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傳統的傳統市場

不傳統的傳統市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文/王昱登

現在提到逛菜市場最直接的聯想到傳統市場。雖說是「傳統市場」,但市集以此形式出現在台灣也才約一百年的時間,「傳統市場」出現之初可說是當時十分先進的設施了。

市場和日治時期所帶來的衛生觀念息息相關。原先台人的生活用品買賣,就是群聚於人潮熙來攘往之處販賣商品。店主們可以自行決定販賣物品的形式,不同種的商品互相混雜,從日人公共衛生政策的角度來看便是雜亂和病菌孳生的溫床。因此台灣各個大城市中紛紛建立起公有的市場,由政府建設攤位設施,並建立起污水排放系統,同時也對攤販們徵收稅金來維護公共衛生。

新竹市場的濫觴

明治 3 3年(1900年)新竹市場成立,所在的位置即是今天的東門零售市場。從約 1930 年代所出版的日治時期臺灣明信片中可以看見,此是兩層樓的仿西式紅磚建築。新竹市場帶動了人潮,攤販數量不斷上升。大正 14 年(1925年),南門分場(即今日南門市場)成立,隔年又增設北門分場(位置大約為今日大同路與北大路路口)。

當時市場的商業形態和今天大家所熟知的傳統市場沒有太多區別,除了生鮮蔬果魚肉之外,販賣各式生活用品商鋪聚集,從種子、布料至藥品,應有盡有。市場帶來的交易行為也不只局限於建築物之中,鄰近市場的街道上也會有群聚的私人店鋪。

昭和8年新竹市街圖,可以看出東門市場與南門市場和今日的市場位置相同。【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圖書館】

昭和8年新竹市街圖,可以看出東門市場與南門市場和今日的市場位置相同。【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圖書館】

從昭和8年(1933年)所繪製的市區改正圖上,可以看見現今新竹市的幾處公有市場,東門、南門,皆是沿襲自日治時期所建的消費市場。不過從今日其他幾處公有市場的脈絡來看,傳統市場自日治時期開始,但不僅止於此。戰後,軍眷隨國民黨政府移入,新竹也出現許多眷村,因生活習慣及聚落位置,眷村鄰近區域紛紛出現許多市集。今日的士林市場及關東市場,便是由此而生。眷村市場的特別之處,與眷村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除了農作物及生活用品的販售之外,麵食早點、臘肉香腸攤商,都會特別留駐於此處。

當菜市場成為「傳統」市場

零售市場的古早味以及無可取代的人情味,是站在當下這個時間點看見的樣貌,市場起因於衛生環境卻也沒落於衛生環境,更現代、明亮、乾淨的超級市場、量販店的競爭,使得各個市場不再像以往活絡。消費型態轉變是必然的,販賣生鮮食材的市集隨著時代演進,只會追求更新鮮更安全的交易方式。不過逛菜市卻仍是我們這一代人共通的經驗,傳統市場在現代人的心中已必然是個和故鄉連結的代名詞,儘管身處異地,相識的場景仍讓人回味。


本篇文章出自《貢丸湯》Vol.21「市場Tone」

※去哪買?
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s://pse.is/S4BMM
TAAZE讀冊生活網路書店:https://pse.is/GBRZD
各地獨立書店:https://pse.is/GM9TG
全台誠品、金石堂、墊腳石書店
域室 CitiSelect:新竹市長安街6號(週一至週五13:30-18:00;週末14:00-20:00)

※想看電子版?
讀冊電子雜誌:https://pse.is/QV4CA
Readmoo讀墨電子書:https://pse.is/QQS8S

avatar-img
見域Citilens的沙龍
257會員
246內容數
「新竹故事大口吃」是《貢丸湯》的理念,我們試圖在《貢丸湯》裡不以單點式的介紹新竹,而是主題性的帶出生活樣貌跟各種城市議題,讓讀者不只認識新竹,更從中思考新竹可以是一個甚麼樣的城市?如何在這裡生活?該怎麼期待新竹成為更好的城市。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見域Citilens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天色漸暗,黃昏市場的人聲逐漸開始沸騰。因為和早市的營業時間錯開,黃昏市場可以服務到不同客群。至於食材的來源,則與早市相去不遠。不同的是,黃昏市場通常備料較少,部分價格也可能比早市稍高一些,但食材新鮮度仍勝於賣場或超商。忙碌了一天後,不妨去趟黃昏市場,採買些新鮮食材,好好地替自己料理一頓吧!
活跳跳的一天,就從逛早市開始!以市場密度相對較高的新竹市來說,早市占了絕大多數。除了市場內的攤位,市場周邊也常見到許多衍生出來的私人攤販,裡裡外外加起來,形成一張豐富的消費網絡,供應民眾的日常採買需求。一大清早,人潮便蜂擁而至,好不熱鬧!跟著編輯的腳步,一起來感受人聲鼎沸的市場早晨吧!
你能想像嗎?台灣以前也有賽馬產業,不僅如此,賽馬場後來竟被改建成學校?《貢丸湯》第十九期將時間倒轉到日治時代,看當時的賽馬如何成為台灣的全民運動,而賽馬場如今又變成了什麼模樣?
一個人想進補怕吃不完嗎?《貢丸湯》第二十刊幫你找到適合一人進補的好去處。去年三月,有一家新開的台菜餐廳「湯明茶樓」進駐新竹,有適合多人享用的桌菜、也有專屬個人的補湯,這裡不再需要呼朋引伴才能享用熱湯,一個人也能吃鍋進補喔!
在冷冷的冬天,無時無刻總想要喝上一碗熱湯來補補身子。《貢丸湯》第二十刊要帶大家去適合一群人吃鍋的「老店薑母雞」,大家熱熱鬧鬧地圍著一張圓桌,眼前的熱鍋不斷冒著白煙,湯勺傳遞過大家的手中,不僅身體被溫暖了,同桌喝湯的人們感情也更加緊密。
從中央路那頭的中央商場入口往裡走,左轉後便能看見商場與市場在此交會,帶一點嘈雜的環繞音效,有菜販、肉鋪各式新鮮食材,有飲食小吃,另一位改衣服的能手林邑玲的店鋪就位在這樣神奇的分界點。繼上輯分享了商場裡做衣服國寶葉小姐的故事後,下輯要帶大家走入中央市場,欣賞改衣服三十年阿玲姐的精巧手藝!
天色漸暗,黃昏市場的人聲逐漸開始沸騰。因為和早市的營業時間錯開,黃昏市場可以服務到不同客群。至於食材的來源,則與早市相去不遠。不同的是,黃昏市場通常備料較少,部分價格也可能比早市稍高一些,但食材新鮮度仍勝於賣場或超商。忙碌了一天後,不妨去趟黃昏市場,採買些新鮮食材,好好地替自己料理一頓吧!
活跳跳的一天,就從逛早市開始!以市場密度相對較高的新竹市來說,早市占了絕大多數。除了市場內的攤位,市場周邊也常見到許多衍生出來的私人攤販,裡裡外外加起來,形成一張豐富的消費網絡,供應民眾的日常採買需求。一大清早,人潮便蜂擁而至,好不熱鬧!跟著編輯的腳步,一起來感受人聲鼎沸的市場早晨吧!
你能想像嗎?台灣以前也有賽馬產業,不僅如此,賽馬場後來竟被改建成學校?《貢丸湯》第十九期將時間倒轉到日治時代,看當時的賽馬如何成為台灣的全民運動,而賽馬場如今又變成了什麼模樣?
一個人想進補怕吃不完嗎?《貢丸湯》第二十刊幫你找到適合一人進補的好去處。去年三月,有一家新開的台菜餐廳「湯明茶樓」進駐新竹,有適合多人享用的桌菜、也有專屬個人的補湯,這裡不再需要呼朋引伴才能享用熱湯,一個人也能吃鍋進補喔!
在冷冷的冬天,無時無刻總想要喝上一碗熱湯來補補身子。《貢丸湯》第二十刊要帶大家去適合一群人吃鍋的「老店薑母雞」,大家熱熱鬧鬧地圍著一張圓桌,眼前的熱鍋不斷冒著白煙,湯勺傳遞過大家的手中,不僅身體被溫暖了,同桌喝湯的人們感情也更加緊密。
從中央路那頭的中央商場入口往裡走,左轉後便能看見商場與市場在此交會,帶一點嘈雜的環繞音效,有菜販、肉鋪各式新鮮食材,有飲食小吃,另一位改衣服的能手林邑玲的店鋪就位在這樣神奇的分界點。繼上輯分享了商場裡做衣服國寶葉小姐的故事後,下輯要帶大家走入中央市場,欣賞改衣服三十年阿玲姐的精巧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