的「知識消化不良症」。
這個時代的資訊爆炸過量,人云亦云、真偽難分,對於閱聽者而言,在時間不足的情形下,很難有效吸收各類資訊。以作者的觀點而言,這是因為人人都知道學習的重要,也會去蒐集很多學習資源,卻大多很難進行有效的學習或閱讀。
好比收納空間的整頓:假使我不斷擴充儲物空間,以容納更多物品,卻不知將物品的使用發揮出靈活度,幫助生活過得更順心、更有效率,甚至根本忘了自己收了什麼進去這個櫃子裡,這個收納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種浪費;是時間、空間的浪費,也是個人心力與精神的浪費。
眼看著這些不明所以的浪費,我就更焦慮了。
資訊越多、越繁雜,人們就越需要真正的學習能力,越需要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大部分職場工作者在學習時「聽聽激動,想想感動,過後不動」的問題本質上沒有改變,只是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化了。(P23)
在閱讀中學習獨立
書中,作者指出幾種「偽學習」的情形:追逐各類重點精華(音訊、影片、PPT等)、追捧各類精英人士、崇拜各種新知,以及沉迷於不解決實際問題的努力。每個描述都指向同一個問題,就是無法「在閱讀中獨立思考」。
因此,所謂的「極簡閱讀力」,並非是教你快速地抓出一本書的重點,也不是快速閱讀並記憶書中內容。它必須有幾個原則該遵守:
>選擇你真正需要,並且有實際效益的書。
>掌握書中可以實際運用的知識或資訊。
>在生活中實際操作書裡所傳達的,且被你所認同的內容。
>將閱讀中所得到知識能力,分享帶領他人學習,可以獲得更大的回饋。
>在步調緊湊的情形下,還須善用零碎時間,才能順利將海量資訊真正化為自己本身可用的知識。
這幾項訊息,都在強調:主體是「人」,而非「書」中的知識
過去的時代,資訊與知識累積的速度較緩慢,一般人的學習過程,大都以知識為中心,因為知識本身就是「力量」。時過境遷,如今一個人要顯明自己的力量為何,所仰賴的已不是大腦累積了多少知識,學問淵博也不再是追求知識的高級境界。當資訊與知識的獲得已不再是難事時,「如何運用」手中的資訊與腦中的知識,才是得以在資訊時代獲得生存的利器。
學習的最高境界是「知行合一」……王陽明對知行合一的闡釋是「知之真切篤行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這意味著對「知」(知識、資訊)和「行」(經驗、行動)都要進行轉化,這樣二者才能在更高層面上「合一」。(P186)
學以致用,使知識成為生活
過去求學過程中,追求好的學業成績是首要目標,學生有全國統一編輯的課本,也許還有資深名師的無敵必考筆記。若有什麼被個別訓練的能力,也大多僅止於整理書本重點,熟讀並記憶;簡而言之,幾乎不曾思考「怎麼用」(因為,除了考試,大概也用不到)。
因此,要從生活經驗中,察覺自己真正需要的,再依此從廣泛的書本知識中,「拆解」出能建構個人專業的實用部份,並加以熟練、運用。這對只經歷舊學習經驗的我們而言,是個相當大的挑戰。
類推至我所熟悉的教學現場,面對資訊時代的學生,在教學引導時或許也該如此:不再將知識堆砌整理後,提供完整的知識內容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運用生活中的經驗,與教材內容產生連結,因而成為他本身的「素養」
身為教師,我也努力不再焦慮著,教材是否完善、講述是否面面俱到……,而是經營身為教師的「自己」的特色與專業。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特色與長處,我相信,當自己的特色能展現出來的時候,也就是讓學生有所收穫的時候——永遠不必焦慮,是不是教了足夠而完整的東西給學生。
訓練自己成為專家
「自學」的文化,在目前的學習場域裡當道風行,類似的口號,如同從前常聽到的「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學習概念。因此,不只應該鼓勵在學的學生獨立學習思考,在成人教育中,穩定的自學成長,甚至建立並經營自己的品牌,也應該是被強化的重點。
在教學場域中,屬於教師個人的專業形象也必須樹立起來。
記憶猶新,多年前畢業後進入實習工作階段,在摸索如何教好一節課的同時,帶領的資深老師曾說:「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特色。」這話對當時的我而言,理智上能夠明白,情感上卻難以體會所謂的個人特色,更遑論認同自己。也因此,過了好幾年「跟風」的教學生活:跟著資深教師走、跟著研習內容走,也曾試著跟著最新的教學風潮走,在對單元內容沒有頭緒的情形下,便跟著教科書廠商的備課用書走。
走到後來,走進了自媒體暢行的時代,我驀然感受到:如果持續「跟著走」,在沒有仔細思考自己是否合適的情形下,我還會摸索甚至浪費多少時間在複製他人的教學成果。然後,手中屬於自己的那一塊園地,仍舊未曾深耕過——多年以後,我會不會感到遺憾呢?
教師致力於培養個人專業、專注在個人成長、用心經營個人知識體系,相信這正向的力量也能激勵學生們對自身的期望與進步。此時我想告訴自己:不要跟風,在某方面不如人,也不必焦慮,而要思考自己與所屬環境的特色,才能掌握自己與環境的真正需要——時間寶貴,不要浪費,要用在對的地方。
如同一個素人想要成為網紅,展現不出能被長久關注的特色,終究撐不起一個頻道。何況教育是個「樹人」的長遠工作,一個教師若沒有個人專業,再活潑花俏的教學場景、再豐富厚實的教學講義,也只是學生的過眼雲煙罷了。走過一屆又一屆的學生面前,但願多年之後的自己,回首看見這美好的一仗,是毫無遺憾的。
後記
乍看書名,我曾將之誤解為「如何有效率讀完一本書」,因為在育兒生活之中,無法進行長時間的有效閱讀,就算勉強讀完一本書,不到幾天就喚不回記憶,因此覺得這本書應該很符合我的需要。但很意外地,讀完自序後就明白,作者的解釋是:將書中內容「拆為己用」;因為對一個人而言,重要的是如何運用書中內容與自身產生連結,刺激個人成長,因此是否完整讀完一本書,其實不是最重要的。
也因此,作者研發了「便利貼讀書法」,鼓勵讀者去熟練書中可以拆為己用的部份,十分強調一本書的實用價值。雖然對我而言,往常接觸的文學作品可能不適用這類讀書法,但在教學技巧的訓練上,仍然為我帶來不小的啟發。
簡而言之,一本書有多少價值,取決於一個讀者如何將之化為己用;而一個人的價值,則在於能否持續閱讀,並長久經營個人專業能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日日樂讀手札
日日樂讀手札
文學、情感、生命信仰的三維對話。 與文字為友,悠遊文字背後的人們的故事; 與小孩子和大孩子們為友,在文字世界裡不斷對話。 祈願帶著手札裡的溫度,跨足網路的無遠弗屆,以文字裡的生命,繼續分享心有所感的故事。 ⟨關於手札主人⟩ 基督徒,兩個女兒的媽,高中國文教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