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路榮町四連棟升格古蹟

2023/08/3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剛好看到新聞與臉書粉專巫師地理貼文討論(https://www.facebook.com/wizard.geo/posts/839251987791169

最近臺北市衡陽路54號開始的四連棟建築,將升格為市定古蹟,也呈現了臺北過往都市計畫的風貌。

raw-image

想起高中時,學校歷史老師帶領,走讀臺北古蹟相關課程介紹中,我只記得這四棟是日本殖民時期留下來的。直到近年才知曉原來是過往於臺北市內的市區改正計畫,有現今所見的衡陽路四連棟建築。

臺灣清治時期的衡陽路名稱一直至日本殖民初期都沿用。西段為西門街;東段則是石坊街。根據記載,在1910年代發生臺北大水災之後,許多木造平房民宅受到嚴重損害,迫使殖民當局進行重建計畫。重建過程中選擇了歐洲文藝復興式建築風格,也成為了臺北城內商業活動的主要場所。

隨著1922年(大正11年)臺北市街名的改變,衡陽路沿線地區的名稱也隨之調整為「榮町」,名稱的選用意味著繁榮。榮町也因商業活動繁盛而曾被譽為「臺北銀座」。

raw-image

因為好奇,特別找了1941年3月8日的圖片,圖片為榮町路(及現今衡陽路),仔細看可以在左側看到四連棟中的「富士屋」、「酒卷商店」。也可以對照當時1935 年臺灣博覽會紀念臺北市街圖看到其所在(部分店鋪是否有更動仍待查找資料與考證,由於臺灣博覽會紀念臺北市街圖沒有詳列各店家,「富士屋」與「酒卷商店」之間應還有生蕃屋、和泉時計店)。

raw-image

我們再接續著看其他榮町路的老照片,台北生蕃屋本店印行的「榮町路的夜景」中(東向西望),可以看到生蕃屋本店字樣(衡陽路56號);而在臺大臺灣舊照片資料庫中的「臺北市榮町の奉迎」照中(西向東望)則可以看見右側房屋中較明顯之和泉時計店屋頂鐘樓設計,也能看見富士屋菓子店的招牌。

raw-image
raw-image

當時繁華的榮町路也被當時的畫家鄉原古統(1892-1965)收錄於《臺北名所繪畫繪十二景》中。畫作中最明顯的紅磚建築為當時的大倉本店,以歐式圓拱屋頂作為建築特色,販售當時東京流行的雜貨,紅極一時;最右側則又能看到和泉時計店屋頂鐘樓,無論過往或今日,都非常的引人注目。

raw-image

有些歷史默默潛藏在我們的生活週邊,過往我也常常經過衡陽路,但都沒有特別留意這四連棟建築所蘊含的歷史故事。也許細細品味都市,慢步觀察環境,更多有趣的歷史仍然活在我們的生活之中,與我們的日常以意想不到的方式互動著。

raw-image

👉想看更多有趣的歷史古蹟或文物嗎?

🤓看完今天的分享,有沒有覺得有趣呢?歡迎留言討論喔

如果喜歡這類文章,也歡迎按讚、分享,或是留言更多想看的內容喔❤

喜歡的話也請追蹤本粉專

歷史湯 History Soup,希望成為你的知識雞湯,我們下次見。


圖片來源: 拉法葉學院數位資料、中研院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臺灣博覽會紀念臺北市街圖、臺大舊照片資料庫、國家文化記憶庫


鑑往知來,分享各式歷史討論與小知識,歡迎多多交流~ 我想要說好歷史故事,讓大家為生活中曾經發生的事興起興趣 「原來,在我們生活周邊,有這麼有趣的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