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習歷程的雜感【續2】:Kobe Bryant《親愛的籃球》、郭強生《作家命》——教學思路分享

2022/12/12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迷霧之中,抓住那一條可見的線

愈來愈難看見,課堂座位裡所能散發出來的專注與懇切。
當主責教育制度的單位試圖拆掉過去那些束縛創意與思考的框架,如今在教室所能看見的畫面,卻是群魔亂舞和茫然無措,多於人們所期待的適性揚材與獨立自主。
我感到抱歉,因為終究還是會有悲觀以對的時候。
對於新課綱的理念,我其實是願意去期待的,如同在親師座談會中與家長們的分享:如今很難想像,從前我們怎麼會願意讓自己的大好青春,付諸蒼白的教科書與考試卷之上?而台下的爸媽們投以認同的眼神。
我知道那些大聲疾呼要恢復舊制度的言論,其實是來自於對未來環境的難以想像,因此感到不安,而孩子們也在這兩端之間拉扯著。升學的壓力終究無法解除,他們多半希望選擇一條比較好走的路,然後說服自己:只要能做到如何如何,應該就夠了吧。
但身處於時代的大浪潮上,我們很清楚自己無法再安於既定公式,也再沒有所謂的舒適圈了。
往後的路必定是辛苦的。也許人們還是能找到輕鬆容易的方法,繞過那些坎坷曲折,快速站上令人稱羨的高度,但對於大多數依循教育現場步調的學子而言,迅速晉升自我的機會卻是少之又少。
只能睜眼而引頸,再緩步向前。茫然的此刻,是生命必經的路上風景,或許也是踏上命定之路的重要關卡。如果是如此,即使付上代價,這段辛苦的過程也終究能結出果實,獨一無二只屬於自己的果實。
這也是我自己所相信的。

如果這個世界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

當你想將某件事情視為你的命,那可能是什麼?
郭強生的文學評論集《作家命》,置於全書首篇的同名文章,回顧了自己與文學創作互動的歷程。一條時間與作品串連起來的軌跡,清楚建構自己如何回應命定的過程,在這篇文章裡,他以評論者的姿態來剖析自己,也像自我介紹一般,向讀者細說他如何和內心執著的那個部分不斷對話,以致於此刻清晰的創作模樣是怎麼形成的。
回顧人生,我的工作只有一個,就是關心文學,文字與文化。只是我同時會站在不同的位置,有時候是在教室裡,有時候是在研究室與圖書館。也嘗試過用劇場傳播,有時候還透過廣播節目,更多的時候,我在從事自己的創作。
課堂中,我將這篇文章作為傳達學習歷程之積極意義的一個媒介,抽取出可以協助學生思考自身學涯的幾個方向。這篇文章示範了一段歷程的呈現,雖然這個範本出自於一個已經投入創作數十年的中年作家之手,但是試著對自己的作品定位並評價,卻是年輕學子可以效法的方向。
當我們懂得評析自己的作品,懂得向人們介紹自己的經歷,便已然呈現足夠搶眼的學習歷程了。
以下各小標與粗體字為〈作家命〉文章內容摘要,此後則各有我所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向:

自述寫作歷程

  1. 不同時期的自己,寫了什麼,又為何而寫作
    我們不一定從事文學創作,但必定曾經從自己的意念發想,親手做出某個作品來;也許在外人的眼中看來並不起眼,但它之所以成為作品的理由,卻是我們自己清楚明白的部份。
  2. 為自己的作品設定位置:在個人創作生涯中的位置,以及在文壇上的可能位置
    如果我們企圖將自己的高中學習歷程,作為吸引大學錄取的理由,我們會很自然而然的,提點出自己將來可能發展的方向;方向愈清晰、定位愈清楚,同時也代表自己對於目標大學校系的認識並非膚淺。
  3. 身為作家,對社會該有的回應與責任,期許自己是一位文學公民
    回應新課綱的精神,我們如果了解自己所學、所從事的,將構成我們獨立的人格,便無法迴避自己將在社會如何立足的課題;我們所從事的,都在向這個社會表明,我是一個怎樣的社會公民。

學著評論

  1. 評論之中帶著多元及客觀的思考,幫助自己可以抽身去看見自己的成長
  2. 評論中肩負責任,在評論之前,先反思自己是不是已有了足夠的認識
  3. 被評論時,尚未被評論時,我如何看待自己——提醒自己不要被某種標籤限制住
高中生也許從未想像自己有一天可以成為一名評論者。他們會在網路上對他人的貼文留言,會用簡短的單詞為個人觀感下註腳,但也許從未被訓練成為一個客觀的評論者。課堂上的作文訓練仍不足以成就評論者的姿態,唯有對於一個完整經歷的回顧,才可以看見評論的意義有多大。

探究本質

  1. 小說創作,是為了探索一個未明的世界,不預設結果,不受限於慣性
  2. 本質是不易顯明的,必須反覆實踐及驗證,才能漸漸掌握
  3. 違反本質的事情,儘量少做,即便能立竿見影,成效亦無法長久穩定
樣板文章,設定套路,計畫格式,都急著想告訴我們,什麼樣的結果是最好的,最後我們所能呈現的成果,或許也都是大家達得到的程度——那麼你之所以為你的那個美好本質,還能透過這些作品而被看見嗎?
學習某種專業知識,必須在反覆琢磨之下才能體認到知識的本質。我們投入探尋的時間也許一生都不夠,但只要是從自己真心願意投入的動機來出發,就必定往本質更加靠近。

作家與讀者的身份

好的讀者,比優秀的作家更重要。讀者的責任,在於學會鑑賞,學會評論,有自己的品味。
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我們才有機會看見自己將要前往的方向,也將不斷在這個過程中,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因此在自己的學涯中所呈現的,不必是自己創作了多優秀的作品,有時更需要呈現的是,自己從閱讀他人的過程中,收穫了哪些對於自己有意義的事物。

在創作中,了解真正的自己

用作品來描繪一個期盼能看見的未來,也具體的實踐了描述自己,體認自己,辯證自己的過程。
當我們可以用自己的作品來介紹自己時,也就不必憂慮他人將給予我們何種標籤。反過來看,想真正認識一個作者,就試著用他的作品來定義他自己吧!郭強生在文章中所列出的眾多作品,都在思索「我是誰」的問題。

如果00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

最後,在郭的另一部評論文集的書名《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學生可以試著代換「文學」二字,將自己願意負擔辛苦而努力向前的某種事物,放在句子裡。
我問:有時你可能會聽到:「只要······就好了啊!還不簡單。」而這句話說的是某件你很看重的事情。可以試著將這件事情放入上文的00之中,接著描述這當中可能辛苦但你也願意去負擔的感覺,用自己的體會來印證,這件事其實並非這麼簡單。
我希望帶學生想一想:若要將興趣當飯吃,就必須有背起必要之重的心理素質。
一段學習歷程,雖尚未稱得上是命定之路,但仍然可以幫助我們窺見未來可能的樣貌。在這個歷程之中,你如何看待自己,遠比他人如何看待你,來得更重要。

六歲Kobe的籃球夢,預言了生命最後的榮耀

十歲的女兒已經開始思考什麼樣的生活型態或習慣,可以幫助自己獲得成就,我能給予的協助不是積極介入安排,而是製造許多可以使她刺激想法和嘗試操作的機會。因為在我的求學生涯中,也一向不習慣被積極介入,雖然會渡過或長或短的茫然無措之時,但終究會抓住自己真心想要前往的方向。
我所給的,主要就是大量的閱聽資源,而書籍是不可或缺的。(當老師,別的不多,就書最多。)
孩子在不同階段的閱讀偏食,往往差異很大,低年級的她曾經只看漫畫,我也曾經焦慮擔心,但終究勉強不來。還好隨著年齡漸長,她開始了解書有不同功能,也會隨著自己當下的處境或思考層面,去選擇對自己可能有用的書來翻翻看。(最近的她,熱中了手帳書寫,是不是要開始進入形式運思期,開始想像自己的未來呢?)
小孩總是內建著某種導航機制,終究會帶領自己走向屬於自己的人生。
這是另一個歷程的回顧,是籃壇球星Kobe Bryant在宣佈退休前,書寫給一生摯愛的一封信《親愛的籃球》。——一個六歲男孩的籃球夢,在往後的年歲裡不斷成長茁壯,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一旦點燃熱情,他會燒成一把大火。
從那一刻起,我開始捲起了我父親的高筒襪,然後開始想像在偉大的論壇體育館投進致勝球開始,我便明白一件真實的事:我已經徹底地愛上你了!
這份愛如此深刻,讓我願意把我的全部都獻給你,從我的心、我的身體直到我的精神、靈魂。作為一個六歲的小男孩,我已深深愛上你,我從未見過走廊隧道的盡頭,我只看見自己,從另一頭奮力跑出去。
我在每個球場上跑來跑去,每次在場上我總是拚命追逐著那些不在所有人控制下的你。你要求我全力以赴,我也毫無保留給你,包括我的心,因為我對你的愛就是如此豐盛。
我經歷了汗水和傷害,不是因為挑戰呼喚我,而是因為你。我努力為你做的一切,因為這就是為你所 的!而當有人讓我覺得能這樣有意義活著,那個人就是你!
你給了一個六歲男孩屬於他的湖人夢,我會永遠愛你、感念你,但我無法再這樣痴迷地愛你太久了。這個賽季將是我所能給予的最後一個賽李。我的心智仍舊能承受打擊、我的頭腦能應付磨難考驗,但我的身體告訴我是時候說再見了。
沒關係!我已經準備好讓你走了。現在,我想讓你知道,我們彼此可以享受我們在一起的每一刻,在這最後一個賽季。不論好壞,我們已經給了對方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我們知道,無論我接下來做什麼,我永遠是那個小男孩,用捲起的高筒襪,瞄準角落裡的垃圾桶,時間只剩最後五秒,而持球者是我。5…4…3…2…1。
永遠愛你的科比
(中譯內容取自趙胤丞:《小學生高效學習原子習慣》,頁35、36)
看到Kobe文字,我覺得好感動,在一本大人寫給小學生的學習指引的書籍中,我首度看到這段文字。而作者試圖告訴父母:
讓孩子擁有想要完成的目標、理解目標對自己的非凡意義,至關重要。(《小學生高效學習原子習慣》,頁34)
一段路能走得長久,心態是致勝的關鍵;而心態的建立,是從探索內心及觀摩典範而來的。
對於許多高中生而言,心中所謂的理想,可能都不如六歲或十歲時的那樣純粹,也許是社會觀感、父母期待、同儕壓力等等所造就的。老實說,在課堂中使用這種喚醒兒時夢想的方式,我並不能預期成效能有多好,但儘管如此,撒下一些不知何時才能發芽的種子,仍是我認為在課堂上必須做的一件事。
然後,默默等待種子發芽,就像看待自己的孩子一樣。
有朝一日,他們也能用一部作品,訴說一路走來不曾後悔的故事。
影片連結:那些電影教我們的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日日樂讀手札
日日樂讀手札
文學、情感、生命信仰的三維對話。 與文字為友,悠遊文字背後的人們的故事; 與小孩子和大孩子們為友,在文字世界裡不斷對話。 祈願帶著手札裡的溫度,跨足網路的無遠弗屆,以文字裡的生命,繼續分享心有所感的故事。 ⟨關於手札主人⟩ 基督徒,兩個女兒的媽,高中國文教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