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過右岸|在巴黎的那場誤會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昨天在Matters文友私下的discord中討論到《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Dans Le Cafe De La Jeunesse Perdue),這本由法國猶太裔小說家派屈克·莫迪亞諾寫的著作,書中提到那群大學生待的咖啡廳在左岸。其中有問到左岸與右岸是否是有明確的分水嶺?於是借題發揮寫了這篇。

我印象中,左岸是學術機構、知名大學集中的地方,有種「在左岸活動的人比較有藝術氣質」的感受。而右岸有奢侈品牌、高級夜店還有銀行家⋯⋯有華爾街之狼的即視感?但那可能是挑最極端的部份說,行走時好像不會意識到「我現在在左岸或右岸」!

我的通勤路線是要跨越右岸到左岸,應該很多人都是如此。

但根據以上的分法,有點眼力的人大概已經聯想到:左岸居住的是自由自在的左派份子,右岸則是資本家右派;左岸讀《世界報(Le Monde)》,右岸讀《費加洛報(Le Figaro)》。確實是這樣的概念。

在去年「我最愛的十本書」活動文的最後一本即選了《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我寫的那篇文章命題是「成為『我』的十本書」,事實上已不記得該書具體內容,但《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也是我某部分的青春回憶,在文章中寫了:

讀這本書時已經確定我要去巴黎了,不久後到了巴黎,反覆著練習其中的場景。但要我說這本書的價值是什麼,也說不清楚。

我曾經寫過這篇文章有稍微介紹作者,擷取以下一段:

「201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蒙迪安諾透過描述巴黎市井生活帶出他的人生觀。《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Dans le café de la jeunesse perdue)故事場景發生在五O、六O年代的巴黎薩德翁街,曾經有過美好時代巴黎聖日耳曼的咖啡館,作者以咖啡館內十九到二十五歲的巴黎人描寫出人命運的不可捉摸。」

這本書中提到的五O年代的薩德翁街有著「在薩德翁討論什麼,巴黎人就在討論什麼」的地位,這樣的故事場景應該是到巴黎追夢的人都會嚮往的,我也按照書中規劃了自己的散步地圖,在拉丁區遇到了在第五大學(Université Paris V – René Descartes)讀書的男孩,那也是我的青春。

當時喜歡腦袋好的男孩,本身讀了法律,文組人對我而言沒有什麼吸引力,恰恰在左岸遇到那個法國男孩符合我理想中的對象,醫科生、一米九、小麥膚色、愛好踢足球的巴黎人。第一次去他家就被書櫃上的藏書所吸引,我從沒在一個二十歲出頭的人獨居公寓看到的大量書籍⋯⋯除了我之外。而且他不是文科生更不是書呆子形象。

我不是一個矯情的人,但每次回想起相遇那天,還是理性地認為自己勢必會跟他發展一段感情。而且依然有八成肯定是由於我中學時讀太多法國文學、看太多法國電影,和他邂逅的場景、劇情完全符合通俗的巴黎戲碼。

在左岸的咖啡廳聊著天、翻著書,一切都太合理了。那就是年輕人嚮往在巴黎約會的畫面。

原來,那天我在右岸

住在右岸的巴黎男今天傳訊息給我,來懷舊一下。

幾年後,有事去巴黎兩週。那時早已和法國男失聯,可是他突然在那期間找到我的電話,既然如此巧合又約了見面。他約我去自己老家附近的時髦酒吧,點了一杯20歐的紅酒,不算是奢華但與我印象中的他不一樣,該區域有點像二十年前台北信義區威秀商圈的氛圍,是當地時尚的年輕人約會的地方。

巴黎十二區的Bercy。

認識多年,那天我才知道「他來自塞納河右岸」。右岸與他的形象又那麼不搭配——他是個學醫卻在文化產業工作的人,要我說會認為他是左派份子——這些都是刻板印象,他的家鄉雖然是右岸但不是傳統的富人區,是屬於小康家庭居多的住宅區;我平常去巴黎待的十一區是巴黎人口密度最高(最多當地居民),也在右岸但不高貴的區域。

第五大學到Bercy搭地鐵也只要二十分鐘左右,直線距離只有五公里,但以前幾乎沒有特意去。不過也不是左岸與右岸的界線,只是習慣了在咖啡廳喝啤酒就沒必要去專門喝紅酒的地方,我不記得十幾年前的他的消費能力,那時大概最多去超市買一瓶18歐的紅酒吧。

raw-image

關於在巴黎的那場誤會


我本來很擔心被人誤以為自認是巴黎通,但前幾天寫了另一篇與巴黎相關的文章被一位長住在巴黎的藝術家拍了,或許還是有點觀察力。我寫的文章多半是個人的體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hin的沙龍
203會員
232內容數
反意識形態的寫作者
Chi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7/15
1917年,俄羅斯十月革命時(其實是新曆的11月)無產階級成功,猶太人離開了,有部分逃往中國,本來也只是借居,移民對他們而言都是迫於無奈。 同一年,卓别林拍了一部短片叫做《移民》(The Immigrant)——那是六月的片,早了十月革命半年——歐洲的移民和難民搭船到了紐約,看到自由女神像,卻
Thumbnail
2024/07/15
1917年,俄羅斯十月革命時(其實是新曆的11月)無產階級成功,猶太人離開了,有部分逃往中國,本來也只是借居,移民對他們而言都是迫於無奈。 同一年,卓别林拍了一部短片叫做《移民》(The Immigrant)——那是六月的片,早了十月革命半年——歐洲的移民和難民搭船到了紐約,看到自由女神像,卻
Thumbnail
2023/05/23
莫泊桑寫過一篇短篇提到一個荒謬的諾曼第人,再來我就只能想到安妮艾諾自述的族人,說著方言、不修邊幅、生活不太富裕,盡可能的勞動又經常是酒鬼,我理解中的諾曼人是偏紅頭髮、淺色眼睛,兩頰總是紅紅的,皮膚白皙,特別明顯的雀斑,就像安德烈一樣。
Thumbnail
2023/05/23
莫泊桑寫過一篇短篇提到一個荒謬的諾曼第人,再來我就只能想到安妮艾諾自述的族人,說著方言、不修邊幅、生活不太富裕,盡可能的勞動又經常是酒鬼,我理解中的諾曼人是偏紅頭髮、淺色眼睛,兩頰總是紅紅的,皮膚白皙,特別明顯的雀斑,就像安德烈一樣。
Thumbnail
2023/02/21
靈感來自於我看到阿爾及利亞籍的記者、作家Kamel Daoud提到他在巴黎最先注意到的是年輕情侶在地鐵出口處擁吻的畫面而非任何一座橋或是建築物。
Thumbnail
2023/02/21
靈感來自於我看到阿爾及利亞籍的記者、作家Kamel Daoud提到他在巴黎最先注意到的是年輕情侶在地鐵出口處擁吻的畫面而非任何一座橋或是建築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我在歐洲留學的第四年一個人去了巴黎,然後在那裡丟失了一個「重要的東西」,從此再也沒找回來過。
Thumbnail
我在歐洲留學的第四年一個人去了巴黎,然後在那裡丟失了一個「重要的東西」,從此再也沒找回來過。
Thumbnail
在巴黎,不論在哪停下腳步,總是可以在燈火闌珊處發掘蘊含千百年的記憶。我,21歲時,開啟了這段如夢似境的法嗜之旅。 2019年夏至,滿心期待步上交換之旅,來到這個嚮往已久的城市 - 巴黎,是那座數多名留青史的西方文豪在左岸咖啡曾留下身影的浪漫城市,是那座負在塞納河上,載著數百對男女鎖下訂情心鎖的地方。
Thumbnail
在巴黎,不論在哪停下腳步,總是可以在燈火闌珊處發掘蘊含千百年的記憶。我,21歲時,開啟了這段如夢似境的法嗜之旅。 2019年夏至,滿心期待步上交換之旅,來到這個嚮往已久的城市 - 巴黎,是那座數多名留青史的西方文豪在左岸咖啡曾留下身影的浪漫城市,是那座負在塞納河上,載著數百對男女鎖下訂情心鎖的地方。
Thumbnail
浪漫的氣息、髒亂的街頭,熱情的人們,不分時候的喧騰,以及不論空間與時間都長遠的地鐵。 這不光是巴黎既定的印象,也是持續留存心中的記憶。 關於遊玩的、吃喝的,甚至豪爽購買的,記憶都非常淡了,那些刻在左胸口的,都帶著溫暖寥落的味道,才是別樣的經歷。
Thumbnail
浪漫的氣息、髒亂的街頭,熱情的人們,不分時候的喧騰,以及不論空間與時間都長遠的地鐵。 這不光是巴黎既定的印象,也是持續留存心中的記憶。 關於遊玩的、吃喝的,甚至豪爽購買的,記憶都非常淡了,那些刻在左胸口的,都帶著溫暖寥落的味道,才是別樣的經歷。
Thumbnail
國中畢業後到台北的城中讀書。我喜歡這樣說是仿佛這是一段很遠的距離,其實也只是搭車三十分鐘的車程,若睡過頭搭計程車請司機飆車也大概只要十五分鐘,松山的到城中在物理上是很短的距離,卻完全是不同的生活情景。 那樣的分別對我來說是比從外省和巴黎市的差距更大。我曾在一篇關於台北的散文中說到,在從小長大的那棟公
Thumbnail
國中畢業後到台北的城中讀書。我喜歡這樣說是仿佛這是一段很遠的距離,其實也只是搭車三十分鐘的車程,若睡過頭搭計程車請司機飆車也大概只要十五分鐘,松山的到城中在物理上是很短的距離,卻完全是不同的生活情景。 那樣的分別對我來說是比從外省和巴黎市的差距更大。我曾在一篇關於台北的散文中說到,在從小長大的那棟公
Thumbnail
正在重新閱讀《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很慶幸當時的我買了第二本,於是才有十年後的重拾。開頭就寫道,蒙上雙眼,聽著隔壁談論什麼,你就會知道自己在巴黎的哪個街區,我對台北的熟悉感也是如此。我還算念舊的人,曾經很怕自己會忘了家鄉,那時以為我會流浪到巴黎。可是我在巴黎看到的又是台北。
Thumbnail
正在重新閱讀《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很慶幸當時的我買了第二本,於是才有十年後的重拾。開頭就寫道,蒙上雙眼,聽著隔壁談論什麼,你就會知道自己在巴黎的哪個街區,我對台北的熟悉感也是如此。我還算念舊的人,曾經很怕自己會忘了家鄉,那時以為我會流浪到巴黎。可是我在巴黎看到的又是台北。
Thumbnail
文友私下的discord中討論到《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Dans Le Cafe De La Jeunesse Perdue),這本由法國猶太裔小說家派屈克·莫迪亞諾寫的著作,書中提到那群大學生待的咖啡廳在左岸。其中有問到左岸與右岸是否是有明確的分水嶺?於是借題發揮寫了這篇。
Thumbnail
文友私下的discord中討論到《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Dans Le Cafe De La Jeunesse Perdue),這本由法國猶太裔小說家派屈克·莫迪亞諾寫的著作,書中提到那群大學生待的咖啡廳在左岸。其中有問到左岸與右岸是否是有明確的分水嶺?於是借題發揮寫了這篇。
Thumbnail
好久以前,我只知道巴黎大學、索邦大學,只知道拉丁區和左岸。想像自己會在拉丁區的校園附近散步,走到書店與一個男孩有邂逅,但我甚至不知道他是我同學,然後又到咖啡廳喝咖啡、寫寫字,實現在電影中看到的場景。
Thumbnail
好久以前,我只知道巴黎大學、索邦大學,只知道拉丁區和左岸。想像自己會在拉丁區的校園附近散步,走到書店與一個男孩有邂逅,但我甚至不知道他是我同學,然後又到咖啡廳喝咖啡、寫寫字,實現在電影中看到的場景。
Thumbnail
我從小的興趣就莫名其妙的限制在法國。讀法國文學、看法國電影;喜歡法國大革命像盧梭、孟德斯鳩這些古老的學說;羨慕到巴黎讀書、發展的「偉人」,如瑪利居禮、蕭邦、卡繆等等⋯⋯但其實我並不是有意識到自己喜歡的東西都侷限在「法國」或是「巴黎」。 有好幾次,在路上被其他國家的觀光客問路,有時候甚至是法國人。
Thumbnail
我從小的興趣就莫名其妙的限制在法國。讀法國文學、看法國電影;喜歡法國大革命像盧梭、孟德斯鳩這些古老的學說;羨慕到巴黎讀書、發展的「偉人」,如瑪利居禮、蕭邦、卡繆等等⋯⋯但其實我並不是有意識到自己喜歡的東西都侷限在「法國」或是「巴黎」。 有好幾次,在路上被其他國家的觀光客問路,有時候甚至是法國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