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說的並不只是神仙的故事,而是人類自己的故事,神話的主題其實就是人類自己的處境,以及人類對自然世界以及對宇宙及人生的看法,每個時代每個社會每個民族都會有神話,這些神話也對那個特定的時代社會與民族產生特別的意義,有人形容神話是人類的「集體潛意識」!
西方的文學、藝術,乃至於生活習慣和典故,幾乎都與希臘及羅馬神話有關,想欣賞西方的藝術,必須對這些錯綜複雜的眾神關係有些概念。神話中描述人物的愛恨情仇,也都成為西方文化中各種象徵與性格的原型。
其實神話說的並不只是神仙的故事,而是人類自己的故事,神話的主題其實就是人類自己的處境,以及人類對自然世界以及對宇宙及人生的看法,每個時代每個社會每個民族都會有神話,這些神話也對那個特定的時代社會與民族產生特別的意義,有人形容神話是人類的「集體潛意識」!
神話的起源通常來自於古代民眾對於自然現象不了解,在恐懼或好奇之下,將這些人力無法掌控的力量給予擬人化,認為宇宙萬物都有各自掌管的神,這些神與神、神與人彼此互動的想像,經過口耳相傳,就形成了神話故事。而且神話也包含了人類對現實世界的投射,因此眾神之間也會嫉妒、報復,彼此爭戰。
希臘神話裏有許多由神仙跟人類所生的半人半神,也是神諭(來自諸神的預言)中的英雄,在傳說中的英雄往往都是某種事物的創建者,比如新時代的開創,新宗教的創立,新城市的創建,新生活方式的起始….等等,為了發現新的事物,他們必須離開舊有的環境,出發去尋找能改變未來的觀念,然後帶回來影響原來的群眾,所以英雄的歷程有三部曲:出發,歷險,然後返回。
這個歷程其實也是每個人成長的歷程吧,不過,英雄跟我們現代媒體上所謂的名人有很大的差別,各人只為自己而活,但是英雄卻是為了解救社會而獻身。
我們出生後在父母親保護與引導之下學習基本技能,長大之後勢必離家獨自面對世界,經歷種種挑戰,最後學成之後再貢獻社會。尼采也說過:「人類精神有三變,由駱駝,而猛獅,而嬰兒。」中國自古以來常用「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來說明學習與體驗的過程。這種生命不同階段的描述,有很多很好的比喻,比如說資深出版人郝明義先生在「工作DNA」裏就以三種動物比擬進入社會工作職場的三種階段,社會新鮮人是鳥,面對廣闊的天地,好處是機會無窮,無限空間任遨翔,但要注意選擇與如何存活下來;工作一段時間之後,晉升為組織裏的中堅幹部後,就成為駱駝,被託付重任在茫茫的沙漠行走,上司像頭頂烈日,屬下像腳下火燙的沙子,兩相煎熬,卻只能忍辱負重,默默行走。等到有幸成為高階主管或領導人,那就成為鯨魚,萬里長空,似乎可以恣意快活,但是你必須永遠前進,沒有停歇,沒有上岸休息的權利,因為上岸的鯨魚是擱淒的,代表死亡。
從這些比喻中我們知道人在不同階段都有各自的優勢也有不同的難關,因此要記得不要埋怨自己的處境,一定要好好把握任何學習機會充實自己。
有人認為,神話故事之所以流傳,就是我們藉由故事中的隱喻,讀懂自己內在不被看見的慾望與激情。
隱喻就是隱含其他意思的意象。表面上看起來意象是具體的,故事也是明確的,但是隱含的意思每個人的理解一定是不同的,帶給人的體會也會因為每個人的生命經驗而有所不同,所以神話不能當作歷史或科學研究的方式來解讀,神話的主要功能是啟發我們與現在身處的時代和環境發生意義,而不是研究數千年那些遙遠而陌生的時代發生了什麼事情。
封神榜…
華人世界裏也有像希臘神話一般精彩的神話-封神榜,六百多年前明朝陳仲琳所寫,以姜子牙輔佐周文王周武王討伐商朝紂王為歷史背景,故事包含了大量的民間傳說和神話,書中許許多多長生不老的仙和死後受封為神的人物,都是我們在生活中或民俗慶典中常會看到的,比如哪吒三太子、玉皇大帝…等。
其他在整個華人世界流傳的神話有盤古開天、女媧補天造人、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牛郎織女…只是這些傳說已經慢慢淡出我們的生活,一群人圍坐在老榕樹下聽爺爺奶奶說故事的情景在現代已經很少見了,許多屬於民族的共同記憶也會漸漸消失,這是很可惜的。
這些神話在小時候看也許就只是一個精彩或神奇的故事,可是當長大後有了些生活經驗後再回過頭來對照著看,會有很多豁然開朗的體悟或會心一笑。比如華人世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那隻猴子,西遊記裏的孫悟空,故事裏他有二個老師,一個是教他功夫法術的菩提祖師,但是這位老師卻要孫悟空不能承認他們有師生關係。另外一個孫悟空口口聲聲喊師父的老師,叫做唐三藏,好笑的是這個老師什麼也沒有教他,只會念緊箍咒讓他頭痛,不斷的指使他命令他,孫悟空若做不到就責罰他。
哈!或許你想追問我:「這個故事到底想表達什麼?」我先回答了:「我不知道,故事就只是故事,他的意義與體會必須由每個人自己去體會,沒有標準答案,也不應該有標準答案,這就是神話傳說或寓言故事最棒的地方。」