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而生的永樂市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老舊的階梯、陰暗的走廊,在繁華熱鬧的國華街裡,人群熙來攘往,很少人注意到隱藏在騎樓裡的階梯,二樓是與一樓街道截然不同的寧靜,老舊的隔間裡傳來幾戶人家電視機放映的聲音,隔了一層地板,像是兩個不同的世界,這棟聚集熱繞與寧靜的建築,在時間的流淌中,累積起台南府城每個階段的成長記憶。

老舊建築注入懷舊靈魂 台南人的時光走廊

——台南阿肯的店

2樓224號狹窄的拖拉式木門前,擺放著一台銹跡斑駁的舊式腳踏車,昏黃的燈光映照著門口寫著杏仁茶的木牌,開門時可以聽到木門中滾輪因年代久遠而發出喀喀的摩擦聲,裡面的空間比外面看來更加狹小,卻塞滿了五、六零年代人的共同記憶,印著復古花紋的玻璃杯、手工陶盤陶碗、糖果盒、大同寶寶公仔等,讓人彷彿進到時光隧道,傳送回過去那個經濟起飛的年代。

位於永樂市場2樓的台南阿肯的店,懷舊的店舖賣著懷舊的杏仁茶,濃厚的時代記憶味道

位於永樂市場2樓的台南阿肯的店,懷舊的店舖賣著懷舊的杏仁茶,濃厚的時代記憶味道

走進阿肯的店,一窺永樂市場獨特的樓中樓格局,陡峭的樓梯蜷縮在房子右邊,每層台階都擺放著磁帶撥放器、舊式音響、生鏽的小烤箱等古董,讓人很難一眼注意到這間房子獨特的樓層構造,「有些戶甚至隔了三層,人都要稍微彎著腰才不會碰到天花板」老闆用手比劃的高度低的難以想像。

這裡以前發生過很多次火災,格局也因為這樣不停改變,最後變成現在你看到的這樣,以前這裡不是住家,一、二樓都是市場,後來因為二樓常常火災,又加上其他因素,所以就把他蓋建成住宅區了。

老闆講述的,是永樂市場不為人知的過去,然而,「火災」與永樂市場的淵源,早就已經開始了,可以說,永樂市場是因火而建,裕火而生。
這座老舊的市場,究竟有什麼不為人知的過去?讓我們一起揭開永樂市場的歷史面紗。

「賊仔市」的前身?無疾而終的永樂學校
現在的永樂市場位於台南市中西區的國華街與民族路交叉口,在日治時期劃分在永樂町行政區,二戰期間日本政府強拆附近民宅作為防空用地。
戰後國民政府接管,本來擬定在此處興建永樂國民學校,負責工程的包商陳麗水卻在民國39年倒閉,興建學校的規劃就此作廢,成為了薪柴堆放場,附近四周聚集了各式舊衣攤、古物攤以及講古場。在當時治安動盪、物資匱乏的時期,這個地方便成了小偷銷贓的最佳去處,也就是老一輩台南人口中的「賊仔市」。

現永樂市場地點在日治時期的樣貌

現永樂市場地點在日治時期的樣貌


祝融後誕生的永樂市場
興建市場的計畫最早在民國45年提出,礙於省府未核准徵收防空用地,延宕至民國47年8月4日才成立籌備委員會,並規劃收容對象為市場內設有戶籍者、擺有固定攤位者及協議徵收土地的地主。籌畫興建市場似乎有了眉目,卻在執行階段頻頻碰壁,一直無法順利進行。
直到民國51年的一場大火,這片長期處於混沌的土地才真正迎來自己的蛻變,這場大火將原本的攤棚燃燒殆盡,市府趁機在原地興建台南市第一座綜合市場,分為南北二棟,樓高兩層,用攤商預繳租金作為經費,於民國52年4月完工,卻因偷工減料,攤商集體抗繳工程費,就這樣拖延了9年,才在民國61年7月驗收。

位於台南市中西區的國華街與民族路交叉口的永樂市場,建立的過程可謂是一波三折

位於台南市中西區的國華街與民族路交叉口的永樂市場,建立的過程可謂是一波三折

在這裕火再生的市場裡,阿肯店老闆也自己的方式,為這老舊的隔間住宅注入新的氣息。

在城市一隅,打造屬於自己的天地
既然這個地方這麼狹小老舊,為何選擇這裡開店呢?

也沒有為什麼,就有人介紹就來了,租金也便宜。緣分就是這樣,有個開頭,甚下的自己去延續。延續的過程中,一點一滴注入自己的味道,也就從陌生到熟悉了。

連接木製櫃檯的牆壁,雖然漆上了白色油漆,磚頭的痕跡仍清晰可見,老闆介紹那是自己DIY的成果,因為發現原本的水泥牆破了一個洞,索性將水泥敲掉,敲掉後才發現,平凡的水泥背後,竟然是這麼美的磚頭牆,從這片牆開始,到牆上的木櫃,延伸到櫃檯,再到桌椅、展示架,一步一步地將這個「小窩」注入自己的味道,成為自己專屬的秘密基地的同時,也是與朋友、與這個市場產生連結的地方。

老闆收藏的舊時代餐具,以及自己的公仔作品

老闆收藏的舊時代餐具,以及自己的公仔作品


從松老町到永樂町
回憶當初來永樂市場的契機,老闆其實並不是本地人,家在仁德,過去曾在北區321巷藝術聚落擺攤,為符合政府不能開灶規定,於是決定用祖傳配方製作杏仁茶來販售,民國107年底,台南市政府規畫將該地重整為台南創意特色的古蹟園區,並在中央與地方籌得資金,於民國109年正式開工,老闆因此離開了321巷。

在因緣際會下,老闆經過朋友介紹,租下了永樂市場2樓224號,一開始規劃這邊作為他的公仔工作室,以及收藏古董的儲藏室,無聊時與朋友在這邊聚一聚,或是跟隔壁住在這很久的阿伯聊聊天,意外收穫許多關於永樂市場的歷史故事,想起自己手上的杏仁茶配方,他決定再這樣一個充滿故事的地方,販售獨特的飲品、獨特的在地記憶,台南阿肯的店就此誕生。

有一次就會有第二次,許多客人就這樣成為了我的朋友

店內寥寥無幾的座位,拉近他與每位客人的距離,即使每周僅營業12小時,也足夠讓歷史記憶的溫度,流轉於永樂市場二樓的迴廊,在這個老舊的市場,彈奏懷舊的音調,譜出一曲新時代的生命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老調新生的沙龍
2會員
3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最近臺北市衡陽路54號開始的四連棟建築,將升格為市定古蹟,也呈現了臺北過往都市計畫的風貌。 隨著1922年(大正11年)臺北市街名的改變,衡陽路沿線地區的名稱也隨之調整為「榮町」,名稱的選用意味著繁榮。榮町也因商業活動繁盛而曾被譽為「臺北銀座」。
Thumbnail
最近臺北市衡陽路54號開始的四連棟建築,將升格為市定古蹟,也呈現了臺北過往都市計畫的風貌。 隨著1922年(大正11年)臺北市街名的改變,衡陽路沿線地區的名稱也隨之調整為「榮町」,名稱的選用意味著繁榮。榮町也因商業活動繁盛而曾被譽為「臺北銀座」。
Thumbnail
市場是生活的場域,它並非一個固著的空間,它會隨著城市的擴張、人口的增加與交易的起伏而有所改變,是被城市賦予生命的有機體,或許可以這麼說,市場連結著人與城市,人與城市的關係也影響著市場的變化。
Thumbnail
市場是生活的場域,它並非一個固著的空間,它會隨著城市的擴張、人口的增加與交易的起伏而有所改變,是被城市賦予生命的有機體,或許可以這麼說,市場連結著人與城市,人與城市的關係也影響著市場的變化。
Thumbnail
午後的街道充斥著烈日的熾熱,陽光打在紅磚鋪成的道上,閃著陳舊的赤色光芒。 「老闆娘,我要寄包裹!」住在隔壁巷子的大嬸將摩托車停在紅磚砌成的騎樓底下,笑著拭去眼角的汗珠,穩穩的將沉甸甸的包裹擱在案上的同時,心中的大石子彷彿也卸了下來。
Thumbnail
午後的街道充斥著烈日的熾熱,陽光打在紅磚鋪成的道上,閃著陳舊的赤色光芒。 「老闆娘,我要寄包裹!」住在隔壁巷子的大嬸將摩托車停在紅磚砌成的騎樓底下,笑著拭去眼角的汗珠,穩穩的將沉甸甸的包裹擱在案上的同時,心中的大石子彷彿也卸了下來。
Thumbnail
老舊的階梯、陰暗的走廊,在繁華熱鬧的國華街裡,人群熙來攘往,很少人注意到隱藏在騎樓裡的階梯,二樓是與一樓街道截然不同的寧靜,老舊的隔間裡傳來幾戶人家電視機放映的聲音,隔了一層地板,像是兩個不同的世界,這棟聚集熱繞與寧靜的建築,在時間的流淌中,累積起台南府城每個階段的成長記憶。 ——台南阿肯的店
Thumbnail
老舊的階梯、陰暗的走廊,在繁華熱鬧的國華街裡,人群熙來攘往,很少人注意到隱藏在騎樓裡的階梯,二樓是與一樓街道截然不同的寧靜,老舊的隔間裡傳來幾戶人家電視機放映的聲音,隔了一層地板,像是兩個不同的世界,這棟聚集熱繞與寧靜的建築,在時間的流淌中,累積起台南府城每個階段的成長記憶。 ——台南阿肯的店
Thumbnail
蘆洲中山市場的建築物就要拆除了。圍籬封閉前五天,《新北市文化》季刊(本刊)跟著在地寫作者洪愛珠,探訪店家,留下這一批珍貴的影像紀錄。 撰文=洪愛珠 攝影=陳敏佳(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Thumbnail
蘆洲中山市場的建築物就要拆除了。圍籬封閉前五天,《新北市文化》季刊(本刊)跟著在地寫作者洪愛珠,探訪店家,留下這一批珍貴的影像紀錄。 撰文=洪愛珠 攝影=陳敏佳(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Thumbnail
我們常說的傳統市場,其實出現在台灣也才約一百年的時間喔!市場和日治時期帶來的衛生觀念息息相關。現今的東門、南門市場,皆是沿襲自日治時期所建的消費市場。而今日的士林市場及關東市場,則是戰後出現的眷村市場,因此也販售許多如麵食早點、臘肉香腸等眷村特色美食。
Thumbnail
我們常說的傳統市場,其實出現在台灣也才約一百年的時間喔!市場和日治時期帶來的衛生觀念息息相關。現今的東門、南門市場,皆是沿襲自日治時期所建的消費市場。而今日的士林市場及關東市場,則是戰後出現的眷村市場,因此也販售許多如麵食早點、臘肉香腸等眷村特色美食。
Thumbnail
初上台北的前一兩年,總覺得這個城市見不著根,侯孝賢在《青梅竹馬》中紀錄的老台北模樣,似乎已在時光中不著痕跡。但後來去了台北發源地之一的大稻埕,偶遇迪化街上的永樂市場後,才有感到:「啊~這或許就是老台北的味道。」
Thumbnail
初上台北的前一兩年,總覺得這個城市見不著根,侯孝賢在《青梅竹馬》中紀錄的老台北模樣,似乎已在時光中不著痕跡。但後來去了台北發源地之一的大稻埕,偶遇迪化街上的永樂市場後,才有感到:「啊~這或許就是老台北的味道。」
Thumbnail
光明街商圈又稱為林仔街商圈或員林站前商圈 民國42年(1953年)的光明街的攤販種類多元,從販賣魚肉果蔬和各種小吃到修改衣服、製作麵條、刻印章、賣衣服、唱片行等應有盡有。
Thumbnail
光明街商圈又稱為林仔街商圈或員林站前商圈 民國42年(1953年)的光明街的攤販種類多元,從販賣魚肉果蔬和各種小吃到修改衣服、製作麵條、刻印章、賣衣服、唱片行等應有盡有。
Thumbnail
雖然已經過了中秋,但是台南早晨仍然炎熱,太陽把路面曬出蒸氣。在到處都是老街的中西區,友愛街有一處菜市場,攤販不多,魚檔、肉檔也是近乎沒有。在靠近行人路的一側,不少攤販都在販售熟食,肉粽、湯焿、牛肉湯、意麵…老攤販各自守在自己的王國,等待顧客光臨。
Thumbnail
雖然已經過了中秋,但是台南早晨仍然炎熱,太陽把路面曬出蒸氣。在到處都是老街的中西區,友愛街有一處菜市場,攤販不多,魚檔、肉檔也是近乎沒有。在靠近行人路的一側,不少攤販都在販售熟食,肉粽、湯焿、牛肉湯、意麵…老攤販各自守在自己的王國,等待顧客光臨。
Thumbnail
初上台北的前一兩年,總覺得這個城市見不著根,侯孝賢在《青梅竹馬》中紀錄的老台北模樣,似乎已在時光中不著痕跡。但後來去了台北發源地之一的大稻埕,偶遇迪化街上的永樂市場後,才有感到:「啊~這或許就是老台北的味道。」
Thumbnail
初上台北的前一兩年,總覺得這個城市見不著根,侯孝賢在《青梅竹馬》中紀錄的老台北模樣,似乎已在時光中不著痕跡。但後來去了台北發源地之一的大稻埕,偶遇迪化街上的永樂市場後,才有感到:「啊~這或許就是老台北的味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